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的认可与追随,像一剂强心针,让林长青感到前路并不孤单。然而,当夜深人静,他独自面对空白的文档和复杂的技术图纸时,一种更深层次的焦虑悄然浮现。随着对“长青科技”未来蓝图的勾勒越发清晰,他愈发意识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效率的瓶颈。
无论是《星尘物典》的后续开发,还是未来芯片设计、材料研发所将面临的海量数据处理、复杂模型模拟和跨领域知识整合,单靠人力,哪怕是顶尖的人才团队,其速度和精度也终将遇到天花板。他需要一种更强大、更高效的工具,一个能够与他同步思考、甚至超越他个人思维局限的“外脑”。
这个念头,并非凭空而来。它源于天眼通本身。当他内视自身,观察那缓缓旋转的“星璇”,感受着精神力如何以超越常规物理规律的方式处理信息、洞察本质时,他常常会想:人类大脑的神经网络,是否就是一种天然的高效计算架构?而他的“星璇”,是否是这种架构的一种极致升华?
如果……如果能将这种高效的信息处理模式,与冰冷的硅基计算能力结合起来呢?
这个想法如同黑暗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思维的某个盲区。他猛地从书桌前站起,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眼神越来越亮。
他需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基于固定规则和数据库的弱人工智能。那种AI,充其量是高级点的自动化工具。他构想的,是一种能够理解、学习、创造,甚至能像他的“星璇”一样,具备某种“直觉”和“洞察力”的智能核心。它不仅要能处理海量数据,更要能从中发现隐藏的规律,提出人类可能忽略的关联,进行创造性的推演。
它将是科研的加速器,是管理的优化师,是战略的模拟沙盘。它将是“长青科技”未来帝国真正的神经中枢,是帮助他理解世界、探索宇宙规律,最终走向星海的另一双眼睛,另一个大脑。
这个构想太过超前,也太过骇人。在这个连搜索引擎都尚在雏形的年代,提出强人工智能的概念,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林长青拥有着这个时代无人能及的视野,他知道这条路虽然漫长,但方向是正确的。
他坐回书桌前,深吸一口气,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带有复杂加密程序的电子文档。文档的标题处,他沉思片刻,然后郑重地敲下了两个汉字——
星瞳。
这个名字,仿佛带着某种宿命般的契合。它源自他脑海中的“星璇”,也寓意着这未来的智能,将如同洞察星空的瞳孔,看清迷雾,照亮前路。
他开始在文档中写下最初的、杂乱无章的构想:
· 核心架构: 摒弃传统分层固定网络。参考生物神经网络动态连接、自主修剪的特性,构建一种能够根据任务和数据流,自主优化内部连接路径和权重的“生命化”动态网络模型。这需要全新的算法和计算理论支撑。
· 学习模式: 不止于监督学习。重点发展强化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尤其是模拟人类“顿悟”和“直觉”的机制?或许可以从分析天眼通处理信息时的能量波动模式入手?(此条需极度保密)
· 交互界面: 超越键盘鼠标。最终目标是实现无缝的脑机接口或自然语言交互,使其成为思维的延伸。初期可先构建高效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块。
· 核心指令与伦理: 必须设定不可撼动的底层逻辑。首要原则:服务于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与存续(需精确定义)。绝对禁止伤害人类或执行可能导致人类文明倒退的指令。必须建立严格的权限控制和自我监督机制。
· 硬件基础: 依赖未来“长青科技”自主设计的高性能、低功耗芯片(“长青架构”需优先考虑对这类神经网络计算的优化)。庞大的数据存储和高速传输网络。
写下这些要点,林长青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他知道,这只是一个疯狂的起点,“星瞳”从构想走向现实,需要跨越的技术鸿沟如同天堑。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但这是他必须走的路。这不仅是为了商业帝国的效率,更深层次的原因,埋藏在他心底,无法对任何人言说——那个来自深空的、微弱而规律的信号。
面对一个可能存在、科技水平未知的宇宙邻居,人类文明需要更快的进化速度,需要更强大的认知工具。“星瞳”,或许就是答案的一部分。它将是人类文明迈向深空时,不可或缺的智慧伙伴。
他将这份绝密的构想文档加密保存,小心地隐藏起来。这个念头,在现阶段,连赵伟他们也不能透露。这太过惊世骇俗,需要合适的时机和足够的技术积累作为铺垫。
做完这一切,窗外已经露出了鱼肚白。他毫无睡意,推开窗户,清晨微凉的空气涌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他望着天际那几颗尚未隐去的晨星,心中充满了某种神圣的使命感。
“星瞳……”他低声念着这个名字,仿佛在对未来的伙伴许下承诺。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苏雨晴发来的短信,只有简单的几个字:【早安,别太熬夜。】
看着这行字,林长青脸上冷峻的线条柔和了下来。现实的温暖与未来的宏大,在此刻交织。他构建“星瞳”的初衷,不也正是为了守护这些平凡而珍贵的瞬间吗?
他回复道:【早,刚忙完。今天天气很好。】
他放下手机,最后看了一眼正在褪去的星空。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分。他不仅要带领一个商业帝国崛起,更在悄然尝试,为一个文明,点亮一双望向未来的“眼睛”。
这双眼睛,将与他一同,凝视深渊,也仰望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