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脚步匆匆,冬至节气在凛冽的寒风中悄然来临。这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天色早早地暗沉下来,傍晚时分,窗外已是漆黑一片,只有零星灯火在寒风中闪烁。空气里弥漫着一种岁末的清冷与沉静。
放学回家,推开家门,一股温暖湿润的蒸汽夹杂着面香和馅料香扑面而来。楚颜系着围裙,正在厨房里忙碌。餐桌上铺着面粉,面团在盆里醒着,旁边是拌好的馅料:翠绿的韭菜、金黄的炒鸡蛋、粉嫩的肉末,还有一把洗净的硬币。
“宝贝回来啦?快去洗手,今天冬至,我们一起包饺子。”楚颜回头,脸上带着温暖的笑意,鼻尖上还沾着一点面粉。
季晨熙放下书包,洗了手,好奇地凑到桌边。他记得往年冬至,爸爸如果在家的话,总会大声张罗着和面、调馅,把他抱到椅子上,手把手教他捏出各种奇形怪状的“元宝”饺子,厨房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而今年,厨房里只有妈妈忙碌的、略显孤单的身影。
楚颜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柔声说:“来,妈妈教你。爸爸以前总说,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咱们自己包的,更香。”她递给儿子一小块面团,示范着怎么擀皮,怎么放馅,怎么捏合。季晨熙学得很认真,小手用力,却总是捏不紧,馅料漏了出来,或者饺子形状扁塌塌的,躺在案板上,像个泄了气的小包子。
“没关系,慢慢来,多试几次就好。”楚颜没有不耐烦,只是耐心地纠正他的动作,帮他把破了的饺子“修补”好。她一边包,一边轻声说着话:“爸爸第一次学包饺子,还是和奶奶学的,比你捏得还丑呢,煮出来一锅片儿汤……”她的声音里带着回忆的温情,冲淡了空气中的一丝伤感。
季晨熙安静地听着,小手不停努力。渐渐地,他捏的饺子有了模样,虽然依旧歪歪扭扭,但能稳稳地站住了。他特意在一个饺子里,包进了一枚洗干净的一角钱硬币。“妈妈,谁吃到这个,明年就有好运,对不对?”他仰头问,眼睛亮晶晶的。
“对,”楚颜笑着点头,“爸爸以前也总爱这么干。”
饺子下锅,在沸水里翻滚,像一群白色的小鹅。热气氤氲中,楚颜看着儿子专注等待的小脸,心中百感交集。失去伴侣的痛楚依旧深刻,但孩子身上悄然萌生的坚韧与对生活仪式的参与,像寒夜里的微光,温暖着她。
饺子出锅,盛在洁白的盘子里。母子俩对面而坐。季晨熙咬下第一个饺子,小心地咀嚼着,忽然,他的牙齿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他吐出来,是一枚亮晶晶的硬币!不是他包的那枚一角钱,而是一枚崭新的一元硬币。
他愣住了,抬头看向妈妈。
楚颜的眼圈微红,却带着温柔至极的笑容:“看,晨熙是咱们家的小福星!爸爸肯定在天上保佑着你呢。”她顿了顿,声音轻柔,“这枚硬币,是妈妈偷偷包进去的。妈妈希望我的晨熙,平安健康,勇敢坚强,每一天都好好的。”
季晨熙紧紧攥着那枚带着体温和饺子余温的硬币,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满满地填满了,暖烘烘的。他低下头,大口大口地吃着饺子,把涌上眼眶的湿热努力憋了回去。他知道,这不仅仅是饺子,这是妈妈的爱,是爸爸留下的传统,是这个家在经历风雨后,依然紧紧维系、努力向前的生活仪式。
晚饭后,窗外寒风呼啸。季晨熙主动帮妈妈收拾碗筷,擦干净桌子。然后,他拿出成长记录本,在新的一页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冒着热气的盘子,里面是几个歪歪扭扭却圆鼓鼓的饺子。在一个饺子上,他画了一个发光的星星标记。在盘子旁边,他画了一枚闪闪发光的硬币。在画的下面,他工工整整地写道:
**【今天是冬至,黑夜最长。我和妈妈包了饺子。】_
**【我包的样子不好看,但妈妈说我比爸爸第一次包得好。】
**【我吃到了包着硬币的饺子,是妈妈包给我的祝福。】
**【爸爸不在了,但包饺子、吃饺子的习惯还在。】
**【就像爸爸的爱和勇敢,也还在我和妈妈心里。】
**【最长的黑夜过去了,白天就会越来越长。】
【我和妈妈,也会越来越好。】
写完,他合上本子。走到窗前,看着玻璃上凝结的冰花,将手心那枚温暖的硬币紧紧贴在胸口。窗外是漫长的冬夜,窗内是温暖的灯光和相依的母子。季晨熙明白,有些东西永远不会消失,它们会以另一种方式——比如一枚硬币,一顿饺子,一个坚持下来的习惯——被小心珍藏,默默传承,照亮每一个即将到来的黎明。冬至已至,春归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