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梅也停下了拨算盘的手,小脸瞬间绷紧,下意识地合上了账本。
连晓雨都感觉到了气氛的紧张,放下粉笔,怯生生地靠到大哥腿边。
关键矛盾瞬间爆发——被举报“非法用工”,引来上级突击检查。
林向阳的心跳漏了一拍,但脸上依旧保持着镇定。
他迅速判断着形势:举报者是谁,不言而喻,王翠花、周满囤,甚至可能还有之前结怨的孙家媳妇,都有动机。
但此刻纠结于举报者毫无意义,关键在于如何应对检查,证明自家的清白。
“李主任,两位同志,”林向阳语气诚恳,不卑不亢,“我们林家的情况,您是最清楚的。父母早逝,留下我们兄妹四人相依为命。所有的活计,都是为了糊口,是我们自家人分工协作,从来没有雇佣过任何一个外人,更谈不上什么‘非法经营’。我们做的这点小生意,卖酸梅汤、烤红薯,都是街道备案、邻里都知晓的,赚的都是辛苦钱,每一分都记在账上,不敢有半点逾越。”
那位拿着笔记本的干部推了推眼镜,开口问道:
“林向阳同学,据反映,你们每天出摊、捡煤核、搬运重物,劳动强度很大。你的弟弟妹妹年纪都还小,尤其是林卫国和林晓雨,是否超出了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负担?这算不算是变相的童工?”
问题尖锐,直指核心。
在这个强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新社会, “童工”是一项非常敏感的指控。
李爱华的目光也看向林向阳,带着审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她需要确凿的证据来回应区里的质询,光靠口头解释是苍白的。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晓梅忽然站了起来。
她的小脸虽然还有些紧张,但眼神却异常清澈坚定。
她走到炕边,从枕头底下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用旧画报精心包裹封面的本子,双手捧着,递到李爱华面前。
“李主任,叔叔,”
晓梅的声音清脆,带着与她年龄不符的条理,“这是我记的我们家的‘家务分工表’和收支账本。您看看,里面清清楚楚记着,我们每天干什么活,干了多久,怎么轮换,还有挣了多少钱,花了多少钱,都有记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本精心保管的本子上。
李爱华接过本子,翻开。
只见里面并非杂乱无章的记录,而是用工整的钢笔字画出了清晰的表格。
左边一栏是日期,右边则分列着“炊事”、“采买\/出摊”、“卫生”、“学习”、“休息”等项目,每个项目下面都对应着林向阳、林晓梅、林卫国、林晓雨的名字,后面还有简单的时长记录和轮换标记。
例如:“x月x日,炊事:大哥(生火)、晓梅(煮粥);采买\/出摊:大哥(备料)、卫国(挑担、看摊)、晓雨(收钱);卫生:全员;学习:晚饭后一小时;休息:午睡、晚间。”
账本部分更是条理分明,收入(酸梅汤、烤红薯)、支出(原料、煤、杂费)、结余,一目了然,甚至还有简单的盈亏分析。
这本“家务分工表”,不仅详细记录了林家兄妹的劳动内容,更关键的是,它清晰地表明:
所有活动都是在家庭内部进行,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互助分工,是为了共同生存而进行的必要劳动,并且充分考虑了弟妹的年龄和体力,安排了轮换和休息时间,完全符合“家庭内部劳动”的定义,与“雇佣童工”有着本质区别!
那位之前提问的干部凑过来仔细看着,脸上的严肃渐渐化为了惊讶和赞赏:“这……这是你们自己记录的?林晓梅,你写的?”
晓梅用力点头:“嗯!大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家里的事也要有条理。这样干活不累,也不会耽误学习。”
李爱华看着这本凝聚着穷人家孩子早当家的心酸与智慧的分工表,又看了看眼前虽然清瘦但眼神明亮的四个孩子,心中百感交集。
她合上本子,递给旁边的同事传阅,然后转向区里的两位干部,语气肯定地说:
“王干事,刘干事,你们都看到了。林家的这种情况,属于典型的烈属孤儿互助自救,符合政策鼓励的精神。他们的劳动是家庭内部的合理分工,并且有记录、有安排,完全不同于社会上那种剥削性质的童工。至于经营,也都是小本经营,自食其力,街道是知情且支持的。这份分工表和账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两位区干部传阅着那本细致入微的记录,低声交换着意见,脸上的神色早已从最初的质疑转为理解和同情。
那个年代,这种在困境中保持如此条理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本身就值得尊重。
拿笔记本的王干事最终点了点头,对李爱华说:“李主任,情况我们了解了。林家兄妹确实不容易,这种家庭内部的合理分工,不能算作童工。他们的经营行为,在街道监管下,也是合法的。这个记录……做得很好,很有说服力。”
另一名干部也补充道:“是啊,小小年纪,能把日子过得这么明白,难得。看来是有人不了解情况,或者……别有用心。”
危机解除!
一场可能给林家带来巨大麻烦的突击检查,反而成了展示这个家庭坚韧、有序和合规性的舞台!
李爱华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她看向林向阳和晓梅的目光充满了赞许:
“向阳,晓梅,你们做得很好!尤其是这本分工表,连大人都未必想得到、做得到。这才是新社会少年儿童该有的精神面貌!自强不息,条理分明!”
她转头对区干部说:
“我看,林家不仅是模范家庭,还是勤俭持家、计划生活的典型!值得在咱们街道宣传一下!”
“应该的,应该的。”两位区干部连连点头。
检查组来的突然,走的也快。留下的话,却让林家小屋的气氛瞬间从冰点升到了沸点。
“太好了!吓死我了!”卫国拍着胸口,长长舒了口气。
晓梅小心地收好她那本“法宝”般的分工表,小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红晕。
林向阳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背后竟惊出了一层细汗。他感激地看向李爱华:“李主任,谢谢您为我们主持公道。”
李爱华摆摆手,语气温和了许多:“是你们自己争气。不过,树大招风,以后更要事事谨慎,留好凭证。这本账,继续记好,它就是你们的护身符。”
她又嘱咐了几句,便带着区干部离开了。
屋里恢复了平静,但兄妹四人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这次危机,虽然化险为夷,却像一记重锤,敲打在林向阳心上。
它清晰地表明,外界的环境并非总是善意,潜在的威胁随时可能以各种形式爆发。
仅仅依靠小聪明和技术创新是不够的,必须将一切行为都置于政策和法规的框架之内,做到无懈可击。
“晓梅,你这本分工表,立了大功了!”林向阳由衷地称赞妹妹。
晓梅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我就是按大哥说的,把事情记清楚……”
“以后咱们更要按这表上的来,该休息休息,该学习学习。”
林向阳定下基调,“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
然而,他心中那份隐忧并未完全散去。
举报者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罢手。
这次是“非法用工”,下次又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