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他们捡到海参,全村人估计都已知道,也没啥好遮掩的了。
其实卖给老林也可以,省的跑一趟。
可江洋还是下意识的想去镇上,不说老林给价不实在,就是为了看看林雪,他也愿意跑一趟。
随即他拨通了林雪的电话,响了两声对方就接了,“江洋?怎么想起来给我打电话了。”
“我今天捡了不少的海参,我想问一下,你哥收不?”江洋能从林雪的语气中感受到欣喜,不过现在家里这么多人,也不好开玩笑,只能公事公办。
“啊?台风天你们还赶海?不要命了?”
“就在海滩上捡的,没什么危险。”
“有多少啊?”
“200多斤吧,二两以下的比较多,二两以上的有三十几斤。”
林雪让他稍等,然后电话那边就传来“噔噔噔”的下楼声。
“兄弟,真有200多斤?野生的?”林冬的惊喜的声音从电话中传来。
“差不多,已经挑好了,还有几个蜘蛛螺,你看什么价格?”
“海参二两以下的给你40,二两以上的70,你看行吗?蜘蛛螺要看看大小品相,这东西咱们这边不多见。”
江洋觉得价格合理,上次是遇到叶总他们,所以没分规格,正常卖肯定不会一个价。
“行,价格就按你说的来,能不能麻烦你们上门收一下,我这边只有板车,不是很方便。”
两人商量好,江洋挂了电话,对上家里人的目光笑着开口:“等会人家过来收,价格和我上次卖的差不多。”
其实大家都想问多少钱一斤,又觉得太心急了不好,显得不信任他似的。
几人把海参用大秤过了一遍,二两以上的不多,只有67斤6两,二两以下的有184斤4两。
蜘蛛螺有9个,个个都有三四斤的样子,还有其他的一些螺类贝类的,七七八八加起来有40几斤。
东西都收拾好,江洋就开始犯困了,昨天心里装着事,一晚上都没睡好。
可现在他更郁闷的是,今天的幸运值到底落在哪里了?难道还要去海边跑一趟?
看了眼时间,差不多四点了,估计一会林冬就要来收货,他也不好真去睡觉。
掏出烟提提神,转头去了后院,和小外甥还有阿诚一起看着椰子螺脱壳。
江柔不时的站在门口望一眼,嘴中还念叨着咋还不来。
“阿洋,他们又不认识咱家,要不你去村口迎一迎?”来来回回也不知道第几次了,江柔终于忍不住开口问。
赵平安也是坐立难安,听到这话觉得有道理,就要去村口看看。
江洋一把将他按着坐下了,“姐,你就别操心了,不知道咱家在哪不会问吗?安心等着就好了。”
一屋子人,也就他还能安安稳稳的坐着。
哦,阿诚和赵子睿除外,这俩盯着椰子螺,一会就要大呼小叫一阵。
快到5点的时候,屋外传来声音:“请问这是江洋家吗?”门口有一人探头,话刚问完就看到了起身的江洋。
“不好意思,来迟了,今天风小了,店里有点忙。”林冬客气的给屋里人都发了一根烟。
“不迟不迟,还麻烦你跑一趟。”
“江洋,我也来了,你看不到吗?”林雪笑嘻嘻的声音从林冬身后传来。
“怎么可能看不到,整个镇上都找不到比你还漂亮的姑娘,到哪里你都是焦点,快进来坐。”
对于江洋的贫嘴,林雪笑的更开心了,给他一个孺子可教的眼神。
看到进来的姑娘,江柔双眼都亮了,仔细打量起了姑娘。
身高一米六五左右,和阿洋般配。
长相清秀,皮肤很白,在海边能这么白可不多见,也很不错。
关键是身材,前后都鼓鼓的,应该也是好生养的,嗯,和阿洋更般配了。
“你是阿洋的朋友吧,快进来坐。”江柔热情的拉着林雪进屋。
林雪转头看向他,用眼神询问这是谁。
“这是我姐,叫江柔。”
“姐姐好,我家是镇上开收购站的,我叫林雪。”
看到对方如此不见外,江柔更是高兴,拉住林雪的胳膊让她坐。
见姐姐招呼林雪,江洋就带着林冬去后院看货去了。
“我的天,这么多海参。”林冬看到货的那一刻,眼睛都亮了。
他先看了眼海参,从筐里随意挑两个在手里掂了掂,“挑好了?”
“称过的,你放心,二两以下的和二两以上的都分开了,绝对没有掺假。”
“哈哈,又不是第一次跟你做生意,我信你。”林冬说着,又一脸兴奋的看向几个蜘蛛螺。
这玩意大小不同,价格悬殊很大,要是小的,现在估计也就四五十一个,但像这么大的,一个都能卖到两三百。
林冬对着江洋竖起大拇指:“兄弟,你可是净出好货啊,这些我全要了。”
林冬从车里搬下来一个电子落地秤,不等他动手,赵平安一把接过,将秤搬到了后院。
海参过秤后,和他们自己之前秤的没啥差别。
林雪在一边记账,每记一个都要让江洋确认一次。
“那些杂七杂八的要不就留着吃吧,价格便宜。”林冬看着最后一筐货,品类实在是太杂了。
虽然看起来数量不少,可要他一个个的去挑,还不够浪费人工的。
“行,那些我们留着。”江洋答应一声。
这一筐都是些螺和贝类,看着不少,真吃起来没多少肉,留着两家分分得了。
接下来便是算账,江柔几人早就等的着急了。
江洋没跟他们说价格,这会都等着林冬的报价呢。
海参二两以上的,一斤70块,67斤5两,一共4725块。
二两以下的184斤6两,一斤40块,一共7384块。
9个蜘蛛螺,一个按220算的,一共1980块。
林雪拿着计算器算出总价,一共块。
林冬直接给他算块,给足了江洋面子。
“姐夫,你跟阿诚帮着把货抬到车上去,筐子也别腾了,改天我去镇上再拿。”
等到他们搬货的时候,林冬从腰间小包里面,拿出一沓没开封的钱,又数出来4100,一起递给了江洋。
一沓明显是银行新取出来的,江洋简单看了一眼,又把剩下的4100点清楚。
门口有人看到他们卖货,都打听起了价格,林冬把价格降低了10块钱,就这也让村里人高兴的不得了,比村码头给的价高多了。
“老板,你还收货吗?我们都捡了些。”
一般镇上的收购站是不会到村里来收东西的,大家心照不宣,自己做自己的生意。
如果村里这些人都把货卖给林冬,那就是和村码头的收购站结仇了。
毕竟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不好意思,我只收大宗的货物,你们量要是少的话,还是卖给码头的收购站吧。”
林冬这么说就断了村里人的念头,不过他们要是自己拿到镇上卖,就怪不到他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