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案在即,证物室内却弥漫着新的紧张气氛。
在最后一次清点周晓琳的个人物品时,陈默在一个标记为“私人物品”的纸箱底部,发现了一本用牛皮纸仔细包裹的旧书。
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心灵迷宫》,作者署名“烛明”。
书页已经泛黄发脆,但保存得异常完好。
当陈默小心地翻开书页时,一张手工制作的书签悄然滑落。
书签的图案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一支红黄蓝三色条纹的生日蜡烛。
“老王!”陈默立即呼叫技术支援。
十分钟后,专案组核心成员齐聚证物室。
老王戴着白手套,将书签放入证物袋,脸色凝重。
“又是这蜡烛。”他隔着证物袋看着里面的书签,“这案子看来没有那么简单……。”
陆珩立即下令:“彻查这本书和作者‘烛明’的所有信息。”
老王的调查结果令人不安。
这本《心灵迷宫》在正规出版渠道几乎无迹可寻,更像是一本地下流通的私人印刷品。
书中内容表面上是探讨记忆与心理创伤,实则充斥着极端的思想:
· “记忆是灵魂的伤疤,唯有将其具象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净化”
· “生日是生命最初的创伤,庆祝生日实则是在美化痛苦”
· “让罪人永远活在自己最痛苦的记忆中,才是终极的审判”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书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名为“记忆实体化”的心理疗法,其操作方式与“记忆宫殿”案的犯罪手法惊人地相似。
“这不是普通的心理学着作。”
林静翻阅着书页,眉头紧锁,
“这是一本犯罪教科书,用学术的外衣包装着极端的思想。”
审讯室里,周晓琳看到那本书签时,明显愣了一下。
“这本书……”
她的声音有些恍惚,
“是很多年前,一个笔友寄给我的。”
据周晓琳回忆,那是在她姐姐去世后最痛苦的时期。
她在一个心理学论坛上结识了这个自称“明”的笔友。
“他总是在我最绝望的时候给我写信。”
周晓琳的眼神变得迷离,
“他说理解我的痛苦,告诉我复仇不是罪恶,而是……神圣的使命。”
这些信件持续了约两年时间,内容从最初的心理疏导,逐渐转变为对复仇理念的系统性灌输:
· “你姐姐的记忆需要被铭记,而最好的铭记方式,就是让施加痛苦的人永远活在这段记忆里”
· “时间不是解药,而是对罪恶的纵容。真正的正义需要被雕刻在时间里”
· “生日蜡烛是最完美的象征——生命在燃烧中消逝,罪恶在火光中显现”
周晓琳承认:
“‘记忆宫殿’的创意,就来自这些信件。他说,这不仅能惩罚李忆舟,还能让姐姐的记忆得到永生。”
后来,老王试图追踪这个“明”的身份,却发现所有线索都是断的:
· 使用的邮箱服务商早已倒闭,数据全部丢失
· 论坛在十年前关闭,用户资料无法恢复
· 寄送书籍和信件的地址是虚构的
· 汇款记录显示使用的是无法追踪的现金汇款
“这个人很专业。”
老王总结道,
“他像幽灵一样,只在周晓琳的生命中出现了两年,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技术科发现了更令人不安的事实:
· 该书签使用的蜡烛图案与之前案件中发现的“烛影”符号相同
· “烛明”这个笔名,与“烛影”在构词法上高度相似
· 书中提到的某些理念,与之前几个案中的仪式性元素吻合
“看来,‘烛影’比我们想象的要庞大得多。”
苏棠凝视着证物袋中的书签,
“他们不仅在寻找现成的犯罪者,还在……培养新的。”
陆珩接话:
“就像播种。他们在痛苦的人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给予精心的‘培育’,然后等待开花结果。”
林静补充道:
“更可怕的是,他们选择的对象都是高智商人群。周晓琳的策划能力、吴念的执行能力、周雨的渗透能力……这绝不是随机选择。”
就在专案组讨论时,老王接到了网安部门的紧急通报:
“陆队,我们监测到暗网有一个新注册的Id‘烛光’,正在发布一些加密信息。虽然内容还无法破译,但发布时间恰好在我们发现书签之后。”
这个时机绝非巧合。
苏棠轻轻拿起那本书,翻到扉页上的作者寄语:
“愿每一个痛苦的灵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
她冷笑一声:
“把复仇说成光明,把谋杀美化成艺术。看来,‘烛影’不仅提供技术指导,还负责提供……精神弹药。”
陆珩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夜景,声音沉重:
“我们抓住了一个周晓琳,但‘烛影’还在继续寻找下一个周晓琳。这个组织就像真正的影子,我们看得见它的存在,却抓不住它的实体。”
陈默忍不住问:“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陆珩转身,眼神坚定:“既然他们喜欢玩心理游戏,那我们就奉陪到底。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组织的每一个成员,都从阴影里揪出来。”
夜色渐深,但警局的灯光依然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