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娘的城》最后一场戏——“林绣在非遗公益基地,看着孩子们表演皮影戏,露出欣慰笑容”的镜头拍摄完成时,导演喊出“杀青”的瞬间,成都影视基地的片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苏晚卸下戏服,抱着身边的小演员们热泪盈眶;剧组工作人员互相击掌拥抱,庆祝两个多月的辛苦拍摄圆满结束;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则站在片场的非遗道具旁,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脸上满是欣慰与期待。
杀青仪式:非遗元素满溢的告别
剧组特意举办了一场“非遗主题杀青仪式”,现场布置处处融入手作公益的非遗元素——背景板是用蜀绣工艺绣出的“《绣娘的城》杀青大吉”字样,桌上的果盘是竹编匠人手工编织的,连给演员们的杀青礼物,都是传承人定制的非遗手作:苏晚收到的是李阿婆绣的“太阳花”蜀绣挂件,其他演员收到的是赵村长编的竹编收纳盒,每个礼物上都刻着演员的名字和电影里的角色名。
周教授作为“文化总顾问”,在杀青仪式上致辞:“这部电影,不仅是一个关于‘绣娘’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从筹备到拍摄,我们始终坚守‘非遗真实、文化准确’的原则,把蜀绣的针法、竹编的工艺、皮影的魅力,自然地融入剧情。未来,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一座桥梁,让更多人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
张总也特意从北京赶来参加杀青仪式,他看着现场的非遗布置,感慨道:“这是我参加过最有‘温度’的杀青仪式——没有华丽的排场,却有满满的文化内涵;没有敷衍的礼物,却有沉甸甸的手作心意。我相信,这样一部用心的电影,上映后一定能打动观众,实现‘非遗破圈’的目标。”
仪式最后,全体剧组人员和“忠犬联盟”一起,在蜀绣背景板前合影留念。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得格外灿烂,手里拿着非遗手作礼物,身后是象征“传承”的皮影幕布——这幅画面,不仅是《绣娘的城》拍摄结束的纪念,更是非遗与影视成功跨界的见证。
片场复盘: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
杀青仪式后,“忠犬联盟”和剧组主创围坐在一起,复盘拍摄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用心,成了大家最难忘的回忆。
? 为了拍好“林绣学绣蜀绣”的镜头,苏晚每天提前两小时到片场,跟着李阿婆的徒弟练习针法,手上磨出了茧子也不放弃,最后连传承人都夸她“绣得有模有样,快赶上专业绣娘了”;
? 拍摄“竹编工坊”的戏份时,赵村长带着村里的5位竹编匠人,在片场搭建了真实的竹编工作台,还手把手教演员们编简单的竹篮,让镜头里的“竹编场景”格外真实;
? 为了还原唐代蜀绣的配色,周教授翻遍了博物馆的古籍资料,找出唐代蜀绣的染料配方,指导道具组用天然植物染色,让电影里的蜀绣服饰既符合历史,又充满质感;
? 拍摄期间,苏医生每天都在片场设置“健康点”,给熬夜赶拍的工作人员煮养生茶、做简单按摩,还为对竹篾过敏的演员准备了抗过敏药膏,默默守护着整个剧组的健康;
? 林砚舟则全程跟进道具制作和拍摄进度,有一次为了赶制“蜀绣嫁衣”,他和传承人一起在工坊熬夜到凌晨三点,确保第二天的拍摄顺利进行;
? 沈亦舟更是“脑洞大开”,在拍摄间隙就开始策划电影的宣发活动,不仅联系了赛车、电竞领域的资源,还提前和短视频平台沟通,准备推出“跟着电影学非遗”的挑战赛。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辛苦,但每一个细节的付出都值得。”陈曦看着大家,轻声说,“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这么用心,才让《绣娘的城》不仅有‘颜值’,更有‘内涵’;不仅有‘剧情’,更有‘温度’。”
上映筹备:多维度助力非遗破圈
杀青不代表结束,而是“上映筹备”的新开始。“忠犬联盟”早已制定好详细的“上映助力计划”,从宣发、衍生品到线下活动,多维度推动电影与非遗的深度结合,助力非遗破圈。
? 宣发层面:沈亦舟牵头,联合赛车、电竞、家居等跨界领域,推出“非遗+影视”联动活动——电影上映前,举办“非遗主题赛车巡展”,将电影里的蜀绣、竹编元素印在赛车上,在全国10个城市巡展;联合热门电竞游戏,推出“电影同款非遗皮肤”,玩家完成任务即可解锁;还会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我身边的非遗手艺人#话题,邀请苏晚和剧组主创分享拍摄幕后的非遗故事,吸引年轻观众关注。
? 衍生品层面:林砚舟负责,开发“电影同款非遗衍生品”——除了蜀绣挂件、竹编收纳盒等手作产品,还会推出“非遗学习套装”,包含简易绣架、竹编材料和教程手册,让观众看完电影后,能亲手体验非遗技艺;同时,联合智能家居品牌,推出“电影主题竹编智能灯罩”“蜀绣纹样窗帘”,让非遗真正走进日常生活。
? 线下活动层面:周教授和赵村长负责,在全国10家手作公益体验店举办“电影场景还原展”,还原电影里的蜀绣工坊、竹编教室,邀请观众体验电影里的非遗技艺;还会组织“非遗游学团”,带观众去电影的取景地,走访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针对山区孩子,还会开展“电影公益放映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公益基地里,看到非遗被搬上大银幕的样子。
“我们的目标,不是让电影‘上映即结束’,而是让电影成为‘非遗传播的起点’。”陈曦说,“希望观众看完电影后,不仅记住了‘林绣’的故事,更能主动去了解蜀绣、竹编、皮影,甚至去体验店学一门非遗手艺,这样才算真正实现了‘非遗破圈’。”
未来期待:让非遗在光影里永续传承
夕阳西下,“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站在片场的皮影幕布前,看着工作人员开始拆卸道具,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周教授说:“等电影上映后,我要带着《国家级非遗技艺图谱》,去影院办一场‘非遗文化分享会’,让观众看完电影,还能深入了解非遗的历史与工艺;”林砚舟说:“希望衍生品能卖得好,这样就能让更多传承人靠手艺赚钱,让他们更有信心坚持下去;”沈亦舟说:“要是电影票房好,咱们就继续拍‘非遗系列电影’,把竹编、皮影、扎染的故事都搬上大银幕;”苏医生和赵村长则笑着说:“不管未来做什么,我们都会继续支持,守护好咱们的非遗,守护好咱们这个‘家’。”
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又想起电影里“林绣”的台词:“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活在我们指尖的温度,是传在我们心里的热爱。”她知道,《绣娘的城》的杀青,只是非遗与影视跨界的“第一步”,未来还有更多的非遗故事等着他们去讲述,更多的老手艺等着他们去守护。
而这份“期待”,不仅是对电影上映的期待,更是对非遗未来的期待——期待有更多人因为这部电影,爱上非遗;期待有更多年轻人因为这部电影,选择传承非遗;期待有更多跨界领域因为这部电影,愿意与非遗合作;期待非遗能在光影里永续传承,在时光里永远鲜活。
车子驶离影视基地时,陈曦回头望了一眼渐渐远去的片场,心里满是坚定。她知道,只要“忠犬联盟”还在一起,只要还有人热爱非遗、守护非遗,《绣娘的城》就不会只是一部电影,而是一份“传承的承诺”,一份“文化的希望”,照亮非遗未来的路,也温暖每一个守护非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