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小年。北方的寒风卷着细碎的雪沫,抽打着“本味农庄”略显空旷的院落。沙棘园和枣林早已进入休眠,加工车间也安静下来,只有大棚里绿意盎然的越冬蔬菜和鸡舍里偶尔的“咕咕”声,证明着这片土地并未完全沉睡。年终盘点带来的短暂振奋,很快被漫长冬季的现实所取代——主要收入来源(沙棘、枣)青黄不接,账上虽有盈利,但扣除刚性支出和预留的生产资金后,可供周转的活钱并不宽裕。
李强裹着厚厚的军大衣,从鸡舍巡查回来,跺掉鞋上的雪,掀开厚重的棉门帘钻进办公室,带进一股寒气。“飞哥,这冬天可真难熬啊!眼瞅着进项少了,光出不进,心里发慌。”他搓着手,凑到炉子边取暖。
王龙飞正对着墙上一张手绘的农庄全年生产周期图出神。图上清晰地标明了各个产业的旺季和淡季,沙棘和枣的空白期长达大半年,确实是个短板。他“嗯”了一声,目光却落在了图上靠近村东头河边、一块被标记为“闲置”的区域。
“强子,你听说没?村东头老杨家的鱼塘,承包期到了,老杨不打算续了。”王龙飞忽然开口。
李强一愣:“鱼塘?哦,你说老杨头那个啊?听说了,好像是他儿子在城里站稳了,接他过去享福,不折腾了。那鱼塘……荒了好几年了,之前也没见挣啥钱。咋了飞哥?你打那主意?”
“村里昨天找我了。”王龙飞转过身,眼神里带着思索,“问咱有没有意向接。说咱现在有规模,有销路,或许能盘活。”
“鱼塘?”李强皱起眉,下意识地摇头,“飞哥,咱没弄过那玩意儿啊!养鱼不比养鸡,水里的活儿,技术门槛高,风险也大!万一闹个鱼病,或者缺氧翻塘,一死一大片,血本无归!再说,投入也不小,清塘、买鱼苗、饲料、增氧设备……哪样不要钱?咱现在这资金……”
王龙飞没打断他,等他说完,才缓缓道:“你的顾虑,我都想过。风险确实有。但你想过没有,鱼塘要是弄好了,能带来什么?”
他走到图前,指着那块空白:“第一,它能填补咱们冬季和春季的收入空档。鱼可以分批捕捞,不像果子集中上市。第二,能和咱现有产业形成循环。鸡粪经过发酵处理,是上好的鱼饲料原料,能降低养殖成本;鱼塘的底泥,又是极佳的有机肥,可以还田肥地。这叫生态循环,一举两得。第三,咱们有‘本味’这个牌子,高品质的生态鱼,不愁卖,价格也有保障。‘食之本’、‘优鲜优选’说不定也能拓展合作。”
李强听着,脸上的疑虑渐渐被思索取代。“循环利用”这个词打动了他。农庄一直强调生态,如果能实现鸡—鱼—田的闭环,无疑是“本味”理念的又一次有力实践。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李强摸着下巴,“可这技术……咱真是两眼一抹黑啊!”
“技术可以学,可以请人。”王龙飞显然已经考虑过,“陈教授那边有水产养殖的专家,可以请来指导。附近乡镇也有养鱼能手,可以聘来做技术顾问。关键是,这事值不值得干。”
正说着,赵大虎拿着个平板电脑兴冲冲地进来:“飞哥,强哥!我查了资料,还咨询了农大的师兄!咱这地方的水质和气候,适合养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冷水鱼,比如虹鳟、鲟鱼!这些鱼市场价高,而且对水质要求高,正好契合咱们生态养殖的理念!就是前期投入确实大点……”
王龙飞接过平板,看着上面关于冷水鱼养殖的资料和市场分析,眼神越来越亮。高风险,往往也意味着高回报。如果能成功,鱼塘将不仅是收入补充,更可能成为“本味”品牌下一个高端产品线。
“走!”王龙飞放下平板,抓起大衣,“去鱼塘实地看看!”
寒风凛冽,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东头的鱼塘边。几十亩的水面大部分结了薄冰,只有中间一小块活水区域还泛着幽光。塘埂有些破损,看护的棚屋也显得破败。但王龙飞却蹲下身,抓起一把塘边的泥土捻了捻,又看了看水源入口和周围环境。
“地方是不错,背风向阳,水源是活水,污染少。”王龙飞站起身,拍了拍手,“就是荒废久了,需要大整修。”
“飞哥,你真要干啊?”李强看着这片荒凉的池塘,心里还是没底。
“干不干,还得算笔细账。”王龙飞目光锐利,“大虎,你负责尽快做一份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包括塘口改造预算、鱼苗选择与成本、饲料来源与成本、设备投入、预计产量、市场售价、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强子,你跟我一起去镇上和县里,打听一下鱼苗供应商、设备价格,再摸摸高端水产品的市场行情。”
接下来的几天,农庄的核心团队围绕着“鱼塘”这个新课题高速运转起来。赵大虎埋头查资料、做测算;李强和王龙飞四处奔波调研;张小梅则开始搜集相关政策,看是否有农业项目补贴可以申请。
可行性报告很快出来了。前景诱人,但投入也确实惊人,几乎要耗掉农庄大半的流动资金。风险一栏里,列着水质突变、病害、市场波动等多项可能。
又是一个深夜,炉火旁,核心团队再次聚首,讨论这份报告。争论很激烈,李强倾向于保守,赵大虎对技术充满信心,张小梅提醒资金安全。
王龙飞一直沉默地听着,直到大家把话都说完了,他才开口,声音沉稳:
“我知道风险大。但农庄要发展,不能总守着几亩果园和鸡舍。冬天太长,空档期太多,抗风险能力就弱。鱼塘,是一步活棋,走好了,能盘活全局。它能补短板,强循环,提品牌。”
他顿了顿,环视众人:“当然,不能蛮干。我提议分步走:第一期,不大搞,先承包二十亩,进行标准化改造,重点养一种高价值鱼,摸索经验。资金上,动用部分盈利,再争取一部分低息农业贷款。技术上,高薪聘请一位靠谱的技术员驻场指导。管理上,纳入咱们的标准化体系。用一年时间,把它当成一个重点实验项目来做。成功了,扩大规模;失败了,损失可控,就当交了学费。”
这个稳健的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认同。风险被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潜在的收益却令人期待。
“那就这么定了。”王龙飞站起身,目光坚定,“明天,我去村里谈承包合同。强子,你跟进贷款的事。大虎,抓紧联系技术员。这个冬天,咱们不光要猫冬,还要为明年开春,布下一池活水!”
窗外,雪还在下,覆盖了田野,也覆盖了那片等待苏醒的鱼塘。但农庄的办公室里,炉火正旺,一场关于未来的新谋划,已经悄然启程。冬水虽寒,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这步棋,王龙飞决定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