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菜轮作”要扩种的消息一传开,农户们的积极性比预想中还高,不少人主动找上门,说要把自家的旱地改成水田,可高兴劲儿没持续几天,新的难题就摆到了台面上——扩种需要买新的稻种、菜苗,还要修灌溉水渠,算下来每户至少得先垫两千块,这对刚缓过劲的农户来说,可不是笔小数目。
村支书愁得直挠头,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总不能让大伙空欢喜一场,可这钱从哪儿来啊?”苏景妧和顾衍也没闲着,连着几天往镇里跑,找银行咨询农业贷款,可农户们大多没抵押物,贷款流程走得格外艰难。
那天晚上,顾衍翻出自己的存折,又把苏景妧拉到一边:“我这儿攒了五千块,你那儿要是方便,咱们先凑点给最困难的几户垫上?”苏景妧毫不犹豫地点头:“我这儿还有三千,先给老周他们用,咱们再想别的办法。”可两人都清楚,这点钱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转机出现在一周后,顾衍去县里汇报工作时,偶然得知省里有“乡村振兴农技推广专项补贴”,专门扶持像“稻菜轮作”这样的特色项目。他立刻拉着苏景妧连夜准备材料,从试验田的收成数据,到农户的增收明细,再到扩种的具体规划,一笔一划写得清清楚楚,材料提交上去的那几天,两人每天都往县里跑,生怕错过消息。
终于,补贴申请批下来的那天,县农业局的同志亲自把通知送到村里:“你们的项目做得实,农户反响好,省里批了五万块专项补贴,还会派技术员来指导水渠修建!”消息一公布,村里的晒谷场立刻热闹起来,农户们围着苏景妧和顾衍拍手叫好,老周更是激动地说:“这下咱们扩种的底气足了!”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一派忙碌景象,补贴款到位后,苏景妧帮农户统一采购种子和菜苗,顾衍则带着人修水渠,白天在田里忙活,晚上就去农户家核对物资清单。当新修的水渠里流出清澈的水,漫过刚翻好的土地时,农户们笑着往田里撒种,苏景妧和顾衍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这条路或许难走,但只要并肩向前,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水渠刚修好没半个月,老天爷就闹起了脾气,连续二十多天没下一滴雨,田地里的土块被晒得裂成了碎纹,刚播下的稻种迟迟不发芽,连之前绿油油的白菜都蔫了叶子,农户们急得团团转,老周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去田边,蹲在水渠旁望着见底的蓄水池叹气:“这刚盼来的好光景,难道要毁在旱情上?”
苏景妧和顾衍比农户更急,两人每天顶着毒辣的太阳跑遍村里所有田地,测量土壤湿度,记录作物旱情,顾衍拿着地图在田间打转,突然眼睛一亮:“村北的大河还没断流,咱们可以修条临时引水渠,把河水引到蓄水池里!”可话刚说完,他又皱起了眉——修引水渠需要人力和水泵,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一时半会儿凑不齐人手。
“咱们带头干!”苏景妧当即拍板,当天下午,两人就把村里的老人和妇女组织起来,顾衍负责规划引水渠路线,苏景妧则去镇上租借水泵和水管,天刚蒙蒙亮,他们就带着工具来到河边,顾衍跳进没膝的河水里固定水泵,苏景妧则和农户们一起挖渠,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浸湿了衣服,黏在皮肤上,没人喊一声累。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水管不够长,河水只能引到蓄水池附近,无法直接流进田间,苏景妧看着农户们失望的眼神,突然想起镇上的农机站有灌溉用的喷灌带,她顾不上休息,骑着自行车就往镇上赶,来回二十多里路,到家时腿都肿了,却硬是拉回了两车喷灌带。
接下来的日子,苏景妧和顾衍几乎住在了田里,白天,他们操作喷灌带给庄稼浇水,每片田地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遗漏;晚上,他们轮流守在水泵旁,防止设备出故障。有天夜里,水泵突然停了,顾衍摸黑跳进河里排查,冰冷的河水冻得他牙齿打颤,却硬是在水里泡了半个多小时,把故障修好。
终于,在他们的坚持下,田里的稻种冒出了嫩芽,蔫掉的白菜也重新挺起身姿,绿油油的一片,当第一场小雨终于落下时,农户们在田里欢呼雀跃,老周拉着苏景妧和顾衍的手,眼眶通红:“要是没有你们俩,咱们这季庄稼就全完了!你们就是村里的救星啊!”
苏景妧笑着摇头,看向身边的顾衍:“不是我们厉害,是大家一起扛过来的,只要咱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顾衍点点头,望向远处生机勃勃的田地,夕阳把两人的身影和满田的绿意叠在一起,成了旱灾后最动人的风景。
秋收的锣鼓敲起来时,村里的晒谷场堆满了金黄的稻穗和饱满的白菜,连空气里都飘着粮食的甜香。村支书提议办场庆功宴,农户们纷纷响应,有人从家里端来腊肉,有人扛来自酿的米酒,不一会儿,晒谷场上就摆起了长桌宴。
酒过三巡,老周端着酒杯走到苏景妧和顾衍面前,声音洪亮:“今年要是没有苏同志和顾同志,咱们既扛不过旱情,也赚不到这么多钱!我有个想法,咱们成立个农业合作社,让他俩牵头,以后不管是种庄稼、找销路,都有人领着干,大伙说好不好?”
话音刚落,满场都响起了附和声,“好!我第一个加入!”“有他们俩在,咱们种地更有底了!”苏景妧看着乡亲们热切的眼神,心里又暖又沉——暖的是大家的信任,沉的是这份责任的重量,她转头看向顾衍,正好对上他坚定的目光,两人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
顾衍站起身,举起酒杯:“谢谢大伙的信任!成立合作社是好事,能把咱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后咱们统一买种子、统一学技术、统一找销路,让更多人跟着赚上钱!”苏景妧也补充道:“咱们还能在合作社里办技术培训班,教大家种出更好的庄稼,把‘稻菜轮作’的牌子打出去!”
庆功宴散后,两人连夜起草合作社章程,从成员入社条件到收益分配,每一条都反复琢磨,第二天一早,合作社报名点刚设在村办公室,就排起了长队,李婶攥着身份证,笑着说:“我家那两亩地,以后就交给合作社了,跟着你们干,我放心!”
合作社成立的第一个月,苏景妧和顾衍就带着社员去邻县考察优质稻种,又联系之前合作的电商平台,签下了长期供货协议,春耕时,他们组织社员统一翻地、播种,田埂上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秋收时,电商的货车直接开到晒谷场,刚收割的水稻和白菜不用再愁销路。
年底分红时,社员们捧着沉甸甸的现金,笑得合不拢嘴,老周拿着分红单,感慨道:“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合作社,咱们种地也能有保障了!”苏景妧和顾衍站在人群中,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欣慰,夕阳洒在合作社的牌子上,金色的光芒映着两人的身影,也映着乡亲们对未来的期盼——这条农业路,他们会带着更多人,稳稳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