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煎饼摊
天刚破晓,晨雾还凝在老街的屋檐上,张姐就推着煎饼车停在了巷口的老槐树下。车斗里的铁板烧得温热,面糊盆里的杂粮糊散发着麦香,旁边摆着鸡蛋、葱花、油条碎,还有瓶瓶罐罐的酱料,简单的家当却透着满满的烟火气。张姐系上蓝布围裙,拿起刮板,在铁板上轻轻一抹,准备开启一天的营生。
她摊煎饼摊了十年,从最初跟着老乡学手艺,到如今成为老街人离不开的“早餐担当”,手法早已炉火纯青。“摊煎饼要薄厚均匀,火候不能太急,不然外焦里生。”张姐一边说,一边舀起一勺杂粮糊,顺着铁板边缘转圈铺开,面糊瞬间在高温下凝固,泛起金黄的色泽。
“张姐,早啊!来一套煎饼果子,加两个鸡蛋,多放香菜!”刚晨练回来的李大爷拄着拐杖走来,熟稔地打着招呼。“来啦!保证给你摊得香香的!”张姐笑着应着,磕开两个鸡蛋,用刮板均匀抹开,撒上葱花、香菜和油条碎,再刷上甜面酱和辣椒酱,动作一气呵成。翻面、卷起、切段,一套热气腾腾的煎饼果子就递了过去。
晨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下来,煎饼摊前热闹起来。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匆匆驻足,要一套煎饼给孩子路上吃;上班的年轻人一边刷手机,一边排队等候,嘴里念叨着“赶时间,麻烦快点”;遛弯的老人们围在一旁,看着张姐摊煎饼,偶尔闲聊几句家常。
张姐记性极好,记得每个熟客的喜好。小王爱吃薄脆,她总会多放几片;王大妈不吃香菜,她摊的时候会特意避开;孩子们喜欢加火腿肠,她会切成小段,摆得整整齐齐。“都是老街坊,记着大家的口味是应该的。”她一边忙碌,一边笑着说,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始终精神饱满。
一个背着画板的年轻女孩路过,被煎饼的香气吸引,停下脚步。张姐笑着问:“姑娘,要不要来一套?刚摊好的,热乎着呢!”女孩点点头,选了一套基础款煎饼。坐在摊边的小马扎上,她一边吃着酥脆可口的煎饼,一边拿出画板,将眼前的景象画了下来:晨光中的煎饼车、忙碌的张姐、排队的人群,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画卷。
上午十点,太阳渐渐升高,巷子里的人慢慢减少。张姐开始收拾摊位,将铁板擦拭干净,把剩余的食材装进保鲜盒,又仔细清洗着锅碗瓢盆。这时,李大爷提着一壶热茶走来:“小张,累了一天,喝口茶歇歇。”张姐接过热茶,喝了一口,暖意传遍全身。
有人劝她,租个店面,不用风吹日晒,可她摇摇头:“我习惯了这里,老街坊们也习惯了在这找我买煎饼,摆摊自在,能和大家聊聊天,挺好。”对她来说,这个小小的煎饼摊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每一套煎饼里,都藏着老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收拾好摊位,张姐推着煎饼车往家走。巷子里的路灯还没熄灭,昏黄的灯光温柔地照亮着路面。她知道,明天清晨,她还会准时出现在巷口的老槐树下,支起煎饼摊,点燃炉火,用一套套热气腾腾的煎饼,温暖着每一个早起的人,守护着老街的烟火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