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军带着一群人马,下去调研了小半个月,风尘仆仆地回来了。
人瘦了些,但眼神里的锐气和干劲更足了。
他没休息,回来第二天就召集分管处室开了个会,紧接着,又向冯静云和林杰做了专题汇报。
汇报会上,他言辞恳切,描述了基层医疗资源的紧张、人才流失的严重、以及群众对更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期盼。
“情况比我们坐在办公室里想的要复杂,也更紧迫。”韩志军语气沉重,“但越是困难,我们越要敢于担当,勇于破局!这次调研,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快推进改革的决心。我们不能总停留在修修补补、小步慢跑的阶段,必须拿出魄力,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他的“三板斧”,紧接着就砍了下来。
第一斧,砍向了医院绩效考核。他认为现有的考核指标过于侧重业务量和收入,对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费用控制等内涵指标关注不够。他要求医政处立刻参照部里最新精神,引入“价值医疗”理念,重新设计一套“更科学、更精细”的绩效考核体系,重点突出cmI值、时间消耗指数、费用消耗指数等“国考”核心指标,并要求在省人民、医大附一两家龙头医院率先试点,年底前就要看到“明显成效”。
文件草案发到林杰桌上时,林杰皱起了眉头。理念是好的,方向也没错,但步子迈得太大了。cmI值等指标对医院病种结构、编码水平、数据质量要求极高,基层医院短期内根本达不到。强行在两家大医院推行,很可能导致医院为了拉高cmI值而推诿重症病人,或者引发新一轮的“数据美化”。
第二斧,砍向了智慧医院建设。他直接否定了林杰之前主导的、基于开源系统和分步实施的“低成本方案”,认为其“技术架构落后,无法支撑未来智慧医院的发展需求”。他要求按照“高起点、全覆盖、真智能”的原则,重新规划,引入“真正的AI诊疗辅助、大数据预测、物联网全域感知”等前沿技术,打造“国内领先的智慧医院样板”。他甚至私下接触了几家之前被林杰否定的、报价高昂的科技公司。
消息传到林杰这里,他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
韩志军这是要彻底推翻他之前的决策,追求那种华而不实、掏空财政的“高大上”。
这不仅仅是路线之争,更是对他这个主任权威的直接挑战。
第三斧,最为隐蔽,也最为致命。
他指示药政处,以“优化药品供应保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由,启动基本药物目录的动态调整论证工作,重点研究“将部分价格昂贵、但临床价值高的专利药和独家品种纳入省增补目录的可能性”。同时,要求加强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监测,对使用量异常波动的药品进行“深度分析”。
这一招,看似合规合理,实则剑指林杰牢牢掌控的药品集采。
一旦大量高价专利药通过“省增补”渠道进入目录,必然会冲击集采形成的低价药市场,架空集采的降价效果。而所谓的“深度分析”,很容易变成对集采中标品种使用的变相限制和干预。
韩志军的这三板斧,又快又狠,刀刀都砍在林杰之前改革的根基上,或者试图开辟与他理念相悖的新战线。
委里和系统内立刻感受到了这种变化和压力。
医政处的处长拿着那份崭新的绩效考核方案初稿,愁眉苦脸地来找林杰:“林主任,这……这指标设计得太理想化了,下面医院肯定叫苦连天,尤其是cmI值,咱们省大多数医院的数据基础根本撑不起来啊……”
负责智慧医院项目的刘工也悄悄来诉苦:“韩主任找我们谈了几次,话里话外都觉得我们之前那个方案太保守,上不了台面。可他推荐的那几家公司的方案,我们都研究过,还是老问题,价格虚高,而且很多功能不实用……”
最难受的是基层。
两家被选中试点新绩效考核方案的大医院院长,电话直接打到了林杰这里。
“林主任,这新考核办法真要命啊!重心都放在拉高cmI上,那我们那些常见病、多发病还看不看了?急诊、重症压力本来就这么大,这不是逼着我们挑肥拣瘦吗?”
“韩主任要求年底就见成效,这怎么可能?数据采集、系统改造、医生培训,哪一样不需要时间?这不是搞大跃进吗!”
下面市县的卫生局长们也听到了风声,关于智慧医院要推倒重来、药物目录可能大幅调整的消息让他们人心惶惶。
很多正在推进的工作陷入了停滞,基层的干部们面面相觑,不知道到底该听谁的,是该继续按照林主任之前的部署稳步推进,还是赶紧转向,跟上韩主任的新思路?
路线之争,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思想混乱和执行困局。
林杰坐在办公室里,听着王鑫汇总来的各种反馈,脸色凝重。
韩志军这是借部委的“势”,用改革的“名”,行争夺主导权之“实”。
他的三板斧,看似眼花缭乱,却很可能因为脱离实际而砍伤自己人,打乱全省医改的节奏。
他不能硬拦,那样会显得保守、阻碍改革。
但他也不能坐视不管,任由韩志军把好不容易稳定的局面搅乱。
他得想办法,让数据和事实说话,把韩志军那过于理想的“蓝图”,拉回到江东省复杂而坚实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