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卖假新闻。”
这是对手在一次行业论坛上抛出的最阴狠的一句。
王启脸涨得通红,差点一拳抡过去。
“坐下。”林杰按住他,“我们用另一种方式打。”
——
第二天,门户召开“透明计划”发布会。
“从今天起,我们公开‘新闻源白名单’、‘广告黑名单’、‘纠错机制’与‘舆论风险红灯’。”
“所有新闻来源,必须有‘可核验主源’,转载必须标注‘二手’。”
“广告系统引入‘品牌安全评分’,低于阈值的品牌不予投放。”
“所有被投诉的内容,24小时内给出处理结果。”
“舆论风险红灯,一旦亮起,编辑权重让位于事实核验。”
台下先是沉默,随后爆发出一阵交织着赞许与质疑的噪声。
“你们这不是给自己上枷锁?”有人问。
“我们给自己上的是仪表盘。”林杰回答,“高速行驶时,最怕的是看不见速度。”
——
下午,门户首页静悄悄地换了一个不起眼的按钮:“公开指标”。
点进去,是一整套数据:误报率、纠错时长、广告黑名单命中、用户举报处理率……一目了然。
“这玩意儿会不会被对手拿去打我们?”王启担心。
“会。”林杰点头,“但更会赢得‘信任’。”
——
一周后,门户的品牌口碑在第三方平台上升了两个等级。
“广告主在问我们‘品牌安全评分’咋算的。”李军笑,“我说,守规矩,就给你加分。”
“你这才是广告的核心。”林杰回笑,“不是忽悠,是匹配。”
——
晚上,王启发来一条消息:“林总,谢谢你。”
“谢什么?”
“谢谢你教我们用透明打仗。”
“这不是我教的。”林杰回,“是时代在教我们。”
——
透明带来的第一个副作用,是“被看见的错误”。
上线第三天,公开指标中的“误报率”忽然抬头。
“查。”林杰只说了一个字。
编辑部的年轻人红着眼圈站出来认错:“为了抢速度,我引用了未经证实的二手源。”
“处理?”王启看向林杰。
“扣奖金,停职三天,公开致歉。”林杰顿了顿,“同时,奖励全组——因为你们有勇气把错误放在阳光下。”
编辑部哗然,随即掌声四起。
——
一周后,一个靠“制造假新闻”牟利的工作室被监管查封。门户提供的“来源链条”成了关键证据。
“我们不是法外之地。”李军感慨。
“我们是‘法内之网’。”林杰纠正,“这张网,越透明,越有力。”
——
同行开始“学习”门户的透明面板。
“他们抄了你的‘公开指标’。”王启发来一条消息。
“好事。”林杰回,“我们抄‘坏’才糟糕,他们抄‘好’才是对的。”
“下一步呢?”
“把‘用户申诉接口’开放到‘一键取证’——用户举报时自动收集必要证据,避免‘口说无凭’。”
“微博要变法庭了?”
“微博不是法庭,数据才是。”
——
调查编辑部成立。
第一件事,是对一条“疑似医托”的线索顺藤摸瓜。记者与执法部门配合,在医院门口蹲了三夜,终于抓住其“话术—转介—分成”的证据链。
门户首页的“曝光台”上线,这一次,评论区里不再只有愤怒,还有“线索提供”的按钮。
“我们不是审判者。”林杰在内部会上强调,“我们是聚光灯。”
——
月末,公开指标面板新增一项“KpI”:用户信任指数(抽样问卷+行为留存)。
上升了0.7%。
王启拍了拍桌子:“这比新增一个频道值钱。”
——
夜里,编辑部墙上挂起了新的值班表:
“事实核验岗、品牌安全岗、舆论风险岗、纠错专员。”
“我们承认人会犯错。”林杰总结,“所以我们设计系统去纠错。”
——
当晚的培训课,课程名叫《写给编辑的三行代码》。
第一行:如何看懂“来源指纹”;
第二行:如何一键触发“事实核验流程”;
第三行:如何使用“纠错模板”公开致歉。
“编辑不是程序员,但编辑要和程序员一起,让真相跑赢谣言。”
培训结束,墙上多了四个大字:
“以诚为刃。”
——
一位因“假新闻”受害的店主来到编辑部门口,提着两盒热包子。
“谢谢你们把真相说出来。”他憨憨地笑,“我不识字多,就会包包子。你们吃。”
王启接过包子,眼圈红了:“我们会把‘谢谢’变成制度。”
下午,广告主圆桌会。
“品牌安全评分会不会‘一刀切’?”
“不会。”林杰回答,“我们给‘合规整改’的通道与指南;但踩红线者,零容忍。”
“为什么这么较真?”
“因为我们要长期在。”
圆桌会后,一位广告主握住林杰的手:“谢谢你们教我们‘不投坏广告’,这比‘多投’更难。”
林杰笑了笑:“慢慢来。”
他回到办公室,给全员发了一句留言:
“透明,是我们最锋利的武器。”
深夜,林杰又在“公开指标”面板上加了一项:“更正公示滞后时间(小时)”。
“越小越好。”他在旁边写,“这指标,我要天天盯。”
第二天,读者来信:“谢谢你们的更正,我会继续看你们的新闻。”
编辑部里,年轻人把这封信贴在咖啡机旁边。
咖啡机旁,又多了一句贴纸:
“让事实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