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书记的话像颗石子投进苏景妧心里,她当即拉着顾衍和王书记往村委会走,路上还忍不住翻出手机搜农房改造案例,王书记从文件柜里抽出一叠政策细则:“补贴按改造面积算,但有个前提——房屋产权得清晰,而且改造后至少要运营五年。”
这话让顾衍皱了眉,他想起村里老林家那栋闲置瓦房,上次路过时还看见墙皮在掉,果不其然,找到老林说民宿的事,老人头摇得像拨浪鼓:“这房子是我和俩儿子共有的,他们在城里定居,去年还说要把房拆了盖车库呢!”苏景妧跟着劝了三天,每次都带些自己做的花生酱,最后干脆拉着老林视频连线他儿子,算了笔明白账:“改造后按季度分租金,比空着房子强,将来想回来住,还能留个念想。”总算让父子仨松了口。
解决了产权问题,装修风格又起了分歧,顾衍想走简约风,用竹编灯罩和原木家具,省成本还显干净;苏景妧却觉得少了点乡土味,翻出之前拍的稻田照片:“不如在墙面画些插秧、收割的壁画,再把农户家里闲置的旧蓑衣、老风车挂在走廊,客人来了能摸得着回忆。”两人争到傍晚,干脆去问李婶的意见,李婶正坐在门槛上纳鞋底,指着院里的老井笑:“把那口井修修,让客人能打水洗衣,比啥装饰都强。”这话点醒了他们,最后定了“实用加怀旧”的思路,还特意留了个小院子,种上樱桃树和薄荷。
动工那天,农户们主动来帮忙,张叔带着人修屋顶,老周则教工人怎么用稻草编隔热层,苏景妧在屋里贴壁画时,顾衍突然从外面搬来个旧木犁:“昨天在废品站看见的,刷层漆放门口当装饰,比买的摆件有味道。”苏景妧笑着点头,指尖蘸着颜料,在壁画里添了个扛着木犁的小人,眉眼竟有几分像顾衍。
可刚刷完墙,负责水电的师傅就来提了难题:“老房子墙体薄,冬天取暖得装地暖,但地面得垫高十公分,怕破坏原来的地基。”顾衍蹲在地上敲了敲地砖,突然想起镇上有卖新型保温板的,当天就开车去拉了几捆,“用这个铺在地面下,不用垫高,还能省一半成本。”苏景妧则联系了县里的手作匠人,定制了一批印着稻田图案的陶瓷餐具,连民宿的名字都想好了——“稻禾居”。
这天晚上,两人坐在刚搭好的院廊上,看着屋里透出的暖黄灯光,苏景妧忽然说:“等民宿开业,咱们在院里摆长桌宴,请农户们来吃饭吧。”顾衍嗯了一声,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明天要订的窗帘尺寸,还有要去农技站问的水稻新品种,月光落在纸页上,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稻禾居”试营业的消息一挂出去,三天内就订满了两批客人,第一批来的是一家三口,妈妈抱着刚满三岁的孩子,刚到院门口就被挂在廊下的旧竹篮吸引,孩子伸手要摸,苏景妧赶紧上前:“这是以前农户装秧苗用的,小心竹刺,我拿个小模型给你玩。”说着从柜台下掏出个巴掌大的竹编小篮子,孩子立刻攥在手里笑出了声。
可刚安顿好客人,顾衍就发现了问题,厨房的抽油烟机力道不够,炒个青菜都满屋子油烟,负责做饭的张婶擦着额头的汗说:“这要是客人多了,油烟散不出去可咋整?”顾衍没耽搁,当天下午就开车去镇上的家电城,挑了台大功率的抽油烟机,回来时还顺带买了几盏可调节亮度的壁灯——之前有客人提过,卧室的灯太亮,晚上起夜晃眼睛。
第二天清晨,有位爱好摄影的客人早起拍稻田,回来时不小心在田埂上崴了脚,苏景妧听见动静,赶紧从药箱里翻出红花油,蹲在门口帮客人揉脚踝:“之前想着备些创可贴就够了,没想到还得添个护踝和冰袋。”顾衍则联系了村里的赤脚医生,让他每天上午来民宿坐班两小时,还在大厅贴了附近医院的紧急联系电话。
试营业第五天,来了组二十人的团建客人,晚餐时有人提出想体验夜间稻田散步,苏景妧正担心田埂没有路灯不安全,顾衍突然想起仓库里还有几盏太阳能马灯,两人连夜把马灯挂在田埂两侧,暖黄的灯光沿着田埂蜿蜒,客人走在里面,偶尔能听见青蛙的叫声,有人忍不住拿出手机拍照:“这比城里的夜景有意思多了!”
团建结束那天,领队特意找苏景妧提建议:“要是能加个稻田主题的手工体验,比如编草绳、画稻穗,客人参与感会更强。”苏景妧立刻记在笔记本上,转头就去找李婶学编草绳,顾衍则联系文具店订了水彩和画纸,等第二批客人来的时候,民宿小院里已经摆好了手工桌,孩子们围在一起编草绳,大人们则坐在旁边画稻穗,热闹得像个小集市。
这天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客人,苏景妧和顾衍坐在院廊上算账,顾衍翻着账本笑:“试营业半个月,除去成本还赚了不少,下周就能正式开业了。”苏景妧望着不远处的稻田,突然说:“咱们是不是可以和周边的果园合作,让客人摘完果子再来住民宿,形成一条完整的游玩路线?”顾衍刚要点头,手机突然响了,是王书记打来的:“镇里要搞乡村旅游推广会,想让你们‘稻禾居’当典型案例,下周去做个分享。”
挂了王书记的电话,顾衍把手机往石桌上一放,指尖还带着点兴奋的温度:“推广会可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稻田和民宿。”苏景妧已经翻出了笔记本,笔尖在纸上飞快划过:“得把咱们做的事说清楚,从稻田观光到研学,再到民宿,最好能让听的人有画面感。”
两人当晚就分了工,苏景妧负责整理材料,她翻出之前拍的照片——孩子们弯腰插秧的笑脸、夕阳下挂着马灯的田埂、民宿院里晒着的玉米串,一张张挑出来排版;顾衍则对着镜子练口头分享,一开始总把“农技站借秧苗”说成“借苗子”,自己都忍不住笑:“得说得更专业点,不然像在唠家常。”练到半夜,苏景妧泡了杯热茶递过去:“不用太刻意,咱们说的都是真事,接地气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