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校园里的桂花开了第二茬,香气愈发浓郁醉人。小学的第一个学期,在新鲜、忙碌和充实的节奏中,悄然过半。周五下午,学校将举行一年级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
对于楚颜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常规的家校沟通,更像是对儿子进入“小学新战区”两个月以来的一次阶段性“战果评估”。她特意调整了下午的工作安排,穿上了一套得体而不失亲和力的米白色套装,提前十五分钟来到了教室。
一年(3)班的教室被布置得温馨而整洁。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着“欢迎爸爸妈妈”的可爱图案,每个孩子的课桌上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这半学期的作业本、试卷和一个用彩纸精心装饰的、鼓鼓囊囊的“成长档案袋”。
楚颜找到季晨熙的座位坐下。座位收拾得非常干净,文具摆放井然有序,一如他在家里的作风。她轻轻翻开最上面的语文作业本,工整的拼音和田字格里逐渐站稳脚跟的汉字,记录着孩子一笔一划的努力。数学作业本上,红勾居多,偶尔有老师用红笔写的“有进步!”“很认真!”的鼓励批语。她拿起那个“成长档案袋”,打开,里面装着美术课的涂鸦、手工课的作品照片,还有一份孩子自己用拼音和图画记录的“我的小学生活”日记,画着升旗、做操、和同学玩游戏的情景,虽然稚嫩,却充满生机。
家长们陆续到齐,班主任李老师走上讲台。她先整体介绍了班级这半学期的情况,表扬了孩子们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上的进步,也委婉地提到了初入小学普遍存在的一些适应性问题。接着,她开始重点展示和点评各科学习情况。
当展示到几次课堂练习的优秀作业时,楚颜看到了儿子工整的卷面。当提到“班级小管家”名单时,季晨熙的名字赫然在列,负责的是“提醒同学课前准备”这个需要细心和责任感的任务。李老师还特别提到了班级里“有些同学思维很有条理,比如季晨熙同学,他的‘校园观察日记’图文并茂,逻辑清晰,像个小报告”。
楚颜静静地听着,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拼凑出儿子在新环境里努力适应、默默成长的画像。没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这种稳步向前、得到老师认可的踏实感,更让她感到安心和骄傲。
家长会结束后是自由交流时间。不少家长围住李老师询问自己孩子的情况。楚颜没有急于上前,她注意到儿子同桌李小虎的妈妈——一位看起来很爽利的女士,正拿着儿子的试卷,眉头微蹙。楚颜想起晨熙常提起这个活泼好动的同桌,便主动走过去打招呼。
“您好,是李小虎妈妈吧?我是季晨熙的妈妈。常听晨熙说起小虎,说他很热情,上课积极发言。”楚颜微笑着开口。
李小虎妈妈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哎呀,您好您好!我家那个皮猴子,肯定没少给您家晨熙添麻烦吧?他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这次语文小练习差点不及格,可愁死我了。”她扬了扬手里画着不少红叉的卷子。
“男孩子活泼点是天性,”楚颜宽慰道,“晨熙回来说,小虎体育特别好,跑步飞快,还很大方,经常分享好玩的东西。学习习惯可以慢慢培养,孩子的优点更可贵。”
听到这话,李小虎妈妈眉头舒展了些,话匣子也打开了:“是啊,他就是心思不在学习上。还是您家晨熙懂事,稳当。我听小虎说,晨熙可厉害了,懂好多东西,还会画地图,像个小老师!回家还让我们家小虎学着自己整理书包呢!”
两位妈妈就孩子的情况交流起来。楚颜分享了一些引导晨熙专注和规划时间的小方法,比如用计时器、任务清单等,也坦言晨熙有时会过于较真,需要鼓励他放松。李小虎妈妈则分享了让孩子释放精力的心得。气氛轻松而融洽。
离开教室时,楚颜手里多了一张李老师发的半学期总结单和几张“表扬信”,心里装着与其他家长交流的温暖,以及对儿子更立体的了解。秋日的阳光暖融融的,照在身上十分惬意。
回到家,王奶奶迫不及待地询问家长会情况。楚颜把老师的表扬和“成长档案袋”里的宝贝一样样展示给王奶奶看,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直夸孙子争气。
下午五点,校车准时停在小区门口。季晨熙背着书包跳下车,看到等在那里的妈妈,眼睛一亮,快步跑过来,小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期待。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叽叽喳喳,而是安静地牵住妈妈的手,走了几步,才小声问:“妈妈……家长会……老师说什么了?” 那小心翼翼的语气,透露出他对这次“评估”的重视。
楚颜停下脚步,蹲下身,平视着儿子的眼睛,脸上绽放出大大的、毫不掩饰的骄傲笑容,用力抱了抱他:“老师说了好多表扬晨熙的话呢!说晨熙上课认真,作业工整,是老师的‘小帮手’,还特别夸你的观察日记写得好,像个小记者!李老师还说,季晨熙同学适应能力非常强,是班里小朋友的榜样!”
季晨熙听着妈妈的话,小脸上的紧张慢慢化开,眼睛越来越亮,最后不好意思地把头埋进妈妈肩膀,小声说:“真的吗?老师真的这么说的?”
“当然是真的!”楚颜肯定道,“妈妈为你感到特别特别骄傲!”
回到家,季晨熙迫不及待地翻看妈妈带回来的“成长档案袋”,看着自己的“作品”,小脸兴奋得通红。吃晚饭时,他比平时话多了不少,主动讲起班里发生的趣事,显然,老师的好评给了他巨大的鼓舞。
晚饭后,楚颜从书房拿出了一个细长的、包装很严实的硬纸盒。季晨熙好奇地看着:“妈妈,这是什么?”
“这是爸爸寄来的。”楚颜轻声说,小心地拆开包装。
纸盒里,静静躺着一根长约三十公分、打磨得十分光滑、泛着深沉光泽的……暗褐色木棍?木棍的一端,嵌着一小片不规则的黑灰色金属片,上面似乎有隐约的刻痕。
楚颜将木棍递给儿子。季晨熙接过,入手沉甸甸的,木质感温润。他仔细看那嵌着的金属片,上面极其精细地刻着两个几乎看不清的字母:“J.c.”,是他名字的缩写。木棍身上,什么装饰也没有,只有常年摩挲留下的温润包浆,以及几道深刻的、像是被什么东西磕碰过的痕迹。
“这是……”季晨熙抬头,疑惑地看着妈妈。
楚颜的目光落在木棍上,眼神悠远,声音很轻:“这是爸爸用他……用过的一支铅笔,和一颗找到的子弹壳底部,亲手给你做的‘尺子’。”
季晨熙的小手猛地一颤,紧紧握住了那根木尺。铅笔?子弹壳?爸爸亲手做的?他低头看着尺子上那些磕碰的痕迹,仿佛能感受到爸爸握着它、在简陋条件下、在跳跃的灯火下一刀一刀打磨时的专注;仿佛能听到子弹壳被小心切割、镶嵌时发出的细微声响。这沉默的、带着战场气息的礼物,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却比任何昂贵的玩具都更厚重,更直击心灵。
“爸爸说,”楚颜继续轻声转述着随物附上的、只有她看得懂的暗语含义,“测量,不仅是用尺子量长短,更是要心里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衡量得失,把握分寸。希望你用这支尺,丈量知识,也丈量人生。”
季晨熙紧紧握着那支沉甸甸的木尺,小胸脯剧烈起伏着,眼圈瞬间就红了。他没有哭,而是极其郑重地、用双手将木尺捧在胸前,像接过一件无比神圣的器物。他走到书桌前,将木尺端端正正地放在铅笔盒旁边,然后转过身,对着远方,敬了一个他所能做到的最标准、最用力的军礼。
“报告爸爸!尺子收到!保证……用好它!丈量知识,丈量人生!over!”他的声音带着哽咽,却异常响亮、坚定。
窗外,华灯初上。屋里,灯光温暖。那支沉默的木尺躺在桌上,仿佛一位无言的导师,见证着一个孩子的成长,也连接着一份跨越山海的、深沉的父爱。第一次家长会的“战果”已然明朗,而这份来自远方的、“静默的勋章”,则为孩子的成长之路,标注了新的刻度,注入了更加坚韧的力量。前方的路还很长,但这盏用爱与责任点燃的灯,将永远照亮他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