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圣公府被皇帝下旨申饬并加以惩处的消息,如同一场飓风,席卷了大明的朝野江湖。士林之中,议论纷纷,有拍手称快者,有心存芥蒂者,亦有惶惶不安者。但无论如何,清吏司的铁面与皇帝的决心,已然昭示天下。
曲阜,这座圣城,在短暂的震惊与沉寂后,表面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庄严肃穆,但暗地里,波涛汹涌。孔胤植闭门“读书”,孔府上下噤若寒蝉,然而,两百年来盘根错节的利益网络,岂会因一道圣旨而瞬间瓦解?那些与孔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地方官吏、豪强、乃至部分宗室、致仕官员,都如同惊弓之鸟,唯恐清吏司的下一刀会落到自己头上,同时也心存侥幸,希冀着风头过去,一切还能照旧。
广宁,蓟辽巡抚行辕。
沈惊鸿站在巨大的大明舆图前,目光深邃。他收到了陈子廷与朱统鑍从山东发来的详细汇报,对孔府一案的前因后果、朝野反应了然于胸。他深知,扳倒一两个显赫目标固然能立威,但若不能借此机会深挖根源、巩固成果、推动制度性变革,那么所有的努力终将是昙花一现,旧的利益集团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卷土重来,甚至反扑得更猛烈。
“刮垢之后,须清其源,固其本,防其复。”沈惊鸿喃喃自语。他铺开信笺,开始给远在山东的陈子廷和朱统鑍,以及京师的皇帝朱由校,分别写下密信。
给陈、朱二人的信中,他提出了明确的“三步”策略构想:
“第一步,宜将剩勇追穷寇,彻底斩断孔府与地方勾连之利益链条。 孔府之弊,非止于其自身,更在于其与山东官场、豪强、乃至漕运、盐政等系统形成的利益共同体。今虽惩其首恶,然其枝蔓犹存。二位当以此案为突破口,顺藤摸瓜:
· 深查关联: 严审已被拿下的孔府涉案管事,迫其供出在府衙、漕司、盐场等处的勾结对象与利益输送细节。
· 追缴赃款: 对查实的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田产、商铺、银钱,务必全力追缴,登记造册,或归还苦主,或充入国库,绝不容其隐匿转移。
· 公开公示: 将追缴情况、涉案人员处理结果,择其要者,在山东各府县张榜公示,以安民心,以儆效尤,亦彰显朝廷执法之公、决心之坚。此事务求迅捷,可在1-2月内,形成雷霆之势,彻底瓦解其在山东的潜在反抗能力。”
“第二步,借势整饬,将山东吏治纳入全国清丈田亩、核查税赋之大局。 山东乃孔府根基所在,亦是漕运咽喉,其吏治清浊关乎国脉。建议:
· 派驻专组: 奏请陛下,由清吏司、户部、都察院联合组成山东吏治与财赋专项督查组,常驻济南,以陈大人为主官,赋予便宜行事之权。
· 全面清丈: 以此为契机,在山东全省推行清丈田亩,重点核查被宗室、勋贵、豪强(包括已受惩处的孔府)隐匿、诡寄的田产,重新核定税基。
· 优化征管: 同步整顿山东布政使司及下属各府县的财政征管体系,革除陋规,严查贪墨,确保国之赋税,涓滴归公。此乃长期之事,需持之以恒,但开局至关重要。”
“第三步,着眼长远,推动制定约束特权阶层之明确法规。 福王、蜀王、孔府之案,皆因权力边界模糊,监管缺失所致。当借此东风:
· 拟定细则: 由清吏司牵头,会同宗人府、礼部、户部,尽快拟定《宗室行为约束则例》与《地方望族(含圣裔、勋贵等)监管章程》,明确其在田产、商业、司法、役使人口等方面的权力边界,何可为,何不可为,违者如何惩处,皆需明文规定,昭告天下。
· 建立报备: 要求宗室及重要望族,将其主要田产、重大商业活动、与地方官员的往来等,定期向清吏司及地方官府报备,接受监督。
· 强化审计: 对其享有免税特权的田产、店铺,建立定期审计制度,防止滥用。此事关乎根本,需详加斟酌,力求稳妥,可在3-6个月内完成初稿,奏请陛下裁定。”
这封信,为清吏司在山东乃至全国的下一步行动,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蓝图。
与此同时,发给朱由校的密奏则更为委婉,他以“格物札记”的形式,将“刮垢、清源、固本、防复”的道理,再次用精密的机械维护理论包装起来,强调“一次彻底的检修之后,必须建立定期保养规程,更换易损部件,优化传动设计,方能确保机器长久高效运转”,并隐晦地表达了支持陈子廷、朱统鑍按上述思路行事的建议。
朱由校接到沈惊鸿的信件和清吏司的奏报,深感赞同。他立刻下旨,完全采纳了沈惊鸿的建议,明令陈子廷、朱统鑍“一应事宜,可依沈卿所陈三策,放手施为”,并授权他们组建跨部门的山东专项督查组,赋予其极大的权力。
圣旨一下,陈子廷与朱统鑍精神大振。他们深知,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刚刚开始。两人立刻分工,朱统鑍凭借其宗室身份和之前在曲阜建立的联系,主要负责第一步的“深挖利益链”和“追缴违规资产”,他以雷霆手段,根据已有线索和新获得的供词,迅速在山东官场和商界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数名与孔府勾结甚深的知府、知县、漕运官员及豪商落马,大量被侵占的资产被追回,公示的白榜贴满了山东各城的城门,百姓争相观看,议论纷纷,多年积郁为之一舒。
而陈子廷则坐镇济南,统筹全局,开始部署第二步的“吏治整饬与财政改革”。他从清吏司和户部抽调精干人员,并招募了一批精通算学、为人正直的士子,开始筹备全省范围的清丈田亩和税务稽查。他深知,这将触动更多人的利益,遇到的阻力会比查办孔府更大,但开弓没有回头箭。
一场围绕山东,实则影响全国格局的深度吏治整顿与经济改革,在衍圣公府案的余波中,拉开了更为波澜壮阔的序幕。而沈惊鸿在辽东,一边密切关注着关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边加紧整军备武,他知道,内部的变革越是深入,外部的强敌便越是不会坐视。时代的洪流,正推着每一个人,走向未知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