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十七年的金秋,天高云淡,硕果累累。帝国四方在经历了春夏的铁火交织与激烈博弈后,似乎都迎来了阶段性的成果,仓廪渐实,疆域稍安。然而,丰收的喜悦之下,过于迅猛的生长也带来了新的枝蔓与更深层的隐忧,潜藏的危机在喧嚣的收获中悄然酝酿。
北疆,持续数月的战事终于随着秋意的加深而暂告段落。罗刹人在明军顽强的机动防御和“漠北义从”不断袭扰后勤的双重打击下,攻势渐颓,加之其国内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终选择了退兵,缩回了勒拿河以北的据点。朱由检取得了自开府北疆以来最重大的一场战略性胜利,北疆防线历经血火洗礼,愈发坚不可摧。
秋收时节,新开拓的屯垦区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年,粮食产量较往年有显着提升,大大缓解了北疆的粮饷压力。总督府内,各级将领官员脸上都洋溢着胜利与丰收的喜悦。
然而,朱由检站在总督府望楼上,俯瞰着堡外一片金黄和往来穿梭的商队,冷峻的眉宇间却不见多少轻松。李永芳呈上的密报提到了几点隐忧:一是“漠北义从”在战争中壮大,几个主要头领居功自傲,索求无度,对其的控制难度加大;二是一些边境部落虽表面臣服,但暗地里对明军征发粮草、推行汉化仍存怨言;三是罗刹人败退时,有意将一些缴获的、相对精良的火器遗弃或“卖”给了某些桀骜不驯的部落,其心叵测。
“功成而易生骄,患常生于所忽。”朱由检对身旁的心腹将领沉声道,“传令各部,犒赏可以,但军纪操练不可松懈,尤其需加强对‘义从’及各归附部落的监控。另,将罗刹流散火器之事,密查清楚,所有流入部落的此类火器,必须登记造册,严加管控。”他知道,治理北疆,远比打赢一场战争更为复杂漫长。
龙安州,蒸汽工坊的轰鸣声与庆祝丰收的锣鼓声交织在一起。《大明工商管理则例》的推行和新一代蒸汽机的技术突破,使得龙安的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具备了更强的竞争力,不仅成功夺回了部分国内市场,甚至开始有南洋商船慕名而来,寻求采购“龙安造”的布匹和工具。州衙府库因税收增加和工坊盈利分红而变得充盈。
然而,就在这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一股强大的暗流汹涌袭来。以江南几家背景深厚的大商帮为首,联合了部分在龙安整顿中利益受损的旧式工坊主,发动了一场针对柳文耀和《则例》的舆论与政治攻势。他们利用其在朝中的关系网,连番上奏,弹劾柳文耀“借推行新法之名,行垄断敛财之实”、“苛待商贾,与民争利”、“龙安工坊烟囱林立,有伤风水,污染山河”,甚至隐晦地提及柳文耀作为外戚,如此大规模掌控工业,恐非国家之福。
这些奏章言辞犀利,引经据典,在朝堂上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更棘手的是,他们同时在商业上对龙安进行围剿,在江南等地联合压价,恶意诋毁龙安产品质量,并试图切断龙安产品南下的销售渠道。
柳文耀面临着来自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他一方面上书自辩,详细陈述《则例》推行后龙安工匠待遇提升、市场秩序规范、技术不断进步的事实,并列出详实数据证明州衙税收取之于工、用之于民;另一方面,他利用州衙财力,建立龙安自己的商队和销售网络,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试图打破江南商帮的封锁。龙安的工业化成果,引来了旧利益格局最凶猛的反扑。
东南海疆,张献忠的《南洋经略方略》取得了初步进展。大明水师的定期巡航有效震慑了海盗和部分西夷商船的越界行为,几条主要航线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派往南洋的“开拓船队”也在婆罗洲北部和苏门答腊东部,与几个当地土王建立了初步的贸易联系,并获得了小范围的临时停靠权。
这一日,一艘前往婆罗洲的明军侦察舰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又警惕的消息:他们在婆罗洲西北部发现了一处天然良港,其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且周边物产丰富。更重要的是,据向导称,控制此地的土着部落与盘踞在马尼拉的西班牙人关系不睦。
“好地方!”张献忠盯着海图上标注出的位置,眼中放光,“若能在此建立据点,进可监视马尼拉西班牙人,退可作为我朝商船前往南洋的中转补给港,意义重大!”
他立刻下令,派遣一支由水师官兵和工兵组成的精干队伍,携带礼物和贸易商品,随侦察舰再次出发,务必要与那个土着部落建立稳固关系,争取获得在此修建简易码头和仓库的权利。然而,他也深知,此举无异于虎口夺食,一旦被西班牙人或其盟友荷兰人察觉,必生事端。海疆的拓展,在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也步入了更加敏感、更容易引发直接冲突的深水区。
日本,江户城。一场秋雨过后,沉重的钟声响彻全城——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终究没能熬过这个秋天,溘然长逝!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瞬间传遍日本列岛,也传到了长崎大明使团馆驿。
将军的突然离世,使得本就暗流汹涌的幕府权力斗争彻底失去了平衡。以酒井忠世为首的辅政派与以浅井久政为核心的外戚派瞬间撕破了最后的脸皮,双方围绕由谁(是家光的年幼弟弟还是外戚支持的旁支)继承将军之位,以及由谁主导未来的幕政,展开了近乎白热化的争夺。江户乃至周边地区气氛紧张,各大名态度暧昧,观望风色。
长崎馆驿内,杨涟与孙传庭意识到,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浅井氏前番秘密求助,可见其势弱。如今家光已死,其若想上位,必更加依赖外援。”孙传庭(融合范仲淹武魂)快速分析道,“此乃我朝提高要价,获取更大承诺之机!”
杨涟(融合于谦武魂)却更为谨慎:“然局势未明,酒井派实力雄厚,且态度不明。我朝若过早、过深卷入,风险极大。当下之策,应是同时接触双方,示好而非承诺,观察其出价,待其斗至两败俱伤,或一方显露出明显弱势且愿意付出足够代价时,再果断下注!”
他们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保持与浅井派的秘密联系,对其困境表示“理解”,并暗示若能获得足够“回报”,大明可考虑提供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则尝试通过其他渠道,向酒井派传递大明希望与未来幕府保持友好、扩大贸易的意愿。东瀛的棋局,因德川家光的死亡,进入了最复杂、最凶险的收官阶段。
紫禁城,秋日的阳光透过窗棂,带来融融暖意。朱常洛仔细阅读着各方送来的秋收报告、贸易账册以及四方局势汇总。北疆的胜利与隐忧、龙安的成果与反扑、海疆的进展与风险、东瀛的变局与机遇……成果与挑战并存,捷报与危机交织。
“北疆大胜,赖定王运筹帷幄,将士用命。然其所虑深远,隐忧确实存在。准其加强对‘义从’及部落之管控,流散火器务必清查收缴。告诫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
“龙安遭反扑,意料之中。柳文耀能顶住压力,内外施策,应对得当。着内阁廷议,力挺《则例》,申明朝廷鼓励工商、体恤工匠之国策,对无端弹劾予以驳斥。江南商帮……传旨申饬,令其不得蓄意破坏,违者严查!”
“海疆发现良港,机遇难得。然拓土之事,易启边衅。着张献忠谨慎行事,与土着交往务求稳妥,据点建设初期规模宜小,以商屯为主,避免过度刺激西夷。”
“东瀛将军既逝,乱局已生。使团双管齐下之策,甚为妥当。告诉徐允贞,枢密院需全力配合,加强对两派情报之收集与研判。朕要知道,谁更能为我所用,谁又能开出更高的价码!”
他的旨意,依旧着眼于大局平衡与长远利益。就在他做出这一系列决策,尤其是力排众议支持柳文耀、默许张献忠南洋拓点、以及授权使团灵活应对东瀛变局之后,脑海中那卷“山河社稷图”骤然光华一闪,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凝实。
“传旨,”朱常洛对王安道,声音沉稳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今岁秋收,各地务须公平征粮,仓廪实而知礼节。另,着令史馆,将北疆定王、龙安柳文耀、海疆张献忠、东瀛使团等之功过事迹,详加记录,载入史册。朕要让后人知道,这泰昌盛世之基,是如何一步步奠定!”
秋风送爽,吹动着乾清宫前的落叶。帝国的掌舵者,在这丰收与危机并存的季节,以其越发敏锐的洞察和日渐增长的力量,驾驭着帝国这艘巨轮,坚定不移地驶向那波澜壮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