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 方寸包装:非遗的日常惊喜
连锁便利店的合作邀约,第二天一早就摆进了模块的会议桌。负责人李经理拿着一叠包装样品,语气里满是期待:“我们有饮用水、面包、零食三种核心品类,想让非遗纹样印在包装上,既不抢产品本身的风头,又能让顾客一眼认出‘这是非遗’。”
林晓先拿起饮用水瓶样品,皱了皱眉:“瓶子是圆柱形的,普通的门神、嫦娥纹样印上去,会被弧度拉变形。”阿宇凑过来琢磨了半天,突然说:“要不把纹样拆成‘碎片化设计’?比如把‘鲤鱼跃龙门’拆成鱼鳍、浪花、星芒,沿着瓶身弧度排列,拼起来还是完整的图案,单独看也好看。”
这个想法很快落地。林晓团队先做饮用水包装:瓶身主体用淡蓝色打底,把拆分后的鲤鱼纹样错落排布,瓶盖则印上迷你星芒鳞片——正是之前适配太空的设计元素,既呼应了“非遗上太空”的故事,又贴合“水”的意境。试印出第一个样品时,李经理拿着瓶子转了一圈:“太妙了!握在手里,手指刚好能碰到不同的纹样,比普通包装有意思多了。”
面包包装的难点在“保鲜”。普通油墨会被面包的热气晕开,林晓特意找来了可食用级的环保油墨,还把纹样改成了简约版:原本繁复的“福禄寿三星”,只保留了三星手中的葫芦、扇子、鹿,印在面包袋的角落,搭配浅棕色底色,像极了老街巷里的木质招牌。“这样既不影响包装密封性,又不会让顾客觉得花哨。”林晓把样品递过去时,面包还带着余温,纹样果然没出现晕染。
最费心思的是零食包装。便利店的零食多是年轻人买,太传统的纹样容易显老气。晓雨提议结合自己在巴黎做的“竹编+皮革”思路:把竹编的纹理,和“鲤鱼跃龙门”的轮廓结合起来,印在薯片袋、坚果袋上,再用亮黄色、浅紫色做底色。“你看,竹编的纹路能增加质感,亮色又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晓雨指着样品,薯片袋上的竹编鲤鱼,既保留了老手艺的细节,又透着活泼劲儿。
一周后,非遗包装的产品正式上架。第一天就有了小惊喜:有上班族买矿泉水时,发现瓶身的鲤鱼纹样能拼起来,特意拍了照发朋友圈;小学生买零食,会盯着包装上的竹编纹理问妈妈:“这是不是能上太空的那种手艺?”还有便利店店员说,带非遗纹样的面包,比普通面包销量多了三成,“很多顾客都是冲着包装来的,说吃着都觉得有意义。”
小张去便利店调研时,刚好碰到一位老奶奶在选矿泉水。老奶奶拿着瓶子,仔细摸了摸瓶身的纹样,笑着跟身边的孙子说:“这鱼的样子,跟你太爷爷以前印的年画一模一样,没想到现在能印在水瓶上。”孙子凑过来,指着瓶盖的星芒说:“奶奶,这鱼还能上太空呢!我们老师讲过!”
离开便利店时,小张收到了李经理的消息:“全国门店都在催补货,还有其他品类的供应商,想跟我们一起做非遗包装。”他抬头看向街对面,便利店的玻璃窗上,贴着非遗包装的海报,阳光照在上面,瓶身上的鲤鱼纹样仿佛活了过来。
原来非遗走进日常,从不是把老纹样硬搬过来,而是让它顺着生活的节奏,变成人们随手能碰到、心里能记住的小惊喜。而这份惊喜,还在等着被装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里——比如即将到来的中秋,团队已经在琢磨,要不要把非遗纹样,印在便利店的月饼包装盒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