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连续几日的春雨过后,天气彻底放晴。天空是那种洗过般的、清澈明亮的蔚蓝,阳光暖融融地洒下来,春风也变得柔和,带着泥土和新芽的清新气息。这样的天气,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周六早晨,楚颜见天气这么好,提议道:“晨熙,今天天气真棒,我们去公园放风筝吧?活动活动筋骨。” 季晨熙一听,眼睛立刻亮了,兴奋地点头。他记得很小的时候,爸爸在家休假时带他去放过一次风筝,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但那种看着风筝在蓝天里越飞越高的自由快乐感,却一直留在心底。
楚颜从储藏室里找出一个略显陈旧的燕子风筝,骨架依然结实,只是彩纸有些褪色。这是季诚多年前买的。季晨熙小心翼翼地抚摸着风筝的翅膀,仿佛能感受到上面残留的、来自遥远过去的温度。
公园的草坪上已经有不少人。孩子们奔跑笑闹,天空中飘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长长的蜈蚣,有威武的老鹰,还有色彩鲜艳的蝴蝶。季晨熙迫不及待地举起风筝,楚颜在后面帮他拉着线轴。一开始并不顺利,风筝总是刚飞起来就一头栽下。季晨熙有些气馁,小脸垮了下来。
“别急,宝贝,”楚颜蹲下身,耐心地指导,“放风筝要有耐心。要顺着风的方向跑,感觉手里的线有拉力了,再慢慢放线。不能硬拽,也不能一下子全放开。”她握着儿子的小手,一起感受那根细线传来的、微妙的力道变化。“你看,风来了!慢慢跑,对,就是这样……感觉线绷紧了吗?好,现在轻轻放一点线……”
在妈妈的引导下,季晨熙渐渐掌握了诀窍。他顺着风势小跑,感觉到手中的线传来一股向上的拉力时,心里一阵激动,开始有节奏地、一小段一小段地释放丝线。燕子风筝摇摇晃晃地,终于稳稳地升上了天空,越飞越高,变成了蓝天上一个小小的、舞动的黑点。
“成功了!妈妈!风筝飞起来了!”季晨熙兴奋地大喊,小脸因奔跑和激动而红扑扑的。他站在原地,仰着头,紧紧握着线轴,感受着那根细线另一端传来的、持续而稳定的拉力。风筝在高空变成了一个小点,有时甚至看不清具体形状,只能凭借那根几乎看不见的丝线,知道它依然在那里,在风中自由翱翔。
楚颜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微笑着看着儿子。阳光勾勒出他仰头专注的侧影,那双明亮的眼睛紧紧追随着空中的风筝,充满了喜悦和一种奇异的专注。她拿出手机,拍下了这充满动感和希望的一幕。
季晨熙玩累了,坐到妈妈身边,手里还牢牢握着线轴。他望着那只几乎要融入蓝天的风筝,忽然小声说:“妈妈,风筝飞得好远啊,都快看不见了。”
“嗯,但它还在呢,”楚颜指着那根几乎透明的线,“你看,这根线还连着你呢。只要你轻轻一拉,它就能感觉到。”
季晨熙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线轴,又抬头望向那个遥远的小黑点,若有所思。他轻轻动了动手指,收紧了一点线,天上的风筝似乎随之微微调整了一下姿态。这个发现让他感到新奇。“妈妈,是不是……有点像我和爸爸?”他忽然冒出一句。
楚颜微微一怔,随即温柔地揽住儿子的肩膀:“哦?宝贝为什么这么觉得?”
“你看,”季晨熙组织着语言,努力表达自己朦胧的感受,“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就像风筝飞得很高很远,有时候都看不清他在哪里。但是……但是我们心里想着他,给他打电话,就像手里牵着这根线。线还在,爸爸就知道我们在想他,他也会想着我们,对不对?所以……所以爸爸其实没有走丢,他一直都和我们连着线呢!”
孩子的比喻简单却直击心灵。楚颜心中涌起一阵暖流,用力点点头:“对!宝贝说得太对了!这根线,就是我们的思念和爱。不管爸爸飞得多远,飞得多高,这根线永远都在,把我们紧紧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不用害怕距离。”
这个认知让季晨熙感到一种莫名的安心和力量。他不再觉得爸爸的远离是一种空洞的缺失,而是一种特殊的、通过无形之线连接的守望。他继续放着风筝,时而放线让它飞得更高,时而收线让它盘旋飞舞,操控感带来的成就感,混合着那个关于“连线”的新发现,让他整个下午都沉浸在一种积极而平和的快乐中。
夕阳西下,该回家了。季晨熙开始慢慢收线。风筝顺从地一点点降低高度,最终稳稳地落回他的手中。他小心地卷好丝线,抚平风筝的翅膀,像对待一个完成了重要任务归来的伙伴。
晚上,他在那本星空日记本的新一页,画了一只高飞在蓝天上的燕子风筝,一根细细的线一直垂到地面,连在一个举手拉着线的小人身上。在小人的旁边,他还画了一个虚线勾勒的、穿着军装的高大身影,也仰头看着天空。他在旁边写道:
**【今天和妈妈去放风筝了。风筝飞得好高好远,像一个小黑点。】_
**【我手里牵着线,就知道它在哪里。】
**【我想,爸爸在很远的地方,就像天上的风筝。】
**【我和妈妈的想念,就像风筝线,一直一直连着爸爸。】
【线不断,风筝就不会丢。爱不断,爸爸就一直在。】
通过这次放风筝的经历,季晨熙对“距离”和“联结”有了更形象、更温暖的理解。那根看似纤细的风筝线,在他心中成了爱与思念的可视化象征,化解了遥远带来的不安,赋予了等待一种充满动态美和希望感的全新意义。春风依旧温柔,而那枚贴身的“平安方向牌”,仿佛也化作了那根无形之线的一个坚实锚点,默默见证着这份跨越山海的、坚韧而绵长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