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虽已积累一定行业口碑,但公众认知度仍局限于非遗、公益圈层,离“全民参与、广泛影响”的目标尚有差距。在年度战略会议上,陈曦提出新任务:“未来一年,我们要集中力量提升基金会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曦·承非遗慈善’,了解我们的公益项目,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让非遗公益的力量真正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
“忠犬联盟”迅速达成共识,沈亦舟牵头负责整体策划与执行,林砚舟、苏医生、赵村长、周教授各司其职,围绕“内容破圈、渠道联动、活动引流、口碑沉淀”四大核心,打造全方位的知名度提升计划。
第一步:内容破圈,用故事打动人心
沈亦舟深知,提升知名度的核心是“让基金会被看见、被记住”,而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真实、温暖的公益故事。他牵头组建“公益故事内容团队”,深挖基金会项目中的感人瞬间,打造多维度、立体化的内容矩阵。
系列纪录片:《非遗·新生》
联合央视纪录频道、腾讯视频,拍摄6集公益纪录片《非遗·新生》,每集聚焦一个核心项目、一个代表性人物,用镜头记录非遗保护与公益帮扶的真实历程:
? 第一集《守艺》:记录78岁彝族漆器艺人阿普与徒弟阿杰的技艺传承故事,展现“濒危非遗数字化留存计划”如何让老手艺重获生机;
? 第二集《返乡》:跟踪拍摄90后竹编传承人阿木返乡创业的全过程,呈现“非遗青年创业扶持计划”如何帮助年轻人实现“守艺致富”;
? 第三集《种子》:聚焦大凉山非遗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记录他们通过非遗课程变得自信、开朗的成长故事,凸显“乡村非遗教育”的意义。
纪录片拍摄期间,沈亦舟带领团队多次深入大凉山、黔东南等项目地,捕捉最真实的细节:阿普教徒弟调制漆料时的耐心、阿木产品大卖时的激动、孩子们拿到非遗作品奖状时的笑容……这些不加修饰的瞬间,构成了纪录片最动人的底色。
纪录片上线前,在全国10个城市举办点映会,邀请媒体、公益人士、普通观众提前观看。映后,不少观众被故事打动,纷纷表示“没想到非遗公益能改变这么多人的生活”“想为基金会出一份力”。纪录片正式上线后,腾讯视频播放量破亿,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亿,#非遗新生背后的公益力量#冲上热搜,让基金会首次进入大众视野。
短视频矩阵:《非遗公益日记》
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推出日更短视频系列《非遗公益日记》,用1-3分钟的短篇幅,记录公益项目中的小瞬间、小温暖:
? 记录老艺人的“手艺细节”:阿普打磨漆胎的专注、苗族银饰艺人锻打的力度;
? 捕捉年轻人的“创业日常”:阿木设计新作品的思考、非遗青年直播带货的忙碌;
? 展现孩子们的“非遗时光”:课间编竹编的欢乐、非遗作品展上的自信表达;
? 揭秘基金会的“幕后故事”:数字化记录团队的艰辛、公益项目落地的细节。
短视频风格真实、接地气,没有刻意煽情,却能让观众快速了解基金会的工作。其中,“非遗少年用竹编还原故宫角楼”的视频,单条播放量破1000万,网友纷纷留言“太厉害了!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想知道怎么捐赠,支持这些孩子”。沈亦舟还邀请明星公益大使、头部KoL转发互动,扩大传播范围,让短视频矩阵成为基金会知名度提升的“轻骑兵”。
图文专栏:《非遗公益手记》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开设图文专栏《非遗公益手记》,每周更新一篇深度文章,从不同视角解读非遗公益:
? 周教授的“文化视角”:解读非遗技艺的历史价值、保护意义;
? 受益人的“亲身讲述”:阿木、阿依等用第一人称,分享自己的改变与感恩;
? 志愿者的“公益感悟”:记录参与公益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 基金会的“透明报告”:公开项目进展、资金使用情况,回应公众关切。
专栏文章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既传递公益理念,又展现基金会的专业与透明,吸引了大量职场人士、文化爱好者关注,进一步提升了基金会的公信力与知名度。
第二步:渠道联动,整合资源扩大声量
沈亦舟发挥“资源整合”优势,联动政府、企业、媒体、明星等多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渠道,让基金会的声音触达更多人群。
政府渠道背书:借势官方平台
与国家文旅部、非遗保护中心、地方政府合作,借助官方平台扩大影响力:
? 参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会场活动,设置基金会专属展区,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非遗青年创业产品、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吸引现场观众与媒体关注;
? 联合地方政府开展“非遗公益进社区”“非遗公益进校园”活动,在全国20个城市的100个社区、50所高校,举办非遗手工体验、公益宣讲、纪录片放映,让基金会走进大众生活;
? 借助政府官方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基金会项目进展与公益活动信息,借助官方公信力,提升基金会的知名度与可信度。
企业跨界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与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达成“公益联名”合作,将基金会的公益理念融入企业的产品与营销,实现“1+1>2”的传播效果:
? 与知名饮品品牌合作,推出“非遗公益限定款”饮料,瓶身印上基金会的公益故事与捐赠二维码,每卖出一瓶,捐赠1元给基金会;
? 与连锁咖啡店合作,在全国500家门店设置“非遗公益角”,展示非遗手工作品,张贴基金会宣传海报,消费者可通过门店二维码捐赠;
? 与手机品牌合作,推出“非遗公益主题壁纸”,用户下载壁纸即可参与“一元捐赠”,同时在手机系统中预装基金会AR公益体验模块,让用户通过手机就能了解非遗公益项目。
这些跨界合作,让基金会的知名度渗透到日常生活场景,触达不同消费群体,同时为基金会带来了稳定的捐赠收入,实现了“公益传播+资金募集”的双重目标。
媒体深度合作:打造专题Ip
除了纪录片与专栏,与中央级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建立长期深度合作,打造专属专题Ip:
? 与央视《文化十分》合作推出“非遗公益特别节目”,每月一期,邀请周教授、陈曦、受益人与明星公益大使,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公益帮扶的话题;
? 与地方卫视合作举办“非遗公益晚会”,邀请明星艺人表演非遗相关节目,展示基金会的公益成果,现场发起捐赠,晚会收视率破2%,引发广泛关注;
? 与行业媒体《公益时报》合作推出“非遗公益年度报告”,发布基金会的年度成果、行业数据与未来规划,提升基金会在公益领域的专业形象与话语权。
第三步:活动引流,让公众深度参与
知名度的提升,不仅要“让公众知道”,更要“让公众参与”。沈亦舟策划了一系列互动性强、参与门槛低的公益活动,让公众在参与中了解基金会、认可基金会。
线上活动:全民参与,零门槛互动
? “非遗公益挑战赛”:在抖音、视频号发起#我为非遗捐一秒#挑战赛,用户只需拍摄10秒的非遗相关视频(如模仿非遗手工动作、展示身边的非遗元素),平台即代表用户向基金会捐赠1元,最高捐赠上限1000万元。活动上线后,吸引了500余万人参与,相关话题播放量超10亿,既扩大了知名度,又为基金会募集了资金;
? “非遗公益云课堂”:每周六晚在直播间开设“非遗公益云课堂”,邀请非遗传承人、基金会项目负责人,教大家做简单的非遗手工(如迷你竹编、简易扎染),直播间设置捐赠链接,用户可自愿捐赠。云课堂累计观看人数超5000万,不少用户表示“既能学手艺,又能做公益,太有意义了”;
? “非遗公益数字藏品”:发行1万份“非遗公益数字藏品”,以基金会帮扶的非遗技艺为设计元素,每份售价99元,销售收入全部用于公益项目。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既吸引了年轻群体关注,又为基金会募集了资金。
线下活动:沉浸式体验,增强粘性
? “非遗公益嘉年华”:在全国10个核心城市举办“非遗公益嘉年华”,设置非遗手工体验区、公益成果展示区、明星互动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与公益力量。嘉年华现场设置捐赠墙,参与者可扫码捐赠,捐赠后可获得非遗手工小礼品。活动累计吸引线下参与人数超100万,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超3亿,极大提升了基金会的线下知名度;
? “非遗公益乡村行”:组织志愿者、明星公益大使、媒体记者,开展“非遗公益乡村行”活动,走进大凉山、黔东南等项目地,与传承人、乡村孩子面对面交流,体验乡村生活与非遗制作。活动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实时传播,让公众直观了解公益项目的落地情况,增强对基金会的信任。
第四步:口碑沉淀,用透明与实效巩固知名度
沈亦舟深知,知名度的提升不能只靠“营销造势”,更要靠“透明与实效”。在扩大声量的同时,林砚舟、周教授等伙伴全力做好“口碑支撑”,确保每一次传播都有扎实的成果背书。
透明化升级:让公众放心
林砚舟对基金会的透明化管理进行全面升级,推出“公益阳光计划”:
? 建立“公益资金溯源系统”,每一笔捐赠都生成专属溯源码,捐赠人可通过溯源码查询资金的具体流向、使用进度;
? 每月发布“公益收支明细”,详细披露资金的收入、支出、结余,包括捐赠来源、项目支出、管理费用等,接受公众监督;
? 每季度邀请捐赠人代表、媒体代表、志愿者代表,实地考察公益项目,了解项目进展与成效,形成“实地考察报告”向社会公开。
“透明是最好的名片。”林砚舟说,“只有让公众放心,他们才会愿意持续关注、持续支持基金会。”
成效可视化:让公众看见
周教授牵头整理基金会的公益成效,打造“非遗公益成效可视化平台”:
? 制作“公益地图”,实时更新基金会的项目覆盖范围、受益人数、资金使用情况,公众可通过官网、小程序查看;
? 发布“公益成效白皮书”,用数据、案例、图片、视频,详细展示基金会成立以来的成果,如“23项濒危非遗技艺数字化留存”“56位青年传承人创业增收”“4所非遗希望小学投入使用”等;
? 定期举办“公益成果展”,在全国各大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非遗青年创业产品、乡村孩子的手工作品,让公众直观感受基金会的公益成效。
成效显着:知名度与公信力双提升
经过一年的努力,基金会的知名度得到了质的飞跃:
? 公众认知度:通过第三方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基金会的公众认知度从原来的15%提升至65%,其中年轻群体(18-35岁)的认知度高达80%;
? 社交媒体影响力:基金会官方账号在抖音、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的粉丝总量突破1000万,累计内容播放量超50亿次;
? 资金募集:年度募集善款突破1.5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00%,其中个人捐赠占比从原来的20%提升至50%;
? 社会参与:志愿者团队规模突破5000人,年度参与公益活动的公众人数超1亿人次。
更重要的是,基金会的知名度提升并未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反而通过透明化管理与显着成效,赢得了公众的广泛认可。第三方公益评级机构将基金会评为最高等级“5A”,成为公众最信任的公益基金会之一。
陈曦看着基金会的知名度提升报告,心里满是欣慰:“提升知名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希望通过更高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保护、参与公益事业,让非遗公益的力量越来越强,让更多人受益。”
沈亦舟笑着说:“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化内容传播、拓展合作渠道、优化公益活动,让基金会的知名度持续提升,让‘曦·承非遗慈善’成为人人皆知、人人信赖的公益品牌。”
夕阳下,传承馆的庭院里,“曦·承非遗慈善基金会”的宣传海报与非遗手作交相辉映。知名度的提升,为基金会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非遗公益的道路越走越宽。“忠犬联盟”的伙伴们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们会继续坚守初心,用传播的力量、公益的力量,让非遗文化绽放更持久的光彩,让更多人的生活因为他们的付出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