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时节,江宁织造局后巷的旧库房已俨然成了一个小小的技术交流中心。
实证带来的说服力,加上萧景珩无形的支持,使得“巧艺切磋会”终于站稳了脚跟。
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织造局的匠人学徒,甚至开始吸引一些家境尚可有心钻研的民间织户子弟。
陈匠人和其他几位老匠师俨然成了核心讲师,他们将毕生经验系统梳理,结合宓瑶引入的简易记录、对比分析方法,形成了更具条理的讲授内容。
然而,商号那边的“软抵抗”并未停止,反而更加系统化。
他们似乎达成了某种默契,联合控制了几种关键染料和特定规格优质生丝的流通渠道,并恶意抬价,使得许多依赖这些原料的讲习会成员,尤其是那些尝试制作更高端织品以增加收入的匠人,成本骤增,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更有甚者,开始散布谣言,称讲习会推广的新技法“耗损元气”、“有违祖制”,长期使用会折损织机寿命,影响匠人手感云云。
面对这种来自市场和经济层面的围剿,宓瑶意识到,单靠技术提升和内部互助,已不足以完全抗衡。
她必须帮助这些匠人,在生产和市场之间,建立起更直接更能自主掌控的桥梁。
这需要更精巧的谋划,更深地触及商业运作规则,却又不能越界成为直接的商业操盘手,引火烧身。
她首先做的,是借助萧景珩的情报网和自己的分析,筛选出几家信誉尚可规模较小,且对织造局依赖不那么深、有意寻找新货源的中等商号。
她并未亲自出面,而是通过陈匠人等可信之人,以“织造局匠人私下结社,欲寻求稳定出货渠道”的名义,与这些商号进行试探性接触。
她为匠人们拟定了简单的分级标准,将织品按工艺复杂度、用料等级、创新程度进行划分,并对应不同的基础报价,使匠人在交易时有据可依,避免被随意压价。
同时,她开始引导讲习会成员进行“差异化”生产。
利用搜集到的行情信息,她指出某些被大商号忽视的小众需求,例如,文人雅士偏好的仿古纹样、特定寺庙所需的幡帐用布、乃至一些追求新奇服饰的富家子弟喜欢的、融合了异域风情的设计。
她鼓励匠人们发挥各自特长,在小批量、高附加值的织品上寻求突破。
“我们不必在所有品类上都与那些大商号硬碰硬。”
她在一次讲习会上,对聚集的匠人们分析道,“他们掌控大宗货品,靠的是量。我们可以靠‘精’,靠‘特’,靠‘不可替代’。一件独具匠心的精品,其价值远胜十件寻常织物。”
为了进一步降低匠人们对特定高价原料的依赖,她组织了一场专门的“原料替代与创新”研讨。
带领匠人们研究本地易得、价格稳定的其他丝线、棉麻材料特性,尝试通过不同的捻线方式、组织结构设计、甚至是混合使用,来模拟甚至创造出优于原有原料的效果。
她还推动了植物染料应用的深入探索,发掘本地野生或易种植的植物,开发出更多独特且成本低廉的色系。
这些举措,如同在坚固的壁垒上寻找缝隙,一点点凿开生存空间。
起初进展缓慢,一些匠人因尝试新原料、新纹样而承受了失败和损失,不免气馁。
但在宓瑶的鼓励和少量风险共担机制的支持下,渐渐有人取得了成功。
一位年轻匠人用本地柞蚕丝混合苎麻,织出一种带有独特粗粝质感、透气性极佳的夏季衣料,被一家专做文士衫的成衣铺看中,给出了高价。
另一位老绣娘将讲习会传授的新针法与家传技艺结合,绣出的仿宋字画屏风,竟被一位过路的收藏家重金求购。
成功的案例如同灯塔,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创新。
匠人们发现,当他们不再完全受制于大商号的原料和订单时,他们的创造力和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讲习会内部自发形成了更细分的兴趣小组,专攻不同方向,交流氛围愈发浓厚。
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大商号很快察觉到了这些“小动作”,他们开始仿制讲习会成员的成功设计,利用其渠道优势低价倾销,进行恶意竞争。
也曾有商号试图收买讲习会内部的匠人,窃取核心技术或设计图样。
面对这些,宓瑶始终保持着警惕和冷静。
她教导匠人们要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初步意识,对核心技巧和独创纹样进行必要的保密。
同时,她更加强调持续创新的重要性:“模仿永远慢一步。只要我们跑得足够快,不断推出新的、更好的东西,他们就永远只能跟在后面。”
萧景珩密切关注着这一切。
他看到了宓瑶如何在不动用他政治力量的情况下,仅凭智慧和策略,一点点帮助底层匠人构建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他心中充满了骄傲,也更加确信自己选择的支持方式是明智的——为她扫清政治障碍,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有限的资源,但尊重她行事的方式和节奏,让她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赢得尊重和空间。
一晚,他见宓瑶对着一幅新绘制的标有讲习会成员成功销售点和潜在合作商号的地图沉思,轻声道:“你现在做的,是在织就一张无形的网。”
宓瑶抬眼,微微一笑:“一张由技艺、信息和互助联结起来的网。或许不够强大,但至少,能让依附于其上的人,在风浪来时,多一分挣扎求存的力量。”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怅惘,“这是我唯一能做的,也是我认为……应该做的。至于能织多大,能存在多久,非我所能强求。”
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带来的理念和方法,如同投入古老大湖的石子,能激起涟漪,却难以改变湖水的本质。
她能做的,是尽量让这涟漪扩散得更远,持续得更久,或许能在某些角落,催生出一点点新的生机。
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为自己划定的边界——尽己所能,问心无愧,但不妄图重塑时代。
星火微光,在谨慎而坚韧的守护下,正悄然汇聚,渐成燎原之势,照亮着江宁织造业深处那些曾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