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过往
与“寒露”的会面,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尤其是“寒露”那深不见底的眼神和那句意有所指的“信任,但需验证”,仿佛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撬动了陆明远内心深处那扇紧锁的门,一些他竭力封存的、染着血与火的过往,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那是在四年前,华东。他还不叫陆明远,而是用的另一个化名,在一条同样危机四伏的地下战线上战斗。他的搭档,是一位代号“青石”的老大哥,经验丰富,沉着如山。他们曾多次完美配合,送出关键情报。
直到那一次,任务目标是获取一份敌人即将实施的“清剿”计划。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情报到手,撤退路线也安排妥当。然而,在最后交接的时刻,意外发生了。他们预设的安全屋被突然包围,枪声大作。
“青石”为了掩护当时还稍显稚嫩的他携带情报突围,毅然选择了引开敌人。他记得“青石”最后推他进密道时那双决绝而信任的眼睛,以及那句被枪声淹没的嘶吼:“走!把东西送出去!别忘了我们为什么而战!”
他成功了,带着染血的情报突出了重围。但“青石”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他才知道,“青石”在弹尽粮绝后,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敌人同归于尽。
这件事,成了陆明远心中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他无数次在午夜梦回时,看到“青石”消失在火光中的背影。他将这份愧疚与痛楚深深埋藏,将其转化为更加坚定、更加谨慎的战斗意志。他接替了“青石”的部分职责,变得更加成熟,直到后来被调派到西安,接手重建“长安小组”。
他从未对任何人提起过这段过往,包括江静云和雷万山。这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负重前行。
“寒露”为什么会知道叶莲舟的代号?他那句关于“信任”的话,是不是在暗示什么?难道“寒露”与华东那条线,与“青石”有关?还是说,这只是自己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的敏感多疑?
陆明远甩了甩头,试图将这些纷乱的思绪压下。眼下,“黄河防线”的情报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个人的过往必须让路。
他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叶莲舟这边。得益于那份假报告赢得的微弱信任,叶莲舟的处境有所改善,被允许参与一些级别较低的作战会议,也能接触到更多往来公文。但他始终未能触及“黄河防线”最核心的部署图,那份文件被严格控制在绥靖公署少数几个高层和核心作战参谋手中。
叶莲舟就像一只在玻璃窗外盘旋的蜜蜂,能看到里面的蜜糖,却找不到飞进去的缝隙。他尝试过几种方法,或是借讨论战术之名旁敲侧击,或是试图从经手文件的机要人员口中套话,但都收效甚微,反而差点引起新的怀疑。
时间一天天过去,延安那边虽然没有催促,但陆明远能感觉到那份无形的压力。每延迟一天,前线将士就可能多流一分血。
就在陆明远开始考虑是否要启动更激进的方案时,转机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这天,叶莲舟被临时叫去参加一个关于前线后勤补给协调的会议。会议枯燥冗长,临近结束时,主持会议的一位高参接到紧急电话离场,会场一时有些混乱。叶莲舟正准备离开,目光无意间扫过那位高参遗落在座位上的、没有合拢的公文包。
里面露出一份文件的边缘,标题的几个字像闪电一样击中了他——《黄河沿线防御火力配系及预备队部署概要(绝密)》!
他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是它!梦寐以求的核心情报之一!
周围人来人往,他只要伸手,或许就能拿到!但这个念头刚升起,就被他强行压了下去。太明显了!这会不会又是一个陷阱?徐远舟的疑阵他至今心有余悸。
他强迫自己移开目光,装作整理自己的文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周围。没有人特别注意他,那位高参的副官正在门口焦急地张望。
机会稍纵即逝!
就在叶莲舟内心天人交战之际,那位高参匆匆返回,嘴里骂骂咧咧地抱怨着突发状况,随手拿起公文包,看也没看就夹在腋下离开了。
机会消失了。
叶莲舟感到一阵虚脱般的无力感和深深的懊悔。也许刚才应该冒险一试?
他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关上门,冷汗才涔涔而下。他确信,刚才那一刻,至少有不下三道目光从不同角度扫过他和那个公文包。那果然是个陷阱!一个更加隐蔽、更加致命的陷阱!如果他刚才动了手,现在恐怕已经身陷囹圄!
徐远舟的狡猾和多疑,远超他的想象。
挫败感和后怕如同冰水浇头。他意识到,依靠常规手段,几乎不可能在徐远舟的重重防备下拿到那份情报。他需要更巧妙的办法,需要能够接触到更高层级的人,或者……等待一个敌人内部出现混乱的时机。
他将这次危险的经历,通过死信箱传递给了白曼琳,并附上了自己的判断和忧虑。
消息传到陆明远这里,他同样感到了事情的棘手。徐远舟就像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让人无从下口。强攻不行,智取也困难重重。
然而,叶莲舟在情报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引起了陆明远的注意。那位遗落公文包的高参,姓杜,是胡宗南的亲信之一,据说极其贪财,而且最近似乎因为某些投资失利,手头颇为拮据。
一个模糊的计划开始在陆明远脑中形成。或许,可以从这位杜高参身上打开缺口?但这需要大量的金钱作为武器,而小组的活动经费已经非常紧张。
就在陆明远为经费问题一筹莫展时,几天后,他收到了“寒露”通过死信箱传来的一份简短得不能再简短的信息,没有任何文字,只有一枚用油纸包裹着的、触手冰凉坚硬的东西。
陆明远打开油纸,里面是一块品相极佳、未经雕琢的羊脂白玉籽料,即使在密室的昏暗光线下,也散发着温润内敛的光泽。玉料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是“寒露”那熟悉的笔迹:
“经费。必要时,可用此物敲开硬壳。慎用。”
陆明远握着这块沉甸甸的玉石,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寒露”不仅带来了安全的传递渠道,竟然还雪中送炭,提供了如此珍贵的活动经费!这块玉的价值,足以支撑一次针对杜高参那样的“硬壳”的攻坚行动。
这不仅仅是一块玉,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赠礼,一份来自组织最深沉的信任与支持。
然而,动用这块玉,也意味着将“寒露”这条暗线更深地卷入行动,风险巨大。他必须确保,这块玉要用在刀刃上,要能换来与之相匹配的价值。
他凝视着这块温润的白玉,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寒露”那双沉稳而坚定的眼睛。这块玉,能否敲开杜高参那贪婪的硬壳,为获取“黄河防线”情报打开一道缺口?而“寒露”这份厚重的赠礼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往与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