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交汇
叶莲舟暂缓投放情报的决定,像一颗投入暗流的石子,其涟漪迅速扩散至“长安小组”的每一个神经末梢。当白曼琳收到警示信号时,她正对镜整理着鬓角,准备出席一场由某位政府要员夫人举办的茶话会。镜中那张娇艳的脸庞瞬间凝滞,指尖微微一顿。
她立刻意识到情况的严峻。叶莲舟的谨慎绝非空穴来风,徐远舟必然布下了更阴险的陷阱。情报虽已得手,但此刻恐怕正置于最危险的境地,如同怀抱美玉行于独木桥上,前后皆是深渊。
她必须立刻将这一情况告知陆明远,并商讨对策。然而,直接前往德裕典当行无异于自投罗网,常规的死信箱在风声鹤唳之下也不再安全。她需要一个绝对可靠、且能避开所有监视的交汇点。
她的目光落在了梳妆台上那张精美的茶话会请柬上。举办地点是位于城南、环境清幽的“颐园”,那里是政要家眷们喜爱的社交场所,守卫森严,反而容易形成某种“灯下黑”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她记得陆明远曾提及,“颐园”内有一处假山景观,其内部结构复杂,存在一个极少人知的隐蔽石隙,是早年预设的、仅在极端情况下启用的紧急联络点之一。
机会只有一次。她必须利用茶话会作为掩护,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这次至关重要的信息交汇。
当天下午,“颐园”内衣香鬓影,笑语喧哗。白曼琳周旋于各位太太小姐之间,言笑晏晏,应对自如,仿佛只是一个沉浸于奢华社交的摩登女郎。然而,她的目光始终留意着陆明远是否会出现——她已通过“砚台”向“墨香斋”传递了希望在此交汇的紧急请求。
茶过三巡,白曼琳借口更衣,在侍女的引导下走向后园。她刻意放慢脚步,欣赏着园中景致,目光却锐利地扫过假山区域。就在她绕过一丛茂密的湘妃竹时,一个穿着深色长衫、戴着礼帽的身影,与她“不经意”地擦肩而过。
是陆明远!他果然收到了信息,并且冒险前来!
就在身体交错的那一刹那,白曼琳感觉到一个微小的纸团被迅速塞入了她虚握的手中。而她也几乎在同一时间,用极低的声音快速说道:“叶得手,未投,疑有伏。”
整个过程不到两秒,两人甚至没有对视一眼,便已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如同两条短暂相交后又迅速分离的溪流。
白曼琳紧紧攥着掌心的纸团,强忍着立刻查看的冲动,脸上依旧挂着完美的社交微笑,回到了喧闹的客厅。直到茶话会结束,坐上返回的汽车,她才在车厢的阴影中,悄悄展开纸团。
上面是陆明远那熟悉的、简洁有力的笔迹:“情况知悉。暂停一切常规传递。启用‘寒露’最终通道。信号:三日后,西时,城隍庙香炉。确保安全。”
白曼琳的心猛地一沉,随即又感到一丝踏实。陆明远果然做出了最果断的决策——绕过所有可能被监视的环节,直接启动最高等级的“寒露”线。这意味着情报传递将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她回到西京招待所,立刻开始准备。她需要将陆明远的指令,安全无误地送达叶莲舟手中,并指导他如何与“寒露”完成交接。这同样需要一次绝对隐秘的交汇。
她放弃了所有已知的死信箱,选择了一种更为古老而隐蔽的方式——利用西安城错综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她通过胡凌风的关系,“偶然”得知叶莲舟住所附近的一段暗渠近期需要检修,并“好心”地推荐了一家相熟的工程行,这个工程行是由组织外围控制的。检修时间,就定在三天后的下午。
当天,主动请缨承担这项最危险任务的雷万山,伪装成工人的进入了暗渠。他在预定的位置,留下了一个防水油布包裹,里面是白曼琳用密写药水书写的详细指令,以及一个用于确认“寒露”身份的、半块造型奇特的古玉符,这块玉符的另一半在“寒露”手中。
与此同时,白曼琳则以“归还书籍”为由,拜访了叶莲舟的住所。在看似寻常的交谈中,她巧妙地暗示了暗渠检修的事情,并提到了一个特定的、用于寻找“遗失物品”的标记。
叶莲舟心领神会。
当夜,他避开监视,悄然潜入那段暗渠,凭借着白曼琳暗示的标记,顺利找到了雷万山留下的油布包裹。
阅读完指令,抚摸着那半块冰凉的古玉符,叶莲舟知道,最终的考验来临了。他手中的铜管,终于找到了它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归宿。
三天后的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日落西山,暮色渐合。西安城隍庙前,香客已然稀疏。叶莲舟穿着一身普通的灰色长衫,如同一个虔诚的香客,手持三炷香,缓步走到那巨大的青铜香炉前。
他依照指令,没有东张西望,只是默默地将香插入香炉,然后看似随意地将手搭在香炉边缘一个不起眼的兽首浮雕上,手指轻轻拂过兽口。
就在他手指离开的瞬间,他感觉到一个轻微的力道碰了一下他的鞋跟。他不动声色地微微挪开脚,眼角的余光瞥见一个同样穿着普通的、看不清面容的身影迅速俯身,似乎是在系鞋带。当他再抬起脚时,那个藏在他鞋跟暗格里的铜管,已经消失不见。
整个过程快如闪电,自然得如同水滴融入江河。
交汇完成!
叶莲舟没有停留,如同完成了一次普通的祭拜,转身融入了暮色之中。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空虚和对未来的茫然。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使命暂时告一段落,而更大的风暴,或许才刚刚开始。
他并不知道,就在他与“寒露”完成这次完美交汇的同时,在保密局监控室,一份关于“颐园”茶话会人员名单及可疑接触的初步报告,被放在了徐远舟的桌上。报告中,白曼琳与那个“深色长衫男子”的短暂擦肩,被红笔圈了出来,旁边标注着:“接触时间极短,意图不明,需进一步核查。”
尽管“寒露”的传递天衣无缝,但白曼琳与陆明远在“颐园”的那次交汇,终究还是在徐远舟布下的天罗地网上,留下了一丝几乎不可察觉的颤动。
这微弱的颤动,是否会成为引爆最终危机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