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羽坐在龙案后,看着东北传来的一条条军报,感觉自己快疯了。
高句丽举全国之力多次袭扰边境的守军;匈奴的动向暂时不确定,但李承羽有预感关于匈奴的那份文书恐怕八\/九不离十。
完蛋。李承羽心想。
这些天来,朝廷将所有精力投入到西北。无人参军戍边就有偿征兵;有偿征兵亦无人报名就加大诱惑;但若是再没人愿意,便只能强征了。
如今,塞北的守军已经全部退回塞北边境。
李承羽担心塞北横在西北与东北之间,三者又同为匈奴,会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以现在大汉的实力,恐怕难以应付。
如今最缺的就是钱,李承羽心想,只要弄到钱了,什么事都好办了。
他如今已经盯上了商闻秋和秦明空。他们二人都是家大业大,不缺钱,也不缺党羽,若是能连根拔\/起,不仅能充实国库,还能解除他们对皇位的威胁。
李承羽最先考虑的是商闻秋。因为商闻秋战功赫赫、出身不凡,最重要的是年轻气盛,容易犯错。但他考虑到如今边境尚未稳定,商闻秋还有用,便暂时放弃了。
他又考虑过秦明空。秦明空此人聪慧异常、野心勃勃,不用细想都知道她的地下党羽会有多少;最重要的是她手握秦氏钱庄,属于扼住了朝廷命脉,李承羽不除不快;而且一旦钱庄收归国有,国库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涌入,便不用再担心军饷了。
可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李承羽不能失去秦明空这个智者。
“商闻秋、秦明空……”李承羽喃喃,“缺一不可,但是朕必须得选择一个……”
他心烦意乱,拿过镜子一看,白发又多两根。
“唉,”李承羽叹气,“朕这也算是……‘胡未灭,鬓先秋’了吧。”
当皇帝真累。
——
东北,通北省。
汉军和高句丽的军营分别驻扎在鸡红江北、南两岸,隔江对峙。
其实双方军队全部驻扎于此并不合适,但由于高丽多次袭扰,查了半个月一无所获,汉军的将领就索性在鸡红江北岸扎营了。
汉军的将领是大汉的“铁血公主”李怜竹。
夜深,李怜竹立在江边吹风。
东北的夏夜并不温暖,风刮到脸上,稍稍有些寒冷。
过了江,就是高丽了。李怜竹心想。
她不喜欢东北的夏天,因为它温和,甚至暗暗透着股冷,不似中原夏日炽热;她喜欢东北的冬天,因为它寒冷砭骨,比中原冬日猛烈。
她喜欢猛烈。
李怜竹身形高大,双目狭长,面部线条刚硬生猛,充满攻击性,正如她的性子。
她正吹着夜风,副将拿着披风悄悄走过来,给她披上。
李怜竹微微侧头,余光瞥见来者,淡淡地说:“我不冷。”
她的声音不似寻常女子柔和婉转,她的声音偏向中性,习惯语调下沉,透着丝丝肃杀气和风沙味。
“将军啊,”副将曾经是她的贴身宫女,知道她的性子,就是刚硬,不愿意让人看见自己的软肋,“算小的求你啦,穿上吧。”
李怜竹很受用。
她披上披风,目光依旧停留在江对岸。
她的母亲就是高丽人。
先帝天性多情,高句丽又是大汉的藩属国,大汉天子自然是有进入高句丽巡视、游玩的资格的。
二十二年前,咸安二十二年前的某个秋日,咸安帝东游高丽,路过其首府韩城时,在当地青楼邂逅了一名美艳女子。回京时,顺便将其接回了宫,封了个不大不小的位分。
次年,她遭遇难产,诞下了李怜竹后,最后看了她一眼便撒手人寰了。
照顾李怜竹的,是她母亲从高丽带来的宫女。
或许是她没有母亲的缘故,李怜竹自小不同于汉人女子。她性情火爆、行事张扬、锋芒毕露,从不读《女戒》《女德》,而是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武则天传》等。
她对传统女子学的女红不感兴趣,尤其爱舞刀弄枪。
宫中人人逢她必说“女中豪杰”“超凡脱俗”云云,然后再夸咸安帝有福气,生了个这么好的女儿云云。其实就是为了拍马屁,但架不住咸安帝受用啊。
李怜竹自幼讲得一口流利的高丽语。咸安帝回光返照的最后几天,刚准备给她个大鸿胪做做,谁知半路杀出霍生中这个程咬金。当时咸安帝都考虑送她去和亲了,可她却说自己想去东北边关戍边。咸安帝本不愿,可那时东北军主帅,高丽叛将朴牧英叛逃高句丽,东北无人统领,李怜竹这才成功当上东北大将军。
李怜竹上任后第一场仗就是跟朴牧英打的。她在东北平原上大杀四方,打得朴牧英带着军队连夜逃回高丽老家。
自此,二十一岁的李怜竹一战成名。
东北开始流传一句名言:“竹可折,李家竹,不可摧。”
李怜竹原本以为高丽都被自己打成这样了,一时半刻也缓不过劲儿来,还以为能太平一阵。
没想到这么快就又卷土重来了。
前两日,北部还反映:“匈奴有异动”,她有些分身乏术,开始失眠脱发。每次她睡不着,都会来到鸡红江岸吹吹风,试图舒缓心中的烦闷。
“将军,”突然,有个小兵匆匆来报,“陛下回信了。”
李怜竹两日前刚寄出催促粮饷的奏折,她没想到回信这么快。
她对那小兵说:“拿来我看。”
小兵从口袋里掏出来,递给李怜竹。
……
李怜竹看完,总结下来就四个字:没钱,没粮。
她愤怒地将纸张撕碎,扔到地上践踏,声音尖利:“东北军田已经吃光了,军粮最多还剩半月,军饷更是一分不剩,结果告诉我什么都没有?!”
副将想上去劝阻,却被李怜竹一把推开:“这我怎么打?战神下凡也打不赢啊!!!”
“陛下还传了口谕,”小兵战战兢兢地说,“说你……像之前的吴战将军一样,他都能解决军饷粮饷,你也想想办法。”
“我要能解决还给他上书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