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自然课,内容变得愈发有趣。周一下午,张老师端着一个托盘走进教室,上面摆着几个透明的塑料盒,里面铺着湿润的滤纸,分别放着几颗绿豆种子,但每个盒子的状态都不一样。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当一回小小科学家,学习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对照实验’。”张老师的声音带着吸引人的魔力,“我们要探究的是,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必要的环境条件。”
季晨熙立刻被吸引了。他坐直身子,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讲台。张老师依次拿起托盘里的盒子:“大家看,一号盒子,有水分,放在温暖的窗台,盖子打开,有空气。二号盒子,干燥,没有水,其他条件一样。三号盒子,加了水,但被老师放进了冰箱。四号盒子,加了水,也放在窗台,但盖子紧紧拧紧,里面的空气很少。”
孩子们发出小声的议论。张老师让大家猜测,哪些盒子里的种子会发芽。
“一号!”很多同学喊。
“二号不会,因为没有水!”李小虎大声说。
“三号在冰箱里,太冷了,应该也不会。”周小雨细声补充。
“四号……盖子盖紧了,种子会不会闷死?”有同学犹豫地猜测。
季晨熙没有出声,他仔细看着那几个盒子,心里默默地记着每个盒子的不同。他明白了,张老师是在用不同的盒子,控制一个条件变化,看看这个变化会不会影响结果。就像……就像做比较一样。
“同学们说得很好!”张老师赞许地点头,“这个实验的精髓就在于‘控制变量’。我们想研究‘水’是不是必要条件,就让一号和二号比,它们只有‘有水’和‘没水’这个条件不同,其他都一样。如果一号发芽,二号不发,那就说明‘水’很关键。同样,一号和三号比,研究的是‘温度’;一号和四号比,研究的是‘空气’。”
“控制变量……”季晨熙小声重复着这个新词,黑亮的眼睛里闪烁着思考的光芒。他想起寒假里观察水仙花,妈妈说过要控制晒太阳的时间和浇水的量。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对照实验”的影子。
接下来的几天,自然课的观察成了全班最期待的事。每天早晨,值日生都会去记录种子的变化。果然,只有一号盒子的绿豆种子,吸饱了水,种皮破裂,率先冒出了嫩白的胚根,然后长出胚芽,变成绿油油的小苗。二号、三号、四号盒子里的种子,始终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动静。
周五的自然课上,张老师让大家总结实验结论。同学们异口同声:“种子萌发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没错!”张老师总结道,“而且,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它们必须同时具备,种子才能开始它的生命旅程。缺少任何一个,生命进程就会被按下暂停键。”
“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季晨熙盯着那一号盒子里生机勃勃的绿豆苗,又看了看其他几个盒子里依旧沉默的种子,心里仿佛被什么东西轻轻敲了一下。
放学回家的路上,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和李小虎追逐打闹,而是安静地走着,脑海里反复回响着张老师的话。“控制变量”、“必要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这些词语像一颗颗小石子,投进他思维的湖面,漾开一圈圈涟漪。
他不由自主地开始用这个新学到的“科学模型”,来思考他心中那个最重大的“课题”。
爸爸的归来,是不是也需要同时满足很多个“必要条件”呢?
比如:爸爸的重要任务必须圆满完成(就像种子必须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这是最根本的“自身条件”。
比如:远方的环境必须是安全的、稳定的(就像种子需要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比如:通往回家的道路必须是畅通的(就像种子需要水分这条传输纽带)。
还有……还有他和妈妈在家里,必须平平安安,健康快乐地生活、等待(这会不会像是为种子萌发提供稳定的“背景环境”?)。
这些条件,好像也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条件不满足,爸爸的归期可能就会被“暂停”。并不是爸爸不想回来,也不是他们不够想念,而是那些遥远的、他们无法控制的“变量”,还没有同时达到最佳状态。
想到这里,季晨熙忽然觉得,心里那种因为等待而产生的、偶尔会浮现的细微焦躁,被一种更加理性的理解所取代。等待,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被动的过程,而像是一个复杂的、有多重变量的“系统”。爸爸在努力满足他那边的条件,他和妈妈也在努力满足家里的条件。他们都在各自的“实验组”里,为着同一个“结果”而努力。
晚上写作业时,他拿出自然课本,在记录实验结论的那一页空白处,用铅笔轻轻地画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左边一列,他写上“爸爸回来的必要条件(猜想)”,右边一列,对应写着“我们家的对应条件”。
在“爸爸那边”下面,他画了小小的对钩,表示“任务顺利”、“环境安全”、“道路畅通”。
在“我们家这边”下面,他也画了对钩,写着“我好好学习”、“妈妈健康工作”、“家里平安”。
然后在最下面,他画了一个大大的箭头,指向“团圆!”。
他画得很认真,虽然表格歪歪扭扭,文字也稚嫩,但这无疑是他第一次尝试用理性的、分析性的思维,来解构“等待”这件事。
临睡前,他的“每日汇报”也带上了鲜明的“科学探究”色彩:
“报告爸爸!今日自然课学习‘对照实验法’,研究‘种子萌发必要条件’。重大方法论收获:认识到复杂事件(如归期)可能由多个‘必要条件’共同决定,需‘控制变量’思维进行分析。初步建立‘归期条件分析模型’:初步判定,你方(任务完成度、环境安全性、通路畅通性)与我方(家庭稳定度、个人成长度、情绪稳定度)需同时达到‘达标线’,‘团聚’事件方可触发。当前分析:各方参数正朝积极方向优化,‘必要条件’满足度持续提升中!‘平安方向牌’功能新增:作为‘系统稳定监测器’,确保我方‘条件参数’保持优良!over!”
汇报完毕,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那枚“平安方向牌”贴着他的胸口,温润如初。但在孩子的心中,它的意义似乎又深邃了一层。它不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和方向的象征,更仿佛成了一个无形的“控制台”,上面显示着各项“必要条件”的满足情况。而他和爸爸,分别是这个庞大“实验”中,在不同空间、却为着同一目标而努力的两个关键“操作员”。
窗外的月色皎洁。季晨熙觉得,自己对“等待”的理解,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从一种单纯的情感期盼,变成了一种包含理性认知的、积极的、动态的准备过程。就像种子等待萌发,需要内部的生命力和外部的环境完美配合。而他和爸爸,也正在各自的轨道上,为那个“团圆”的春天,积累着一切必需的条件。他相信,当所有“变量”都达到最优的那一刻,归期,自然会如种子破土,瓜熟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