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时光悠然滑向岁末,空气里渐渐弥漫起一种不同于往常的、忙碌而喜庆的气息。街坊邻里间打招呼的内容,从“吃了吗”变成了“年货备齐了没”;窗外偶尔会传来零星的、试探性的爆竹声;超市里循环播放着欢快的贺年歌曲,货架上堆满了大红包装的糖果和各式各样的灯笼春联。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空气里仿佛都飘着糖瓜的甜香。
这天早晨,王奶奶一大早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空气中弥漫着麦芽糖和芝麻混合的、焦香甜蜜的气息。楚颜则宣布,今天要进行一场重要的“家庭活动”——“扫尘”,也就是年终大扫除。
“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楚颜一边给季晨熙系上小围裙,戴上报纸折的帽子,一边笑着念着老话,“我们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才能把好运和福气迎进门呀!”
季晨熙对这项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把自己视作“扫尘总司令”,负责指挥和协助。楚颜负责擦拭高处的玻璃和柜顶,王奶奶负责清洗厨房,季晨熙则领到了整理自己“领地”的重要任务——他的书桌、书架和玩具角。
他先攻克书桌。将笔筒里的笔全部倒出来,分类放好,短的铅笔头单独放在一个小盒子里,说是“留给爸爸回来教我削木头玩具”。橡皮擦收集到一起,磕掉上面的碎屑。他翻开上学期用过的课本和练习册,一页一页地抚平卷起的边角,按照科目和日期顺序,整整齐齐地码放进一个专门的收纳箱里,还在箱子侧面用彩笔写上“一年级下册·记忆宝藏”。
接着是书架。他把所有的书都搬下来,用拧干的湿抹布仔细擦掉书脊上的浮灰。他发现自己这一年读过的书摞起来,竟然比去年高出了一大截!有带拼音的童话,有自然百科画册,有儿童历史故事,还有几本爸爸以前买给他的、关于军舰和飞机的绘本。他小心地抚摸着书页,像在触摸一段段凝固的时光。重新摆放时,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按高低排列,而是尝试着按“故事类”、“知识类”、“爸爸买的书”来分类,让书架看起来更像一个小小的、有序的“知识宝库”。
最后是玩具角。乐高积木按颜色和形状分装进不同的透明收纳盒;拼图检查是否有缺块,然后完整地收进原装盒;那只绒毛都快被摸秃了的、爸爸送的毛绒玩具熊,被他抱在怀里,用软毛刷轻轻梳理了好一会儿,然后端端正正地放在枕头边。
整理的过程中,他不时会发现一些“遗迹”:书页里夹着一片干枯的银杏叶,是秋天自然课捡的;玩具箱底躺着一颗光滑的鹅卵石,是夏天在小溪边玩的;抽屉角落里还有半张画歪了的笑脸涂鸦。每一样小东西,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扇记忆的小门。他没有扔掉它们,而是找来了一个漂亮的铁皮糖果盒,把这些小玩意儿一一放进去,盖好盖子,轻轻摇了摇,里面发出窸窸窣窣的、满足的声响。这是他一个人的“时光收藏盒”。
忙碌了一上午,当季晨熙看着变得窗明几净、井然有序的房间时,额头上冒着细汗,小脸却红扑扑地发着光。他不仅是在打扫卫生,更像是在梳理自己过去一年的成长轨迹。每一个被擦拭干净的角落,每一本被重新归位的书籍,都像在告诉他:看,这一年,你没有虚度,你收获了这么多。
午饭是王奶奶做的拿手菜,还有一小盘粘牙的糖瓜。季晨熙吃得特别香。饭后,他心满意足地坐在书桌前,阳光照在擦得锃亮的桌面上,反射出温暖的光晕。他拿出那个深蓝色的“成长记录本”,翻到新的一页。
他没有立刻写字,而是先画了一幅画。画上是他的房间,窗户明亮,书架整齐,玩具收纳有序。在房间中央,他画了一个小小的自己,正笑着擦汗。在画的旁边,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大扫除了!】
【我的书桌亮了,书架满了,玩具也排好队了。】
【我找到了很多‘以前’的东西,把它们藏进了‘回忆盒子’。】
【妈妈说过年要把‘旧’的扫走,才能迎接‘新’的。】
【我觉得,我好像也把‘小时候的乱糟糟’扫走了一点,给‘长大一点的我’腾出了新地方。】
【我的‘成长地图’,好像又擦亮了一块,变大了一点!】
写完后,他放下笔,用指尖轻轻抚摸过纸上那个小小的、笑着的自己。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晰的成长感。长大,不仅仅是身高尺上攀升的刻度,不仅仅是学会的新知识,更是这种对过去的整理、对现在的把握、以及对未来的悄悄期待。
他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仿佛真的为“长大一点的我”腾出了更宽敞的空间。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在这一刻,似乎也经历了一场“除尘”,变得更加清晰、坚定。它指引的方向未变,但它所锚定的那个“家”和“自我”,却在时间的流淌中,变得更加丰富、坚实和有序。
腊月的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窗,暖暖地照在孩子和他笔下那幅名为“成长”的地图上。旧岁将除,新年将至,而家的温暖与爱的方向,在每一次用心的擦拭与整理中,愈发显得明亮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