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公益“年度非遗成果展”开幕当天,陈曦站在展厅入口,看着来来往往的嘉宾——有非遗领域的专家、知名企业的负责人,还有专程赶来的媒体记者。她穿着米白色亚麻连衣裙,胸前别着李阿婆绣的苗绣胸针,手腕上戴着王师傅编的竹编手链,从容地和每位嘉宾打招呼,讲解展厅里的非遗展品,从苗绣针法的历史渊源,到竹编文创的商业运营,再到偏远村寨传承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条理清晰,连一旁的周明远教授都忍不住点头称赞:“现在的陈曦,真是越来越全面了。”
谁能想到,一年前的陈曦,还在为非遗技艺理解不深、项目统筹能力不足而发愁。而如今,她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全能女王”——不仅熟练掌握了苗绣、竹编的基础技艺,能独立设计简单的文创产品;还能主导完整的非遗项目,从需求调研到落地执行,全程把控;更懂商业运营,能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策略,让非遗文创实现盈利;甚至连驾驶、形象管理这些“附加技能”,都成了她推进工作的助力。
这一切的改变,始于去年那场“核心能力提升计划”。为了深入理解非遗技艺,她每周两次去李阿婆家学苗绣,去王师傅家学竹编,手指被针扎破过,被竹丝划伤过,却从未放弃。三个月后,她完成了第一件独立设计的苗绣竹编收纳盒,虽然还有瑕疵,却让她对非遗技艺有了全新的认知。周明远教授还特意为她制定了“理论学习计划”,从《中国非遗史》到《苗绣纹样考据》,一本本啃下来,还跟着周教授去各地走访传承人,收集一手资料,让她不仅懂技艺,更懂技艺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在项目统筹方面,她从“社区非遗体验课”开始练手。最初,她连场地协调、人员安排都搞不清楚,常常手忙脚乱。林砚舟就帮她制定“项目进度表”,教她如何拆解任务、分配资源;遇到问题时,六位“忠犬伙伴”也会一起出谋划策——沈亦舟帮她联系场地,陆总监帮她做线上宣传,苏医生帮她准备急救包,赵村长帮她邀请乡村传承人。渐渐地,她不仅能独立主导项目,还能根据项目需求,灵活调配伙伴们的资源,让每个项目都能高效推进。
商业运营则是她的“短板突破点”。为了让非遗文创实现盈利,她跟着江哲系统学习——从目标人群定位到产品定价策略,从线上推广到线下渠道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反复琢磨。她会亲自去市场调研,了解年轻人喜欢的文创风格;会和传承人一起优化产品,在传统技艺中融入现代元素;还会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比如“非遗盲盒”“定制文创”,让非遗文创不仅有文化价值,还有商业价值。如今,手作公益的文创产品月销量已经突破5000件,还和多家企业达成了长期合作,为非遗传承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
就连驾驶和形象管理这些“小事”,也成了她的“加分项”。学会开山路后,她再也不用麻烦别人,能自己开车去偏远村寨对接传承人,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能随时根据路况调整行程;而苏蔓帮她打造的“非遗风形象”,则让她在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既专业又亲和,还能通过配饰宣传非遗,不少人就是因为她身上的苗绣胸针、竹编手链,才主动了解手作公益的项目。
成果展当天,最引人注目的是“非遗+跨界”展区,里面展示的“苗绣运动背包”“竹编赛车模型”“古法染色服饰”,都是陈曦主导开发的创新产品。“这个苗绣运动背包,是我们和沈亦舟的赛车团队合作的,背包上的苗绣纹样是李阿婆设计的,既美观又耐磨,上市后很快就售罄了。”陈曦向嘉宾介绍时,眼里满是自豪,“那个竹编赛车模型,是我们和高校设计专业合作的,学生们在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加入了赛车元素,既传播了非遗,又培养了年轻传承人。”
嘉宾们听得频频点头,有企业负责人当场提出合作意向:“我们想和你们合作开发非遗元素的办公用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兴趣?”陈曦笑着答应:“当然有兴趣,我们可以先做市场调研,根据你们的需求设计产品,争取下个月就能出样品。”
成果展结束后,六位伙伴围在陈曦身边,纷纷称赞:“陈曦,你今天表现太棒了,完全看不出你以前会因为项目统筹而发愁。”“那些跨界产品太有想法了,以后我们还能开发更多品类。”
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心里满是感激:“其实我能有今天的进步,全靠你们的帮助。周教授教我非遗理论,林砚舟帮我统筹项目,江哲教我商业运营,沈亦舟教我开车,苏蔓帮我打造形象,苏医生和赵村长也一直支持我……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
周教授笑着说:“你自己的努力也很重要,要是你不主动学习、不勇于尝试,我们再怎么帮你也没用。现在的你,已经能独当一面,是真正的‘全能女王’了。”
从那以后,陈曦成了非遗领域的“名人”——她常常被邀请去高校讲课,分享非遗传承的经验;还会参加非遗行业论坛,和专家们一起探讨非遗的未来发展;甚至有媒体专门报道她的故事,称她为“非遗传承的新生代力量”。
但陈曦并没有骄傲,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还有很多濒危技艺需要保护,还有很多传承人需要帮助。她依旧保持着学习的热情——会定期去村寨向传承人请教技艺,会关注最新的商业趋势,会学习新的项目管理方法,还会和伙伴们一起优化“忠犬联盟”的协作机制,让团队的力量更强大。
有一次,她带着团队去四川蜀绣之乡对接传承人,遇到了蜀绣技艺濒危的问题——年轻传承人少,产品销路窄。陈曦立刻制定了“蜀绣传承计划”:先组织高校学生去学习蜀绣,培养年轻传承人;再开发蜀绣元素的文创产品,拓展销路;还会和当地政府合作,申请非遗保护资金,改善传承人的生活。在她的推动下,不到半年,蜀绣的传承情况就有了明显改善,不仅有20多名高校学生加入传承队伍,蜀绣文创产品的月销量也突破了1000件。
看着蜀绣传承人脸上的笑容,陈曦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的“全能”不是为了个人荣誉,而是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传承,让更多老手艺活下去、火起来。
夕阳下,陈曦站在蜀绣作坊里,手里拿着刚完成的蜀绣样品,眼里满是坚定。她知道,未来还会遇到更多挑战,但只要她保持学习的热情,带着伙伴们的支持,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中国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而她,也会继续在非遗传承的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做一名真正的“全能女王”,守护好每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