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计划的最终拍板,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决定性的石子,整个南明帝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发出了更加低沉而有力的轰鸣。战争的阴云,再次密布于东海之滨,而这一次,主动权的猎猎旌旗,似乎掌握在了南明手中。
长江口,崇明岛水域。庞大的联合舰队已经完成了最后的集结与补给。张煌言与郑森并肩立于旗舰“靖安”号的舰桥上,海风猎猎,吹动着他们的披风与旗帜。下方,大小数百艘战船桅杆如林,帆影蔽日,锐卒肃立,一股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郑将军,此去千里波涛,凶险难测,一切小心。”张煌言看着身旁年轻却已肩负重任的将领,语重心长地叮嘱。
郑森抱拳,目光坚定如铁:“张将军放心,末将必不负陛下重托,不负将士期望!无论前方是刀山火海,亦要为我大明,劈波斩浪,杀出一条血路!”
没有更多的言语,两人用力一抱拳,一切尽在不言中。随即,郑森转身,通过绳梯,敏捷地降下至一旁待命的快速突击舰队旗舰——“飞霆”号上。这支舰队规模稍小,但皆是精选的快船,船体经过特殊加固,配备了最新式的“弘光五式”舰炮和大量火铳手,是此次突袭的真正拳头。
随着三声号炮响起,庞大的舰队开始缓缓移动,如同苏醒的巨兽,劈开浑浊的江水,驶向那浩瀚无垠、同时也危机四伏的东海。张煌言率领的佯动舰队,将沿着海岸线北上,大张旗鼓,吸引登莱清军的注意。而郑森的主力突击舰队,则将利用即将到来的海雾天气,悄然偏离航线,如同一支离弦之箭,直射向遥远的辽东半岛!
几乎在舰队出发的同时,为了策应海上行动,牵制清军兵力,朱慈烺命令江北前线,展开了一系列积极的战术行动。
徐州方向,高杰与刘宗敏的“忠贞营”联手,对当面清军阿巴泰部发起了数轮猛烈袭扰。他们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不断攻击清军的哨卡、粮队,甚至一度逼近淮河沿岸,做出欲强行渡河的姿态,迫使阿巴泰收缩防线,紧急向多铎求援。
扬州方向,史可法亲自督师,命令黄得功部前出,对运河沿线清军据点施加压力,并派出小股精锐,潜入敌后,破坏桥梁,焚烧粮草,制造混乱,让多铎无法轻易判断明军的主攻方向,更不敢轻易抽调兵力支援沿海。
庐州方向,秦良玉虽主要精力用于巩固淮西新复之地,但也派出马祥麟率领一支偏师,向寿州、凤阳方向进行战术佯动,摆出威胁清军侧翼的态势,进一步分散多铎的注意力。
这一系列陆上的“组合拳”,虽然规模不大,却精准地打在清军的敏感神经上,使得多铎判断南明可能即将在江淮一线发动新一轮攻势,不敢怠慢,紧急调整部署,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应对陆上威胁上,从而为郑森的海上突袭,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而在这场宏大布局的背后,朱慈烺的目光,也从未离开过那些关乎帝国根基的细微之处。
龙江格物院,宋应星与毕方济率领的工匠团队,正在日夜不停地生产“弘光五式”步营炮和定装弹药。新式火炮的轻便与犀利,已经开始在前线小范围试用,获得了将领们的一致好评。而定装弹药的概念,更是引发了战术层面的思考,武英营已经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提升的射速,改进排队枪毙战术,形成更密集、更持续的火力输出。
与此同时,在朱慈烺的持续关注和韩赞周的铁腕推动下,“清田”与“清查藩产”的工作,在经历了初期的剧烈阵痛后,开始步入深水区,并初见成效。大量被勋贵、士绅隐匿的田亩被登记造册,追缴的赋税和罚没的家产,如同涓涓细流,汇入近乎枯竭的国库,虽然仍远远不够,但至少缓解了部分的燃眉之急,为持续的战争提供了微薄却至关重要的支撑。
更让朱慈烺感到一丝欣慰的是,关于永王朱慈炤的消息再次传来。东厂的精英暗探,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初步确定了“小白龙”部在芒砀山的大致活动区域,并且成功发展了一名能够接触到其核心圈子的外围眼线。虽然尚未能直接与朱慈炤取得联系,但至少确认了他目前相对安全,并且其队伍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仍在坚持活动。这无疑是一个极其积极的信号。
海上的舰队正破浪前行,陆上的烽烟四处点燃,内部的改革在艰难推进,失散的亲人也有了踪迹……这一切,都汇聚成了弘光元年暮春时节,一幅悲壮与希望交织的画卷。朱慈烺站在南京城头,眺望北方,他知道,决定国运的惊雷,即将在遥远的海天之际炸响。而他,以及这个艰难重生的帝国,已经做好了迎接一切风暴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