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引:** 凤印在手政令通,科举水利并农工。天工秘术暗中展,皇后贤名四海同。
**内容:**
承熙七年的春天,似乎因中宫有了新主而格外明媚。苏璃正式成为皇后,入住修缮一新的凤仪宫(她保留了清晖阁作为日常起居和处理私密事务之所),手握凤印,名正言顺地开始参与朝政。她不再仅仅是云承睿背后的谋士,而是走到了台前,以皇后的身份,协助皇帝推行一系列旨在富国强民的改革。
**一、科举改良,广纳寒门**
首次以皇后身份参与议政,苏璃便将目光投向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此时的科举,虽有其进步性,但弊端亦显。考试内容过于侧重诗赋帖经,与实际政务脱节;取士多看重门第与名望,寒门学子晋升艰难;且各地学额分配不均,边远州郡人才难出。
在苏璃的建议下,云承睿下旨对科举进行改良:
1. **增设“时务策”比重**:降低诗赋在录取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提高针对国情、吏治、民生、经济等现实问题的策论考核权重,选拔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干才。
2. **推行“糊名誊录”法**:考生试卷由专人誊抄,隐去姓名籍贯,最大限度地减少阅卷官因考生出身、门第而产生的偏见,保证相对公平。
3. **调整学额分配**:向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州郡倾斜一定学额,并鼓励地方兴办官学,为更多寒门子弟提供读书晋升的机会。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尤其是那些依靠诗赋家学和门第背景的世家子弟及部分守旧官员,对此颇有微词,认为此举“有辱斯文”、“重术轻道”。然而,广大寒门学子却欢欣鼓舞,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蒲忌植等人虽暗中不满,但在“为国选才”的大义名分和皇帝、皇后的共同坚持下,也难以公然反对。改良后的首次春闱,便选拔出了数名出身寒微却见识不凡的进士,证明了新法的成效,苏皇后“慧眼识才”、“心系寒士”的美名开始流传。
**二、兴修水利,根治河患**
吸取了去年漕运危机的教训,苏璃深知水利是农业命脉,也是保障漕运畅通的关键。她借助云承睿的绝对信任,推动了一项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计划。
* **重点整治黄河与运河节点**:投入巨资,采用赵铭等人总结的新式疏浚法和加固堤坝技术,对黄河几处险要河段和运河的关键淤塞点进行彻底治理,建立定期维护机制。
* **推广地方小型水利**:诏令各州县,因地制宜,兴修陂塘、水渠、堰闸等小型水利设施,并由朝廷给予部分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以增强地方抗旱防涝能力。
这些工程浩大,耗费不菲,初期遭到了户部(蒲党势力范围)以“国库空虚”为由的拖延。苏璃便与云承睿商议,一方面动用部分内帑(皇帝私库)作为启动资金,另一方面下令严查户部历年账目,揪出几个贪墨钱粮的胥吏以儆效尤,并改组了工程款项的拨付流程,由皇帝直接信任的能臣与将作监共同监管。雷厉风行之下,工程得以顺利推进。随着河道通畅,漕运效率大增,沿岸农田灌溉得到保障,百姓受益,苏皇后“心系民生”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
**三、鼓励农桑,推广新种**
苏璃始终没有忘记云昭留下的高产作物种子。成为皇后后,她有了更大的权限和资源来推动此事。
* **设立“司农苑”**:在皇庄划出专门土地,由精通农事的老农和部分太医署人员共同管理,系统性地试种、培育、优化占城稻、玉米、红薯等作物,记录其生长习性、产量及适应性。
* **编撰《新农要术》**:组织人员,将试种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土农业技术,编撰成通俗易懂的农书,刊印分发至各州县,指导百姓耕作。
* **政策激励**:对于率先改种新作物并获得成功的农户,给予减免部分赋税的奖励;对于推广新种得力的地方官,予以政绩考核上的优评。
这些举措务实而渐进,虽然高产作物的全面推广尚需时日,但皇庄试验田里那金灿灿的稻谷和沉甸甸的红薯,已经让亲眼所见的官员和民众看到了丰收的希望,苏皇后“重农利民”的声望与日俱增。
**四、天工秘术,暗中发展**
在公开推行新政的同时,苏璃对“天工坊”的投入有增无减。如今她贵为皇后,能调动的资源更多,保密措施也更加严密。天工坊已从最初简陋的试验场,发展为一座隐藏在皇家禁苑深处、戒备森严的秘密科研基地。
* **火药改良与武器化**:在原有基础上,继续优化火药配比,提高稳定性和威力。同时,开始小规模试制用于守城的“震天雷”和便于单兵携带、点燃投掷的“手掷火雷”。这些超越时代的武器,被严格封存,作为关键时刻的杀手锏。
* **热气球实用化探索**:尝试制造更大、载重更强的热气球,研究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操控性,并秘密训练少量绝对忠心的“飞行员”。苏璃设想其未来在军事侦察、紧急通讯乃至特定条件下的物资投送方面,能发挥奇效。
* **其他领域探索**:凭借云昭手册的指引和苏璃自己的现代知识,天工坊也在玻璃烧制、简易机械(如改良水车、纺车)、基础医疗卫生(如提纯酒精、研究青霉素的初级提取,尽管极其困难)等领域进行着缓慢而坚定的摸索。
这些秘密进行的项目,并不为外人所知,却是苏璃和云承睿内心深处最大的底气,是他们准备用来应对未来更大挑战、乃至开创一个全新时代的基石。
随着一项项新政的推出和初见成效,苏璃作为皇后的威望日益隆盛。她不再仅仅是凭借皇帝宠爱和先帝遗诏上位的“幸运儿”,而是以其卓越的智慧、务实的作风和卓有成效的政绩,赢得了越来越多朝臣和百姓的认可与敬重。朝堂之上,属于帝后二人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蒲忌植集团的反对声浪虽仍在,却也不得不更加收敛和谨慎。
凤仪宫内,苏璃看着各地报来的新政进展奏章,眼神沉静。她知道,这仅仅是开始,改革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她已经稳稳地站在了浪潮之巅,准备引领着这个古老的帝国,驶向未知而充满希望的未来。
**章尾:** 新政渐展露锋芒,寒门水利并农桑。天工秘术暗中藏,凤威日隆重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