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与冰之歌”科技艺术节在雷克雅未克一座由废弃发电厂改造的宏伟展厅中拉开帷幕。粗粝的工业骨架与最前沿的科技艺术装置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对话感。而林晚星的“地心共鸣场”,无疑是整个展览中最引人瞩目的存在。
巨大的圆形空间内,墙壁和地面都成了投影的幕布。观众步入其中,仿佛瞬间被抛入了地球的血管深处。光影不再是简单的变幻,而是带着一种原始的、磅礴的律动。时而,温暖的金红色光芒如岩浆般缓慢流淌,伴随着低沉而稳定的、仿佛大地心跳的嗡鸣;时而,冰冷的蓝白色裂隙骤然闪现,发出如同冰盖崩裂的清脆碎响,那是地壳应力释放的实时转译;更有细微的、如同神经末梢般闪烁的流光,在空间中随机游走,对应着地热流体在岩层孔隙中穿梭的微妙轨迹。
声音系统更是精妙。它不是播放预设的音乐,而是将地震仪、地热井压力传感器、甚至次声波监测器收集的数据,通过江辰设计的“米德加德之眼”引擎,转化为可听域的声景。观众能“听到”数十公里外岩浆房的翻涌,能“感觉”到脚下数千米深处热液的对流。这是一种超越了视觉的、直抵内脏的沉浸式体验。
林晚星本人并未过多出现在媒体面前。她更愿意隐藏在控制室,透过单向玻璃,观察观众们的反应。她看到人们脸上的震撼、迷茫、敬畏,甚至有人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她的艺术,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普通人得以直观地感知到那颗养育他们的星球,内部蕴藏着何等狂暴而美丽的生命力。
江辰则如同一个隐形的守护者。他确保着整个系统的绝对稳定运行,防御着任何可能的技术干扰(尽管威胁已然解除),同时,也在后台默默收集着观众的各种生理反馈数据和行为模式,用于优化未来的类似项目。对他而言,这也是一个宝贵的、关于人类如何与复杂系统数据进行深层情感交互的大型实验。
艺术节的成功,将林晚星的声誉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索科洛夫几乎每天都会发来一堆新的合作邀请和媒体采访请求,言辞一次比一次夸张,仿佛她已然成了定义下一个艺术时代的先知。
林晚星依旧保持着冷静。她婉拒了大部分商业性质浓厚的合作,只筛选了几个能与她当前探索方向形成互补的学术研究机构和博物馆进行深入接触。她与江辰在冰岛的宁静生活,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她不想轻易打破。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或者说,当一个人站到足够的高度时,她本身就成了风眼。
一天,林晚星接到一个意想不到的通讯请求。来自她母校美术学院的院长,一位德高望重、但在学术上相对传统的老先生。
“晚星啊,”院长的声音透过加密线路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和郑重,“看到你在国际上的成就,母校为你感到骄傲。”
寒暄过后,院长道出了真正来意。学院希望邀请她回去,举办一场大型的个人回顾展,并希望她能捐赠几件标志性作品,包括那幅引起巨大反响的《未尽的拥抱》,作为学院的永久收藏。
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荣誉。意味着她被主流艺术教育体系所正式接纳和肯定。
林晚星没有立刻答应。她感谢了院长的厚爱,表示需要时间考虑。
结束通讯后,她将这件事告诉了江辰。
江辰正在分析“地心共鸣场”收集到的最新一批观众数据,闻言停下了手中的工作。他看向林晚星,眼神平静。
“这是一个符合社会评价体系的正常流程。”他客观地分析,“接受,意味着在既定权力结构中获得位置与认可。拒绝,则保持目前的独立状态。”
“你觉得我该接受吗?”林晚星问,她想听听他的看法。
“决策权在你。”江辰的回答一如既往地尊重她的独立性,“但根据我的计算,接受邀请,并进行一次系统性的作品梳理与展示,有利于你个人艺术脉络的清晰化,也能更有效地向更广泛的受众传递你的理念。风险在于,可能被过度解读或纳入你不喜欢的叙事框架。”
他的分析总是如此清晰,利弊分明。
林晚星陷入沉思。她确实不迷恋虚名,但她也意识到,如果她的艺术理念能够影响更多年轻的学生,或许能点燃更多的“星火”。这符合她创立“星火之窗”的初衷。
就在林晚星权衡之际,另一件事吸引了她的注意,也转移了公众的部分焦点。
江辰做了一件在旁人看来近乎疯狂的事情。
他将“米德加德之眼”引擎的核心算法、架构设计,以及除了涉及林晚星个人隐私和极少数需要保密的安全协议之外的所有技术细节,包括与冰岛地质数据的对接规范,全部以开源协议的方式,在“星火之窗”社区和一个全球性的开发者平台上,完全公开。
随之发布的,还有一份由他亲自撰写的、极其详尽的技术文档和使用指南。文档的引言部分写道:
“此项目旨在探索将地球物理数据转化为艺术表达媒介的技术路径。所有代码与设计开源,旨在鼓励更多人参与此类跨学科实践,共同探索人类感知星球活力的新方式。我们希望,技术不应成为少数人的壁垒,而应成为更多人创造与连接的桥梁。”
这一举动,如同在科技与艺术圈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赞誉者称之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慷慨之举”、“真正推动领域发展的行为”。许多科研机构、独立艺术家和开发者欢欣鼓舞,立刻开始研究并尝试基于这套开源框架进行自己的创作。
当然,也不乏质疑和阴谋论。有人认为这是星宸科技(尽管江辰已离开)某种新的市场策略,有人怀疑代码中藏有后门,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江辰在“洗白”自己过去“技术寡头”的形象。
对于所有这些声音,江辰的回应只有一句话,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开信息通道发布:
“代码自证。”
是的,最有力的回应,就是代码本身。无数顶尖的程序员和安全专家立刻开始审查那庞大而精妙的代码库,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其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没有发现任何恶意代码或隐藏后门,其开源承诺是真实且彻底的。
“你为什么这么做?”当晚,林晚星在温暖的屋内,看着窗外又开始飘落的雪花,忍不住问江辰。她知道他并非追求虚名之人。
江辰正在为她调试一杯根据她近期生理数据优化过的热可可,闻言,动作没有丝毫停顿。
“有几个原因。”他平静地列举,如同做报告,“第一,技术本身已达成其阶段性目标,服务于你的艺术创作。将其封闭无助于效率最大化。第二,开源能吸引更多智力资源参与改进,其网络效应远胜于单独开发。第三,可以彻底杜绝未来类似的、关于技术黑箱的无意义指控。”
理由充分且理性。但林晚星觉得,这并非全部。
她走到他身边,接过那杯温度恰到好处的热可可,捧在手心,暖意蔓延。
“还有呢?”她追问,目光直视着他的眼睛。
江辰与她对视,在那片他视为“公理”的澄澈中,他内部的“容错协议”似乎允许了更感性的数据输出。他沉默了片刻,才低声说道:
“……我想让更多人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
他的语气依旧平稳,但林晚星捕捉到了那底下极其细微的、名为“分享”的波动。
“你用艺术连接了感性与理性,连接了人类与星球。而代码……是我能提供的,另一种形式的……桥梁。”
林晚星怔住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狠狠触动。他不仅仅是在支持她,他是在用他的方式,参与她的使命,扩大她的回响。他将他最珍贵的智慧结晶开源,不是出于算计,而是出于一种更深层次的、想要与她共同构建某个未来的渴望。
她放下杯子,伸出手,紧紧拥抱住他。他的身体先是习惯性地微微僵硬,随即迅速放松,手臂环上她的后背,收拢。
“谢谢你,江辰。”她把脸埋在他胸前,闷闷地说。
江辰的下巴轻轻抵着她的发顶。
“逻辑必然。”他回应,但这一次,林晚星清晰地听到了他胸腔里,那颗为她而跳动的心脏,传来了加速的节拍。
窗外的雪无声落下,覆盖了火山岩的黑色。
而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因为一套开源代码,无数新的“地心共鸣”正在酝酿、滋生。
他们的共振,正以一种超越个人、超越地域的方式,在更广阔的数字原野上,悄然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