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信任
接下来的几天,叶莲舟将自己关在办公室和住所,如同一个真正沉浸在军事推演中的参谋官。他调动了所有能接触到的、不涉及核心机密的边缘信息——一些过时的部队调动记录、公开的物资运输报告、甚至是一些军事院校关于黄河天险的学术讨论文章。他小心翼翼地避开任何可能触及真正“黄河防线”部署的内容,却在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基础上,构建起一份逻辑严密、细节丰富的“关于‘惊蛰’行动可能主攻方向的初步分析报告”。
报告的核心结论,正如陆明远所指示,明确指出根据种种“迹象”推断,敌军(指我军)如若强渡黄河,主攻方向极有可能选择在潼关以东、河道相对宽阔、但敌军(指国军)防御工事较为老旧的“风陵渡——茅津渡”一线。报告中,他甚至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了选择此线的“优势”和可能采取的战术,引经据典,看起来极具说服力。
撰写这份报告的过程,对叶莲舟而言是一种煎熬。他必须确保报告看起来足够专业、足够真实,能够取信于人,同时又不能泄露任何对我军真正有用的信息。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推断,他都反复推敲,如同在悬崖边缘行走。
报告完成后,他面临着最关键的步骤——如何“自然”地将其泄露出去。
他想到了机要秘书王倩。王倩年近三十,家境普通,为人有些小布尔乔亚式的多愁善感,对叶莲舟这样有才华又不得志的年轻军官偶尔会流露出同情。更重要的是,叶莲舟通过观察,确认徐远舟的人也曾注意过王倩,似乎因为她与某个有“左倾”嫌疑的文化团体有过接触。
这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既有被利用的可能,其本身又处于监视之下,能够确保报告最终会“顺利”地被徐远舟截获。
这天下午,叶莲舟瞅准一个王倩独自在机要室整理文件的机会,拿着一份无关紧要的公文走了进去。
“王秘书,麻烦将这份文件归档。”叶莲舟语气如常。
“好的,叶参谋。”王倩接过文件,习惯性地检查了一下。
就在这时,叶莲舟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故意没有拉严实)抽出了那份“分析报告”的草稿,眉头紧锁,喃喃自语,声音不大,但足以让近处的王倩听到:“……这个推断还是不够扎实,潼关以东的水文数据还得再核实……”
他一边说着,一边看似随意地将那份“草稿”放在了王倩的办公桌角,然后转身似乎要去资料室查证,匆忙间甚至“忘记”了拿走那份“草稿”。
整个过程自然流畅,毫无表演痕迹。
王倩看着叶莲舟离开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那份标题醒目的“分析报告”草稿,好奇心被勾了起来。她知道叶莲舟最近似乎一直在研究这方面的内容。出于一种混合着同情、好奇以及或许还有一丝表现欲的心理,她鬼使神差地拿起那份“草稿”,快速翻阅起来。
她并不知道,就在机要室斜对面的一间闲置办公室里,一架隐藏的望远镜,正透过门缝,将这一幕清晰地尽收眼底。
叶莲舟在资料室磨蹭了约莫一刻钟,才“恍然大悟”般地返回机要室,一脸“焦急”地寻找他的“草稿”。
“王秘书,请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一份报告草稿?刚才可能不小心落在这里了。”
王倩的脸上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镇定下来,将那份“草稿”从抽屉里拿出来,她刚才看完后下意识地藏了起来:“叶参谋,是这份吗?我刚才看到,就帮你收起来了。”
“对对对!就是这个!太感谢你了王秘书!”叶莲舟如释重负地接过报告,连声道谢,脸上充满了“失而复得”的庆幸,“这可是花了我好多心血的东西,要是丢了就麻烦了。”
他注意到王倩的眼神有些闪烁,心中了然。鱼儿,已经看到了饵。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拿着报告迅速离开。他知道,以王倩的性格和对他的那点微妙好感,她很可能会将今天看到的内容,当作一个“重要的秘密”,透露给她信得过的人,或者至少,会在某些场合不经意地提起。而这条信息链,最终必然会流向徐远舟布下的监视网。
果然,两天后,徐远舟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份关于此事的详细报告,附带着对叶莲舟那份“分析报告”内容的复述和评估。
徐远舟仔细阅读着报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叶莲舟的分析看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颇有见地。更重要的是,叶莲舟是通过这种“意外”泄露的方式,并且泄露对象是王倩这样一个处于监视下的边缘人物,这符合一个内心焦虑、急于立功证明自己清白,却又不敢通过正式渠道的“内鬼”心理。
他之前的疑阵似乎起了作用?叶莲舟上钩了?而且得出的结论,竟然是一个有利于己方的错误判断?
徐远舟的嘴角慢慢勾起一抹冷笑。如果叶莲舟真是“掌柜”的人,那么这份错误的情报一旦被传递出去,将会给共军带来致命的误导!这简直是一箭双雕!
他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他需要进一步观察,确认叶莲舟是否会通过其他渠道尝试传递这份情报,或者“掌柜”那边是否会对此作出反应。
但他对叶莲舟的怀疑,确实因此降低了几分。在他看来,一个真正的、老练的地下工作者,不会用如此粗糙、风险又高的方式传递如此重要的“情报”。叶莲舟的行为,更像是一个在压力下犯错、并试图挽回局面的普通军官。
一种微妙的、建立在欺骗和利用基础上的信任,开始在徐远舟心中滋生。他决定,可以适当给叶莲舟松一松绑,甚至可以考虑在后续一些非核心的军事会议上让他列席,看看他还能“分析”出什么。
当叶莲舟察觉到周围监视的目光似乎有所减少,甚至处长偶尔会就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征询他的意见时,他知道,陆明远的计划奏效了。他初步赢得了徐远舟的信任。
然而,这份信任如同建立在流沙上的堡垒,随时可能崩塌。他必须更加小心,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空间,为获取真正的“黄河防线”情报铺路。
而陆明远在得知叶莲舟成功实施将计就计后,也开始了下一步的谋划。他清楚,仅仅欺骗徐远舟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拿到真实的情报。叶莲舟这条明线暂时安全了,但还需要一条更加隐蔽、更加可靠的暗线,来负责传递那份真正的、关乎战略全局的“黄河防线”部署图。
这条暗线会是谁?又该如何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