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林秀英无意间播下的种子,在林凡团队心中迅速生根发芽。“小店宝·摊主版”的构想,像一团火,点燃了他们的激情。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像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温情的探索,一次将数字技术带入最传统、最接地气生活的尝试。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布满荆棘。
林凡和孙浩带着初步想法,再次扎进菜市场、夜市。与之前跑批发市场不同,这次面对的是一群平均年龄更大、对智能手机更为陌生的摊主。他们大多用着子女淘汰的旧手机,屏幕碎着蛛网般的裂痕,操作迟缓。对于“扫码记账”、“云端同步”这些概念,他们眼神里充满茫然和本能的警惕。
“啥宝?不要钱?不要钱的东西最贵!”卖菜的张大爷摆摆手,继续用挂在脖子上的油腻小本子记着当天的进项。
“我这老花眼,字都看不清,还玩这个?”水果摊的李大妈笑着摇头。
“忙起来哪有空戳手机?错过一单生意亏大了!”夜市卖炒粉的王哥头也不抬。
推广的难度,远超想象。 信任的建立,需要加倍的耐心和更“突”的办法。林凡不再急于推销,而是像学生一样,蹲在摊位边,看他们如何经营,听他们唠叨生意经、算账的烦恼。孙浩则发挥年轻人的优势,帮他们清理手机垃圾、连接wi-Fi,用最直白的话解释“小店宝”能帮他们“少算错账、少丢钱”。
母亲林秀英成了他们的“秘密武器”。她带着老花镜,用儿子给她装的测试版,在自己家里“模拟经营”——今天买了几斤肉、几把菜,卖了多少钱,一笔一划地操作。遇到不顺手的地方,就直接跟林凡“吐槽”:“这个按钮太小了!看不清!”“这里得多点一下,麻烦!”她的反馈,直接、尖锐,却无比宝贵。她还拉着小区里几个同样做小生意的老姐妹来“试用”,收集最原生态的意见。
家,变成了最鲜活的产品实验室。 晚饭桌上,话题常常围绕着“摊主版”。
“妈,今天李阿姨说语音记账老听错,怎么办?”林凡虚心请教。
“她本地口音重,你得找个本地人录语音!”母亲一针见血。
“爸,这个图标像糖葫芦!卖糖葫芦的爷爷肯定喜欢!”阿桂举着画歪歪扭扭的草图。
苏晚晴则从设计师的角度,提出颜色要更醒目、对比度要更高,方便老花眼识别。
在一次次碰撞、修改、测试中,“摊主版”的雏形渐渐清晰:
图标巨大、色彩鲜艳,像儿童识字卡。
功能极简:核心就三页——“进货”(扫码或手动输入)、“卖货”(点一下加数量)、“看账”(今天赚了多少钱,一目了然)。
强化语音:支持用方言语音输入商品名称和价格。
离线优先:考虑到市场网络不稳定,核心操作离线完成,有网时自动同步。
开发过程,同样是对团队耐心的考验。 赵磊需要将代码精简到极致,确保在低端手机上也能流畅运行。孙浩要设计出摊主们能瞬间理解的交互流程。林凡则要反复权衡功能的取舍,确保“简单”不变成“简陋”。
第一个突破,来自母亲的老姐妹,在菜市场卖豆腐的刘阿姨。 在母亲和林凡的反复劝说下,她勉强同意试试。一开始,她笨拙地用手指戳着屏幕,嘴里念念有词。林凡手把手教了三天。第四天,林凡再去时,惊讶地看到刘阿姨已经能熟练地扫码录入新进的黄豆,卖出一块豆腐就点一下“卖出”键。晚上收摊,她看着手机上自动算出的净利润,惊喜地叫起来:“哎呦!这比扒拉计算器快多了!还不会错!”
刘阿姨成了“活广告”。 她逢人就夸:“林家小子弄的这个东西,真管用!” 在她的带动下,陆续又有几个摊主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安装了。每一个新用户,都需要林凡或孙浩上门进行“一对一”培训,耗时耗力,但用户黏性极高,一旦用顺手,就再也回不去小本子了。
盈利模式,依然是个难题。 如此低的客单价,根本无法支撑高昂的推广成本。林凡团队内部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基础功能永久免费,靠极致的口碑传播;未来探索增值服务,如提供简单的进货渠道信息、天气对销售的影响分析等微小付费点,但前提是必须先让用户离不开基础功能。
这注定是一条更慢、更辛苦的路,但每一步都踩在泥土里,踏实而有温度。
家庭的支撑,在这段艰难却充满希望的探索期,显得尤为重要。
林凡和孙浩常常一大早就出门,深夜才带着一身油烟味回家。苏晚晴毫无怨言,默默准备好热水和宵夜。母亲则承担了更多家务和照顾阿桂的责任,还时不时用她的“用户视角”给林凡提建议。阿桂似乎也懂事了许多,不再缠着爸爸陪玩,而是骄傲地对小朋友说:“我爸爸在帮卖菜的爷爷奶奶算账呢!”
一个周末的傍晚,林凡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看到母亲正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认真填写一张用户反馈表——是孙浩设计的,请早期用户提意见。 母亲写得很慢,一笔一划,偶尔遇到不会写的字,还问旁边的阿桂。暖黄的灯光笼罩着她花白的头发和专注的侧脸。
那一刻,林凡站在门口,眼眶有些发热。他从未想过,母亲会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他的事业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再是单纯的赡养与反哺,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共生。
“妈,我回来了。”他轻声说。
母亲抬起头,推了推老花镜,脸上露出笑容:“回来啦?快洗手吃饭。今天刘阿姨又提了个好建议,我写下来了,你看……”
窗外,华灯初上。窗内,饭菜飘香,三代同堂,围绕着一个充满烟火气的梦想,热烈地讨论着。 事业的边界与家庭的温暖,在这一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林凡知道,这条“泥土里刨食”的路,还很漫长。但他坚信,只要方向是对的,脚步是实的,哪怕像蜗牛一样慢,也能抵达开满鲜花的远方。而这些在泥土中携手前行的日子,本身,就是最珍贵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