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和太史慈接到刘备“要人不要地”的指令后,立刻行动起来。他们迅速派出大量士兵和文吏,在沛国各郡县、乡亭广泛张贴安民告示,并派出口齿伶俐之人四处宣讲。
告示和宣讲的内容清晰而诱人:
“沛国父老乡亲们!刘使君仁德,知沛国屡遭兵燹,民生维艰!今特开恩典,愿接纳所有向往安宁生活者,迁往青州、徐州安置!”
“凡愿迁徙之百姓,每户按人口分配粮田,发放新式农具、粮种,助尔等安家立业!”
“赋税从轻,三年内仅收什一之税,免除一切苛捐杂税!”
“有一技之长者,无论工匠、医者、识文断字者,刘使君皆以重金礼聘,量才录用,给予官职俸禄!”
“各地士人、豪强,若愿举族迁徙,刘使君必以上宾之礼相待,保全宗族,量才授职,共治地方!”
这些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饱经战乱的沛国大地,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战乱意味着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赋税沉重。他们早已厌倦了朝不保夕的日子。如今听说青州、徐州在刘备治理下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还能分到田地、农具,赋税又轻,这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乐土!许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贫苦百姓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开始收拾那点可怜的家当,拖家带口,向着告示上指定的集合地点涌去。
对于那些拥有手艺的工匠、识文断字的寒门士人而言,这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讲究门第出身的当下,他们往往难有出头之日。而刘备麾下,据说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关羽、张飞出身不高,如今已是名震天下的上将!连工匠都能在神工营获得尊重和厚禄!这样的主公,去哪里找?于是,无数怀才不遇的工匠、士人,也纷纷心动,准备举家迁徙。
即便是那些原本有些犹豫的豪强、士族,在仔细权衡后,也有不少人动了心思。他们消息更为灵通,深知天下大势。北方的袁绍看重门第,他们未必能跻身核心;曹操正与吕布缠斗,前途未卜,且其手段狠辣;袁术冢中枯骨,骄奢狂妄,非明主之相;荆州刘表守成有余,进取不足。反观刘备,虽是寒门起步,但如今坐拥青徐二州,败吕布、退曹操、破袁术帐下大将刘勋,声威正盛!更兼其汉室宗亲的身份,麾下文武鼎盛,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刘备对待投靠者,无论是糜竺这样的巨富,还是陈登这样的名士,皆能重用,待遇优厚。相比之下,刘备确实是一个极具潜力和吸引力的选择!
于是,沛国境内,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迁徙潮。有的百姓自发组织起来,结伴前往徐州彭城方向;更多的人则聚集在赵云、太史慈设立的接待点,在军队的保护和引导下,浩浩荡荡地踏上了东迁之路。道路上,车马辚辚,人流如织,虽然背井离乡难免伤感,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安定富足新生活的期盼。
赵云和太史慈一边安排军队维持秩序,分发少量干粮饮水,救治病患,一边将愿意迁徙的工匠、士人、豪强代表登记造册,由太史慈率部先行送往彭城。整个迁徙工作,在两人的精心组织以及夜枭的暗中帮助下,进行得有条不紊。
当最后一批愿意迁徙的沛国百姓,在赵云所部的护送下,安全进入徐州彭城郡地界时,整个迁徙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彭城郡,这座刚刚经历战火洗礼、又被刘备以雷霆手段夺取的城池,此刻却呈现出一派繁忙而又充满希望的景象。城外设立了大量的临时安置点,粥棚林立,医者穿梭,新归附的彭城官吏们忙得脚不沾地,登记造册,分发临时口粮和安家物资。
这股从沛国涌向徐州的移民潮,不仅为刘备带来了大量急需的人口、劳力、工匠和人才,极大地增强了青徐地区的实力,更向天下人昭示了刘备的仁德与威望,以及那不可阻挡的民心所向。据统计,此次从沛国迁往徐州的百姓多达数万户,人口超过十万!其中更包括了数百名各类工匠、数十名寒门士人以及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地方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