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课程表上,多了一门让所有孩子都翘首以盼的课——手工课。周四下午,当班主任李老师宣布这节课由新来的、总是笑眯眯的陈老师带领时,教室里响起一阵压抑着的兴奋低呼。手工教室在另一栋楼,孩子们排着队,脚步轻快地穿过连接走廊,像一群即将踏入新奇乐园的小探险家。
手工教室和普通的教室完全不同。空气中弥漫着木材、胶水和颜料混合的独特气味。靠墙的木架上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材料:不同形状的木片、五颜六色的卡纸、粗细不一的绳子、圆溜溜的玻璃珠、还有小巧的工具如安全剪刀、胶水、尺子和画笔。阳光透过大大的窗户,照在几张宽大的、上面留有以往创作痕迹的工作台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诱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有趣的挑战——”陈老师拍手吸引大家的注意,笑容温和,“两人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平衡鸟’模型。材料有限,需要你们共同商量、配合,看哪一组的‘平衡鸟’最能稳稳地站在指尖上!”
任务宣布后,孩子们迅速自由组合。季晨熙和周小雨分到了一组,李小虎则和他的同桌一组。材料分发下来:每人得到两片切割好的轻木鸟形翅膀、一个稍重的圆形木块做身体、一根细木棍、以及胶水和用于装饰的彩纸。
季晨熙平时喜欢自己安静地拼乐高,习惯了一个人按照图纸一步步操作。现在突然要和周小雨合作,他拿着木片,有点不知所措地看向身旁的周小雨。周小雨是个细心但有点胆小的女孩,她看着季晨熙,小声问:“季晨熙,我们……我们先粘翅膀吗?”
“嗯……应该先把这个木棍插进身体里吧?”季晨熙也不太确定,他拿起木棍,试图往圆形木块中心一个预留的小孔里插,但孔有点小,他用力一按,木棍“咔嚓”一声,从中间裂开了一道细缝。他愣了一下,举着裂开的木棍,有些懊恼。
“呀!裂了!”周小雨轻呼一声,有点着急,“怎么办?胶水能粘住吗?”
季晨熙皱着眉,尝试用胶水涂抹裂缝,但木棍太细,胶水一涂上去就更难固定了。这时,旁边李小虎那组已经大呼小叫地把木棍插好了,正在往上面粘翅膀,虽然粘得歪歪扭扭。
陈老师巡视过来,看到他们遇到的困难,并没有直接帮忙,而是轻声提示:“试试看,能不能两个人一起用力?一个人扶稳身体,另一个人轻轻地、旋转着把木棍插进去?有时候,一个人做不到的事,两个人配合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哦。”
季晨熙和周小雨对视了一眼。季晨熙用手紧紧握住圆形木块,稳稳地按在桌面上:“周小雨,你来插,轻一点,转着进去。”周小雨点点头,屏住呼吸,用指尖捏住木棍的顶端,小心翼翼地、一边轻轻旋转一边向下施加压力。这一次,木棍顺利地、完整地插进了小孔,没有断裂!
“成功了!”两个孩子几乎同时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小小的喜悦。
接下来是粘翅膀。需要将两片翅膀对称地粘在木棍顶端的两侧。季晨熙先拿起一片翅膀,涂上胶水,准备粘上去。但他发现,一只手要拿着涂满胶水的翅膀,另一只手要扶住模型主体,还要保证翅膀是水平的,非常困难,胶水差点滴到桌上。
“我来帮你扶着下面!”周小雨机灵地伸出手,用指尖轻轻托住木棍的底部,让模型保持直立。季晨熙这才空出手,可以更专注地将翅膀对准位置粘贴。粘好一边后,他们交换角色,由周小雨来粘另一片翅膀,季晨熙负责稳定模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沟通:“往左边一点点。”“好了吗?胶水快干了!”“嗯!正好!”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偶尔还会手忙脚乱,但两人渐渐找到了节奏。季晨熙发现,当他把注意力从“如何一个人完成”转移到“如何与同伴配合”上时,事情反而变得顺畅起来。周小雨的细心弥补了他的急躁,而他的稳定则给了周小雨尝试的勇气。
当两只翅膀终于对称地粘好,一只简陋但结构完整的“平衡鸟”雏形出现在眼前时,两个孩子相视而笑,一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比一个人默默拼乐高,多了一种分享的快乐。
最后是调试平衡。季晨熙小心翼翼地将“平衡鸟”的尖嘴部位放在竖起的食指上。小鸟晃悠了几下,“啪嗒”倒向了翅膀较重的一边。失败了。
“是不是这边太重了?”周小雨指着那侧翅膀猜测。
“可能是胶水涂多了。”季晨熙观察着。他们一起动手,用剪刀轻轻刮掉一点多余的胶水,又在另一侧翅膀尖贴上一点点彩纸作为配重。再次尝试……小鸟在指尖摇摇晃晃地停留了两秒钟,才掉下来。
“有进步!”陈老师恰好走过来,鼓励道,“找到平衡点需要耐心和反复调整,就像两个人相处,也需要不断磨合,才能找到最舒服、最稳定的状态。”
季晨熙看着指尖那只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维持平衡的小鸟,又抬头看了看教室里其他小组:有的正在激烈讨论,有的因为失败而气馁,有的像他们一样在合作尝试……他忽然想到,自己和妈妈,还有远方的爸爸,不也像是一个需要共同维持平衡的“家”吗?
爸爸在远方坚守岗位,是“家”这个天平一端重要的重量;妈妈在家辛勤工作、照顾家庭,是另一端不可或缺的支撑;而他自己,努力学习和成长,就像是天平中央那个需要不断调整、最终找到的、精确的“支点”。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失衡,都会让这个“家”摇晃不稳。他们虽然不在一起,但每个人的努力和付出,都在共同维持着这个“家”的平衡与稳定。等待,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需要全家每个人共同参与和努力的“平衡艺术”。
放学后,季晨熙没有立刻回家,而是拉着妈妈去文具店,用自己存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小小的、真的天平模型。回到家,他把它放在书桌最显眼的位置。在天平一端的托盘里,他放了一颗从爸爸工具箱里找到的小小螺丝帽(代表爸爸的重量);在另一端的托盘里,他放了一枚妈妈的纽扣(代表妈妈的付出);而在天平的横梁中央,他贴上了一张自己最近得到的“学习之星”小贴纸(代表他自己的努力和成长)。
他小心地调节着底座下的微调旋钮,直到天平达到完美的平衡状态。他看着那微微颤动的指针最终稳稳指向中心刻度,心里充满了奇异的安宁和力量。
那天晚上,他在成长记录本上画下了那只手工课的“平衡鸟”和书桌上的小天平,在旁边写道:
【今天手工课,我和周小雨一起做了平衡鸟。】
**【一个人很难做的事,两个人一起帮忙,就变容易了。】_
**【我们家,也像一个很大的天平。】
**【爸爸在一头,妈妈在一头,我在中间。】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家就是稳稳的。】
【爸爸,你放心,我会做好我的‘支点’。】
通过手工课的“平衡”挑战,季晨熙领悟到:家庭的稳固,需要每个成员如同天平的两端与支点,各司其职,相互支撑。这份对“平衡”与“支撑”的理解,让他的内心随着指尖那只颤抖后终归于平稳的小鸟一起,变得更加沉静、坚定而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