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玑真人的天机预警,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看似平静的湖面,在守望堡最高决策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紧迫感取代了短暂的胜利喜悦,化为无声的动力,推动着各项计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起来。
“灵韵研习所”地下试验场的灯火,自此再未彻底熄灭过。
李铮几乎将全部心神都沉入了对地底灵枢的沟通与引导之中。与之前小心翼翼的点滴渗透不同,这一次,他采取了更为主动、也更富挑战性的策略。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在外围“感染”灵枢的灵纹,而是试图以自身涅盘之力为引,新生法则为基,在那庞大的灵枢核心深处,构筑一个属于自己的、微型的“灵谐源点”。
这个过程,凶险异常。灵枢乃是灵族技术的集大成者,其内部结构复杂精密如同星瀚,蕴含着难以想象的灵能。强行在其核心留下印记,无异于在奔腾的江河源头筑坝,稍有不慎,便会被反噬的灵能洪流冲垮神魂。
李铮盘膝坐于新生海核心,身下液态能量波涛微兴,头顶星光与新生光辉交织洒落。他双目紧闭,额间隐有汗珠,全部神识已化作亿万缕比发丝更纤细的触须,沿着那已建立的“灵谐”通道,逆流而上,直刺灵枢最深处。
那里并非实体空间,而是一片由无数璀璨灵纹构成的、不断生灭变幻的法则之海。冰冷的“源律”根基依旧占据主导,如同海底坚不可摧的岩床,但岩床之上,已开始漂浮、缠绕着丝丝缕缕灰蒙蒙的、属于李铮的涅盘道韵。
李铮的神识目标明确,避开那些依旧活跃的、代表“归零”等危险指令的核心灵纹簇,寻找着一处相对稳定且靠近能量流转节点的区域。他需要在这里,以自身道韵为材料,神识为刻刀,勾勒出一个能持续散发特定“灵谐”波动的稳定结构。
时间在极度专注中流逝,每一息都如同在刀尖上跳舞。外界过去了三日,而在李铮的神识感知中,却仿佛经历了三年那般漫长。他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涅盘之力,避开灵枢自主的防御机制,一点点地编织、固化那个源点结构。
终于,在神魂之力即将枯竭的前一刻,一个仅有米粒大小、却结构繁复无比、缓缓自转的灰蒙蒙光点,成功烙印在了那片法则之海的特定节点上!
光点成型的刹那,整个灵枢核心微微震颤了一下,流转的灵纹光芒出现了瞬间的明暗变化。一股更加清晰、更加紧密的联系,在李铮与灵枢之间建立起来。他不仅能更顺畅地感知灵枢的状态,甚至能有限度地引导其部分非核心功能的运转!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灵谐源点”,李铮对散布于外的灵俑军团的感应和影响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他无需再像之前那样,一具一具地去费力激活。现在,他可以通过这个源点,向所有处于“灵谐网络”待机状态的灵俑,同时发送一种温和的、充满新生道韵的“唤醒”波动!
命令无声发出。
下一刻,守望堡外,那绵延不知多少里的静止灵俑海洋中,出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
成千上万的灵俑,它们眼眶中的光芒,几乎在同一时刻,由沉寂的黑暗,转为那种蓝绿交织、带着一丝生机的色彩!虽然它们依旧站立原地,没有进一步的动作,但这齐刷刷的“睁眼”,仿佛一片死寂的金属森林被注入了统一的灵魂,场面蔚为壮观!
负责监控灵俑动向的守望堡弟子立刻将这一异象上报。
研习所内,张乾、苏婉等人通过布置在远处的观测法阵看到这一幕,皆是心神震撼。
“成功了!李师兄成功了!他……他同时唤醒了一支军团?!”张乾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
苏婉仔细观察着监测数据,眼中异彩连连:“不,并非完全唤醒。它们只是被统一激活了基础灵性,建立了更深层次的灵谐连接,但尚未接受具体指令。这就像……点亮了无数盏灯,但还未告诉它们该照向哪里。即便如此,这也太不可思议了!”
李铮缓缓收回大部分神识,脸色苍白如纸,气息萎靡,但双眸却亮得惊人。他感受着通过“灵谐源点”传来的、那成千上万微弱却清晰的灵性回馈,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油然而生。虽然这种掌控目前还很初级,更多是感知与引导,而非绝对命令,但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接下来,就是如何‘编织’这张网了。”李铮对围拢过来的研习所核心成员说道,“我们需要为它们注入‘知识’,让它们理解我们的语言,识别敌我,学会执行复杂的指令。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大家的智慧。”
研习所的工作重心,立刻转向了对“灵谐指令集”的编译与测试。李铮负责提供最基础的灵谐沟通框架,张乾、苏婉等人则开始尝试将具体的、无歧义的行动指令,转化为灵俑能够识别和执行的灵谐编码。
这是一个繁琐而浩大的工程。从最简单的“移动”、“停止”、“拿起”、“放下”,到复杂的“协同布阵”、“识别特定能量标记”、“执行预设战术”,每一条指令都需要反复测试、调整,以确保灵俑能准确理解并执行。
与此同时,在李铮的授权和指导下,研习所开始小规模地、有选择性地激活部分灵俑,投入到守望堡的重建工作中。
第一批被选中的是数十具擅长土石作业的工程型灵俑。它们被植入了基础的建筑指令和能量感知能力。在修士们的指引下,这些不知疲倦的灵俑,展现出了惊人的效率。它们能精准地搬运巨大的石材,运用体内灵能熔炼特定的矿物作为粘合剂,甚至能根据图纸,进行一些基础的法阵基座构筑工作。原本需要数十名修士耗费月余才能完成的堡垒加固工程,在这些灵俑不知疲倦的劳作下,短短数日便初见成效。
紧接着,一些具备精细操作能力的灵俑,被投入到灵田开垦和药圃管理中。它们能按照设定,定时引动水灵之气灌溉,以特定频率的灵能波动促进灵植生长,甚至能识别并清除病虫害。这使得灵谷与灵药的产量与品质,都得到了显着提升。
灵俑的加入,极大地解放了人力,使得更多的修士可以投入到修炼和《薪火锻灵诀》的研习中。守望堡的整体实力,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快速发展期。
而《薪火锻灵诀》的传播,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不仅星火盟的成员修炼进度迅猛,许多原本修炼传统功法的星尘剑阁弟子,在感受到“薪火灵力”的独特优势后,也纷纷开始兼修甚至转修。一种融合了剑阁剑道之锋、星火盟韧性之魂、以及焦炎境新生法则之意的全新修炼体系,正在悄然成型。
李铮在稳固了“灵谐源点”后,也抽出时间,对《薪火锻灵诀》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补充了更多关于调和“烬”力、凝聚“薪火剑意”的心得。他甚至尝试,将部分基础的“灵谐”感知法门,融入到了功法之中,使得修炼者能更容易地与环境中活跃的新生法则,以及那些被“感染”的灵俑,产生微弱的共鸣。
这一举措,无形中进一步加深了修士与灵俑之间的联系,为未来更大规模的协同作战,埋下了种子。
然而,就在守望堡一片蓬勃发展之际,玄玑真人那边,传来了更确切的消息。
经过连续数日不眠不休的星轨推演,并结合剑阁古籍中一些关于星海异族的零星记载,他终于对那冥冥中的“注视”,有了一丝模糊的定位。
“并非来自单一源头,”玄玑真人面色凝重地对李铮和白辰长老说道,“根据星轨显示,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秩序’波动,在遥远星海的不同方位,与此地产生了微弱的因果牵连。其中一道,冰冷死寂,与枢灵同源,很可能是其他灵族守序者。另一道,缥缈高远,带着一种……审判与净化的意味,暂不明其来历。最后一道,则最为隐晦,仿佛隔着一层浓雾,但其位阶,似乎最高。”
三种不同的秩序注视!这个消息,让李铮和白辰长老的心都沉了下去。一个枢灵就差点让守望堡万劫不复,如今同时被三个,甚至可能是更强大的存在盯上,焦炎境的未来,仿佛风雨中飘摇的孤舟。
“福祸相依,躲是躲不掉的。”李铮深吸一口气,眼神反而变得更加坚定,“既然被盯上了,那我们就必须在它们真正降临之前,拥有足以自保,甚至对话的力量!”
他看向玄玑真人:“师叔,星海探索计划,必须立刻提上日程。我们需要知道外界的情况,需要寻找可能的盟友,更需要……主动去了解我们的‘观察者’。”
玄玑真人重重点头:“不错。坐以待毙,绝非我辈风格。星尘剑阁古籍中,曾提及一些上古传送阵的残迹,或许能与星海中的某些失落界域相连。张乾对此道素有研究,可令他主导,尝试修复或逆向推演。”
“灵俑方面,”李铮接着道,“我会加快‘灵谐指令集’的编译,尤其是战斗与协同防御相关的部分。同时,研习所将开始甄选弟子,进行专门的‘灵谐御使’培训,为将来驾驭灵俑军团,乃至可能到来的星海航行,储备人才。”
“宗门内部,所有资源向《薪火锻灵诀》和战斗序列倾斜,全力提升整体实力。”白辰长老补充道,“必要时,可有限度地向所有幸存者开放基础功法,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一项项决议迅速形成,整个守望堡如同一张拉满的弓,蓄势待发。
夜色再次降临,李铮独自立于新生海畔,望着倒映着漫天星辉的海面。海面之下,那被“感染”的灵枢正与他遥相呼应。海面之上,是无数被点亮了灵性之光的灵俑,如同忠诚的卫兵。
他的手中,摩挲着一块得自灵枢知识库的、非金非玉的奇异碎片。这是灵族用于记录星图的载体之一,虽然残破,却隐约指向某个未知的星域。
星海茫茫,危机四伏,却也蕴含着无尽的可能。
“无论来自星海的目光是善是恶,”李铮轻声自语,目光仿佛穿透了无尽虚空,“焦炎境的星火,绝不会轻易熄灭。相反,我们将把这火光,主动燃向星海,让所有注视者,都看清我们的道路!”
他掌心,那星图碎片微微发热,似乎与遥远星海中的某些存在,产生了极其微弱的共鸣。
风暴,正在星海深处酝酿。而焦炎境,这新生的火种,也已做好了迎风而立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