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个安若欢……”陆其琛低笑一声,将信纸仔细折好,收入怀中。他起身,对封凛下令:“传令下去,十日后,本王要在‘共管区’举行一场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邀请渊国朝廷派员观礼!把咱们新练的火器营也拉出去亮亮相!要让所有人都看清楚,这北境,到底是谁说了算!”
他要以最直接、最张扬的方式,展示肌肉,震慑宵小,同时,也是向渊国朝廷和暗处的西鹰,宣告他维护“共管区”和两国联盟的决心!
十日后,一场规模空前的联合军事演习在“共管区”外围广袤地带展开。晟国北境精锐尽出,阵列森严,杀气冲天。新成立的火器营更是首次公开亮相,改良后的火铳齐射声震四野,威力惊人。受邀前来的渊国官员看得脸色发白,心中那点因谣言而生的旖旎念头,瞬间被这实实在在的武力碾得粉碎。
演习结束后,陆其琛更是做了一件让所有人意外的事。他当着两国官员的面,将演习中表现最出色的一面绣有北境苍狼徽记的锦旗,亲手授予了暂领“共管区”事务的沈墨。
“此旗,象征北境与‘共管区’同进同退!”陆其琛声音洪亮,传遍全场,“凡有犯我‘共管区’者,便是与本王为敌,与北境三十万铁骑为敌!”
此言一出,等同于将“共管区”正式纳入了北境的军事保护圈,其意义非同小可。渊国官员心中凛然,再不敢有任何轻视之心。西鹰的离间计,在陆其琛这霸道无比的姿态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消息传回小院,安若欢正在与白芷对弈。他听完安湄派来的人的汇报,执子的手微微一顿,随即淡然落子。
“他终究……还是那个陆其琛。”安若欢语气平静,听不出喜怒。
白芷看了看他,轻声道:“此法虽霸道,却最是有效。”
安若欢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棋盘上,仿佛透过那黑白棋子,看到了北境的风云变幻。“是啊,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有他在,西鹰的算盘,怕是又要落空了。”
陆其琛的强势演习和公开表态,如同一剂猛药,暂时稳定了因安若欢隐退而略显动荡的局势。西鹰的离间计受挫,不得不再次蛰伏。渊国朝廷见识了北境的绝对实力,内部杂音渐息,萧景宏的权威得以巩固。“共管区”在沈墨等人的治理下,按照安若欢规划的蓝图,继续稳步发展。
北境小院内,安若欢的生活依旧宁静。他偶尔会收到沈墨的请教信,会翻阅安湄送来的情报,也会在天气晴好时,与白芷漫步山间。他似乎真正开始享受这份难得的安宁。
安若欢的北境小院,仿佛成了风暴眼中唯一的宁静之地。白芷的医术与精心调养下,他的身体逐渐摆脱了沉疴的纠缠,虽不复盛年精力,但眉宇间那份洞悉世事的清明更胜往昔。他不再每日接收大量情报,只让安湄筛选最紧要的送来,更多时间花在整理旧日笔记、撰写《北境边务疏》上,将毕生治理边陲、与西鹰周旋的心得诉诸笔端,意图传于后人。
然而,西鹰帝国并未因他的隐退而停下脚步。在陆其琛雷霆万钧的军事威慑下,他们暂时收敛了直接的挑衅,转而启动了一项更为宏大、也更为隐蔽的长期战略——“润物计划”。此计划的核心,不再是制造混乱或离间,而是系统性地、潜移默化地改造“精英”的认知。
一批批经过精心挑选、背景“干净”的西鹰学者、艺术家、甚至“慈善家”,以文化交流、学术访问、兴办义学等名义,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晟、渊两国的都城和重要城市,尤其是那些聚集了年轻士子与官宦子弟的地方。他们举办沙龙,讲授西鹰的哲学、法律、政治体制,展示其辉煌的艺术成就和“先进”的社会理念,言语间充满了对“自由”、“理性”、“个体价值”的推崇,并以一种看似客观的姿态,对比着东方传统中的某些“桎梏”与“不足”。
同时,西鹰投入巨资,赞助两国一些有影响力的书院和文社,设立高额的“西鹰研究”奖学金,吸引优秀的寒门学子前往西鹰“游学”。这些学子归来后,往往对西鹰的制度与文化赞不绝口,成为其理念不自觉的传播者。
这股风潮,比伪币和毒物更难防范。它不触及利益,甚至披着“开明”、“进步”的外衣,让许多年轻人心向往之,甚至在两国朝堂的中下层官员中,也悄然形成了一股“崇西”的潜流。他们开始质疑本国制度的合理性,认为“共管区”模式过于保守,应当更彻底地向西鹰学习。
这股风潮自然也影响到了“共管区”。沈墨等年轻官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他们需要坚守安若欢定下的规矩,维护“共管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另一方面,内部一些受到西风影响的同僚和士子,不断鼓吹“全面开放”、“深度接轨”,让他们疲于应对。
一次,在处理一桩关于是否允许西鹰背景的商会参与“共管区”核心码头管理的争议时,沈墨深感棘手,再次修书向安若欢请教。
安若欢的回信很快,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写了一段看似不相干的话:
“昔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非尽弃自身之学,乃欲明道之同异,取长补短。今西学东渐,其势汹汹,然我辈当效古之贤者,以我为主,明辨其华夷之辨,器物可学,制度可参,然立国之本、安身之魂,不可动摇。譬如饮食,可尝异域之珍馐,然五谷杂粮,方是性命之基。”
沈墨读罢,沉吟良久,豁然开朗。安相这是在告诉他,面对西学,不必一味排斥,亦不能全盘接受,关键在于要有“以我为主”的定力,分清哪些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器物”与“方法”,哪些是关乎国家命脉、文化认同的“根本”,必须牢牢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