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这一方小小的天地,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世间的万般景象。靠窗独坐的老郑,便是这茶馆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早年的老郑,脾气火爆得如同干柴,稍有火星便会熊熊燃烧。然而,此刻的他却与往昔大不相同。他微闭双眼,手指轻叩桌面,仿佛在将心中的杂乱之气一点一点地沉淀下来。
远处,跑堂不小心打翻了茶盘,杯盏的碎裂声在茶馆中引起一阵骚动,惊得四座的客人都纷纷侧目。然而,老郑却恍若未闻,甚至连眉峰都没有丝毫的颤动。
我凝视着老郑,心中突然涌起一股明悟:原来,怒气并非靠强行压制就能平息,而是需要将心气收敛如深潭一般,如此一来,那燎原之火自然就会悄然转化为檐下的细雨,滋润万物而无声。
柜台后的账房先生,平日里是个十分健谈的人,但近来却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有熟悉的客人打趣他如今成了一个闷嘴葫芦,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然后低头继续拨动着算珠。那清脆的声响,在这喧闹的茶馆中,反比他往日的滔滔不绝更显得有分量。
窗外,市井的喧嚣声如鼎沸的潮水一般,一浪高过一浪。然而,账房先生却端坐如钟,眉宇间的神光内敛,仿佛这喧嚣的红尘不过是浮在静水上的几片落英,与他毫无关系。
我看着账房先生,心中不禁感叹:原来,言语的珍贵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当一个人收敛心神之后,自然而然地凝练出的那些如珠玑般的话语。这样的一字一句,都能够深深地沉入人的内心。
邻桌新客初来乍到,显得有些毛手毛脚。他在不经意间碰翻了老茶客王伯的紫砂壶,只听得“砰”的一声脆响,那壶身瞬间破裂开来,深褐的茶汤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泼洒了半张桌子,也溅污了王伯半幅衣袖。
刹那间,整个茶室都安静了下来,众人皆屏息凝神,因为他们都知道,王伯对这把紫砂壶可谓是视若珍宝。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王伯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他只是轻轻地摆了摆手,脸上的皱纹里竟然泛起了一丝温和的笑意,说道:“旧茶不去,新茶何来?正好借此机会换一盏新绿尝尝。”
说罢,他不仅没有责怪那名新客,反而还主动替他拂去了衣襟上的水渍,然后又微笑着招呼伙计重新添上了一壶新茶。众人见状,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也瞬间变得轻松起来,就如同春天的冰块融化在水中一般,暖意融融。
那宽容的涟漪在茶室中荡漾开来,仿佛比新沏的茶香更加沁人心脾。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一个人的容人之量,才是调和世间百味最醇厚的醍醐啊!
暮色渐浓,人声渐稀。老郑依旧静坐窗畔,青瓷盖碗中一缕茶烟袅袅升起,在他身前盘绕如篆,最终消散于微茫暮色。他垂目安然,仿佛身外车马喧嚣、檐角风铃,乃至整座城池的呼吸,都不过是他杯中茶烟一缕,来去自然。这一刻,小小的茶室竟似承接了天地间广大的安宁。四壁无声,唯觉心定神清,万物归位——原来守住心头方寸之静,便自有浩荡青天铺展于灵魂的穹顶。
茶烟终于散尽,窗外暮云如洗。老郑轻轻揭起杯盖,碗底澄澈的茶汤,正映出一片深邃安宁的夜空。原来所谓青天不在九霄之上,而在气息收束、心神敛藏、容人如海、守静如渊之后,心湖自然映现的那片无垠澄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