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离去后,苏婉将更多精力投入了铺子的经营和新品的研发。州府的消息不时传来,苏明远初到任,兢兢业业,虽偶有掣肘,但凭借以往清名和务实作风,倒也初步站稳了脚跟。苏婉稍稍安心。
这日,她清理库房时,发现之前为制作“琼浆露”而购入的一批优质红茶,因储存不当,有些微微受潮,香气损失了不少。若是丢弃,实在可惜。
她拈起一片茶叶,凑近鼻尖闻了闻,虽不如新茶馥郁,但底子尚在。她灵机一动,想起前世喝过的各类调味茶和冷泡茶。或许,可以换个思路?
她取来一些受潮的红茶,又找来新鲜的薄荷叶、晒干的桂花以及少量冰糖。她将茶叶与薄荷叶、桂花一层层交错铺在干净的陶罐里,最上层盖上厚厚的冰糖,密封起来,置于阴凉处。她想尝试利用冰糖的渗透压和花果的自然香气,来重新激发茶叶的活力,制作出一种风味独特的“窨制花茶”。
几天后,当她打开陶罐,一股融合了红茶醇厚、薄荷清凉、桂花甜香的复合香气扑鼻而来,竟比单纯的红茶更为迷人。她取出一些窨制好的茶叶冲泡,茶汤红亮,入口甘醇,薄荷的清爽与桂花的甜香在茶味中层层展开,回味悠长。
“这个好!”娟子尝过后赞不绝口,“比单泡红茶有意思多了!香气也特别!”
苏婉受到鼓舞,又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花果与茶叶搭配。她用茉莉与绿茶窨制,得“玉茉莉香片”;用玫瑰与红茶窨制,得“玫影红颜”;甚至尝试用少量陈皮与熟普洱一同窨制,得到了味道醇厚、带着陈皮的甘香,她命名为“陈皮普洱”,想着或许适合送给父亲,用于官场应酬,既雅致又不失体面。
这些“窨制香茶”一经推出,立刻受到了女客和讲究生活情趣的文人的追捧。它们不仅味道别致,名目风雅,冲泡起来也比“琼浆露”简单,更适合在家中或书房独自品饮。苏记饮子铺的招牌上,又添了“秘制香茶”一项。
与此同时,沈墨引荐的江南农事高手——一位姓金的老农,带着他的徒弟抵达了泉南镇。金老农皮肤黝黑,双手粗糙,言语不多,但一看便是经验丰富之人。他仔细查看了暖棚里的岭南幼苗,又听了苏婉关于虫害和生长缓慢的困扰,蹲在苗圃边琢磨了半晌,方才开口,声音沙哑却沉稳:“土不行,太板。光不够,通风差。虫害是果,根弱是因。”
他一语中的,提出了改良方案:更换更疏松透气的特殊混合土;调整暖棚结构,增加散射光照和空气流通;采用他带来的、江南果农常用的植物源驱虫配方,温和有效。苏婉如同得了至宝,立刻让铁柱全力配合金老农进行改造。
就在苏婉忙于香茶推广和苗圃改良时,安王萧景琰再次悄然到访。这次他并非独自一人,身旁还跟着一位身着太医署服饰的老者。
“苏姑娘,这位是太医署的秦太医。”萧景琰介绍道,语气依旧平淡,“秦太医对药食同源颇有研究,听闻你擅制各类饮子,特来见识。”
苏婉心中明了,这恐怕又是安王殿下的一次“考察”。她从容见礼,奉上新制的几种窨制香茶。
秦太医细细品鉴,尤其是对那款“陈皮普洱”颇为赞赏,认为陈皮理气健脾,普洱温胃驱寒,二者相合,于养生确有裨益。他捻须道:“苏姑娘年纪轻轻,于食材药性搭配之上,竟有如此悟性,难得。”
萧景琰在一旁静静听着,目光掠过苏婉沉静自信的侧脸,又扫过柜台上那些写着风雅茶名的木牌,眼底深处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柔和。他并未多言,只在离开时,对苏婉说了一句:“金老农是沈墨用心寻来的人,好生用着。”顿了顿,又似是随口一提,“州府那边,一切安好。”
这句话,让苏婉心中微微一动。他这是在……让她安心?望着那玄色身影再次离去,苏婉摩挲着手中温热的茶杯,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那位高高在上的王爷,似乎并非她最初想象的那般遥不可及、冷漠难测。他每一次的出现,看似随意,却总在她需要的时候,带来某种程度的肯定或帮助,如同春雨,润物无声。一种微妙的情愫,如同那窨制香茶般,在她心底悄然酝酿,散发出一缕若有若无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