“系统”的萌芽让管理稍微顺了点手,但王龙飞心里那本账,却越算越心惊。每天晚上,对着煤油灯(为了省电,他们晚上对账都尽量点灯),摊开那一沓皱巴巴的票据和流水记录,他的眉头就没松开过。
收入栏的数字确实好看了,发货量稳定在高峰,客户好评率也高。但支出栏那串不断攀升的数字,像一头贪婪的巨兽,张着大口,几乎要把收入整个吞下去。
“飞哥…”李强凑在旁边,指着电费单上新打印出来的数字,声音发颤,“这…这月电费咋又涨了?比上个月多了三百多!那两台机器…是吞电的老虎啊!”
王龙飞没吭声,手指划过电费单,又点着旁边一摞物流结算单:“不止电费。极兔那边量大了,折扣是多了点,但总运费…你看,涨了快一半。还有包装耗材,真空袋、泡沫箱、冰袋…用量翻着跟头涨,供应商那边价格咬得死,降不动。”
他翻过一页,露出人工成本核算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临时工们的工时和工钱:“人工…现在固定八个人,每天工钱伙食加起来…就是个不小的数。更别说…”他顿了顿,声音更低,“损耗和赔付。机器调试废料,新手操作失误,运输破损…这月又赔出去不少。”
一项项加起来,那个原本看着还不错的“月总收入”,被层层剥蚀,最后剩下的“净利润”,薄得像张纸,风一吹就能跑。
李强瘫坐在炕沿上,抓了抓头发,一脸绝望:“合着…咱起早贪黑,扩产增效,得罪人立规矩…忙活一大通…就是给电力局、快递公司和包装厂打工了?图啥啊?!”
一股巨大的无力感笼罩着两人。规模上去了,名气打出去了,订单接到手软,但落到自己口袋里的钱,反而比之前小打小闹时更紧张了。贷款要还,利息要付,机器要折旧…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
“不能这么下去。”王龙飞沉默了很久,眼神重新锐利起来,“成本,必须抠下来。一分一厘地抠。”
一场旷日持久的“成本拉锯战”开始了。
电费首当其冲。王龙飞研究清楚了峰谷电价,把耗电最大的杀青烘干作业,全部调整到夜里电价低的时段。为此,他俩和几个核心的临时工不得不轮流值夜班,守着机器轰鸣到深夜。辛苦,但电费单上的数字终于低头了。
包装耗材是块硬骨头。李强负责去磨供应商,软硬兼施,拿长期合同和稳定用量说事,一家家谈,一分分压。同时,他们严格管控耗材使用,真空袋裁剪更精确,泡沫箱根据货物大小匹配,冰袋反复利用直到失效…一点点省下来的,都是利润。
物流成本,王龙飞亲自出马,又找陈经理谈了几轮。极兔看重他们的稳定发货量和逐渐扩大的影响力,最终同意在原有折扣基础上,再给了一个“增量返点”优惠,虽然比例不高,但积少成多。
人工成本最棘手。不能降工资,寒了乡亲们的心。王龙飞只能在“增效”上做文章。优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加强培训,提高单人效率;实行小组计件加奖励,干得多、干得好的,收入更高,积极性上来,整体人工成本占比反而下降了。
最难的损耗控制。王龙飞把质检环节前置,采收、加工、打包每个环节都设了简单的检查点,发现问题立刻纠正,避免流入下道工序造成更大浪费。运输破损,他和极兔协商改进了包装内填充和固定方式,虽然增加了点材料成本,但大幅降低了赔付率。
每一分钱的节省,都伴随着更多的精力投入和细节打磨。过程琐碎又磨人,像从石头缝里榨油。
晚上对账成了李强最头疼又最期待的时刻。头疼的是要算的账目繁多,期待的是看到支出栏的数字一点点被遏制,甚至偶尔出现下降的箭头。
“飞哥!有门!”这天晚上,他指着新鲜出炉的周报表,兴奋地压低声音,“电费!这周比上周同期降了百分之十五!耗材支出也控住了!物流…虽然总量涨,但单均成本降了俩点!”
王龙飞凑过去看,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松动。他拿起笔,在账本“周结余”那栏,填上了一个虽然依旧微薄,却比上周明显厚实了一点的数字。
“还不够。”他放下笔,声音平静,“但方向对了。”
希望,有时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是锱铢必较的坚持;不是利润的暴涨,而是成本的细流。它藏在深夜值守的机器轰鸣里,藏在磨破嘴皮的供应商谈判里,藏在优化流程的琐碎细节里,藏在每一分被硬生生抠出来的利润空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