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前哨那束微弱而鲁莽的“灯塔”谐波,如同投入寂静湖面的一粒石子,虽未能立刻激起惊涛骇浪,却真切地在宇宙的维度上,荡开了一圈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涟漪。
深空的沉默与“背景噪音”的变迁
在接下来的数周、数月里,昆仑墟的深空监听阵列和星海前哨残存的接收设备,都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戒。幸存者们一边继续着艰难的重建,一边怀着忐忑与期待,时刻关注着任何可能的信号变化。
起初,是令人窒息的沉默。
那片幽蓝坐标方向传来的背景信号,依旧以它固有的、无法理解的规律性脉冲持续着,对前哨发出的“灯塔”谐波,似乎毫无反应。就像一头巨鲸不会在意身边浮游生物发出的微光。
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蒙上了一层失望的阴影。
然而,就在监测即将转入常规化,众人心态逐渐平复时,昆仑墟的“星语解析小组”率先发现了一丝极其隐晦的异常!
通过对海量监听数据的反复比对和引擎辅助下的模式识别,他们发现,在那段固定的背景信号中,某些特定频段的 “能量起伏包络” 和 “脉冲间隔的微小抖动” ,出现了一种统计学上显着、但幅度极其微小的 “响应式变化”!
这种变化并非直接的内容回复,更像是一种……无意识的反馈?或者说,是那个信号源本身的某种底层机制,对来自太阳系方向的、具备特定频率特征的“干扰”,产生了一种自动的、极其微弱的 “阻抗调节” ?
“这……这不像是有意识的交流,”解析小组的负责人,一位年轻的天体物理学家,激动地向方明汇报,声音带着颤抖,“更像是一个庞大的、自律运行的系统,检测到了来自遥远区域的‘异常共振’,然后……自动调整了一下自身的‘运行参数’,以维持整体的稳定?!就像……就像我们的身体会对微小的病毒入侵产生免疫应答一样!”
这个发现,远比收到一段清晰的、智慧生物发送的信息更加震撼!因为它暗示着,那个信号源可能并非一个传统的“文明”,而是一个……某种具备高度复杂自组织能力的宇宙级现象,或者一个庞大到超乎想象的智能造物的一部分!
星海前哨的“顿悟”与方明的推演
当昆仑墟将这个发现同步给星海前哨时(通过定期、单向、低功耗的数据包投送,这是他们目前唯一稳定的联系),李斯年和王海等人也陷入了巨大的震惊。
他们回想起自己发射“灯塔”谐波时,那种近乎本能的、想要“回应”的冲动。现在看来,他们的回应,并非传入了某个“耳朵”,而是……轻轻触碰了一个沉睡巨人的皮肤,引发了其生理性的、微不可察的神经反射!
“我们……我们可能正在与一个……‘活着的’宇宙结构,或者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超级生命体’的一部分……进行接触?”李斯年喃喃自语,感到一阵头皮发麻的敬畏。
而在昆仑墟,方明结合【文明商业融合引擎】对“高维信息残留”的警告,以及监听数据的分析,心中逐渐勾勒出一个更加宏大,也更加令人敬畏的图景。
那个幽蓝坐标指向的,或许并非一个具体的“外星文明家园”,而可能是某种 “宇宙信息交汇的节点”、一个 “高维存在的投影区”、甚至是一个……“活的星系” 的某种功能器官!
他们接收到的背景信号,可能并非通讯,而是这个“超级存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生命体征”或者“信息代谢”!
而前哨的“灯塔”谐波,就像是往这个庞大生命体的循环系统中,注入了一滴来自遥远星域的、成分奇特的“微量元素”,从而引发了其系统内部一次微乎其微的、局部的自适应调整。
新的方向:“聆听”而非“对话”
这个认知,彻底改变了方明和两个据点所有人的心态。
他们不再急切地期待“对话”,而是怀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开始了更加专注的 “聆听” 与 “学习”。
“星语者”计划的重心,从“破译语言”转向了 “解析体征”。
他们开始记录和分析那段背景信号中所有细微的、非随机的变化,试图从中理解那个“超级存在”的“生理节奏”、“能量代谢模式”,甚至……“情绪”或“状态”的起伏?(如果这些概念能适用的话)
星海前哨的幸存者们,也不再盲目地发射信号。他们开始尝试发射不同频率、不同强度、不同调制方式的谐波,小心翼翼地“刺激”和“探针”,并记录下背景信号随之产生的每一种细微反馈,如同医生在用音叉轻轻敲击,聆听病人体内的回响。
这是一场尺度空前、方式奇特的“接触”。
没有语言,没有图像,只有频率与能量之间,跨越光年的、无声的共鸣与试探。
帝国的使者,未能扬帆远航抵达彼岸。
但他们已然在故乡的边缘,找到了一种与宇宙更深层奥秘连接的方式——不是通过征服,而是通过聆听其脉搏,感受其呼吸。
方明站在昆仑墟的观察窗前,望着星空,仿佛能感受到从那幽蓝坐标传来的、如同星海心跳般的微弱韵律。
他知道,通往真相的道路,或许就藏在这无声的韵律之中。
而这漫长的聆听,终将为他们揭示出,关于这个宇宙,关于“守夜人”,甚至关于【文明商业融合引擎】本身……那隐藏在无尽星光背后的,惊人真相。
(深空的乐章已然奏响,而人类,刚刚学会聆听第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