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椒房殿的细致温情不同,嬴稷在章台宫的表现,看似平静如常,依旧每日批阅奏章,召见重臣,商讨国是。
但贴身侍奉的内侍监却敏锐地察觉到,陛下眉宇间较往日更添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批阅奏章间歇,目光时常会望向殿外春色,或是在听到有关公主筹备事宜的禀报时,朱笔会微微一顿。
陛下虽未像皇后那般事必躬亲,但内侍监深知,陛下对此次及笄礼的重视,远超以往任何一次皇家庆典。那赏赐的清单,他亲眼见过,长长一卷,由陛下亲自拟定,增删数次。
清单之上,珠玉绸缎、奇珍古玩自是必不可少,但真正引人瞩目的,是那些超越寻常赏赐、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器物:
一方特制的蟠螭钮赤金印玺,印文并非封号,而是“昭明格物”四字。
此印并非行政用印,却代表着陛下对她过往在格物致知、推动农工医诸领域贡献的正式认可,赋予了她一种超越公主身份的文化与科技倡导者的象征性权力。
一道可自由出入皇家书府、查阅一切典籍包括部分秘藏的手令。这意味着陛下向她完全敞开了知识的宝库,认可了她参政议政、继续深造的资格与能力,这是一种无比的信任与期许。
一幅由宫廷画师绘制的巨幅《大秦寰宇全图》,不仅包括了已知的疆域,更预留了大片空白,等待着未来的探索与填补。这无疑是对她当年献上世界地图、激发帝国开拓野心的回应,也寄托了父皇希望她继续放眼寰宇的厚望。
一套以海外精金、结合秦地最高工艺打造的“山河地理仪”,其上有可运转的日月星辰模型,可替换的大陆海洋版块,精巧绝伦。这既是对她“地圆说”理念的认同,也象征着帝国对掌控未知世界的雄心。
这些赏赐,每一件都经过深思熟虑,承载着一位帝王父亲对爱女的骄傲,更蕴含着一位雄主对帝国未来重要塑造者的认可与托付。嬴稷以其独有的、深沉如山的方式,表达着他的情感与期望。
及笄礼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飞遍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来自四方郡县的贺表与贡礼,如同百川归海,汇聚咸阳。
征东大将军王翦与陆师主将李信的贺表言辞恭谨而热切,他们献上了来自海外最深处的一株通体如火焰般的珊瑚树,以及一匣子未经雕琢、却熠熠生辉的各色宝石原石。
信中,他们详细禀报了东晦郡的最新进展,移民村落安定,与部分土人部落关系缓和,新发现的矿脉前景喜人……他们将这一切成果,都视作对公主殿下最好的生辰贺礼。
各郡郡守的贺礼则更显“接地气”与务实。
北地郡献上的是膘肥体壮的良种战马;
蜀郡守则带来了最新改进的织锦技术样本,其花纹巧妙融合了秦篆与本地特色;
齐地郡守进献的是海盐提纯的新工艺图解以及硕大饱满的珍珠……
这些礼物,无一不印证着各地在公主间接推动的各项新政下,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地方特色。
清辉学堂与各官立学堂的师生们联合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套由他们共同编纂、亲手誊写的《大秦新风集》,里面收录了各地学子歌颂新政、描述家乡变化的诗文、算学难题的新解、以及格物小发明的心得。
这份礼物,或许不值多少钱,却代表着帝国未来的希望与人才基石对公主的由衷爱戴。
市井百姓们无法直接献礼,但咸阳东西二市的商会,自发组织了舞龙舞狮的队伍,预备在公主生辰当日于宫外主要街巷表演庆贺。
许多受过医馆恩惠、或因新农具而受益的农户,在家中默默为公主祈福。他们的心意,汇成了一股无形的、却最为厚重的洪流。
所有这些贺表与贡礼,都清晰地传达着一个信息:雨宸公主,早已不再是深宫中不谙世事的帝女。
她的智慧、她的仁德、她的远见,已经通过一条条政令、一项项举措,如同春雨般渗透进帝国的肌体,赢得了从庙堂到江湖,从边疆到腹地的广泛认可与深厚爱戴。
她的及笄礼,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了一场对帝国数年发展成果的检阅,一次对人心向背的确认。
而处于这一切筹备、期待与荣耀风暴中心的秦昭本人,却展现出异乎寻常的宁静。
她依旧按部就班地去清辉学堂,与文先生讨论下一步教化推广的难点;
去工匠研究所,了解新式海船抗风浪结构的改进进度;
去太医署,关注对南方瘴气之疾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笄礼的华服珍玩,于她,似乎只是必要的仪式道具,她更关注的,是这盛大典礼背后,帝国是否真的在她和父皇的努力下,走向了更光明的未来。
夜深人静时,她也会独自站在宫苑的高处,眺望咸阳城的万家灯火,感受着那空气中涌动的、因她生辰而起的喜悦浪潮。
她的心中,有对成长的感慨,有对父母深恩的感激,有对姚小哥还有他肩上那只依旧“栓q”不停的鹦鹉的怀念,但更多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十六岁了……”她轻声自语,夜风吹拂着她的发丝,“不再是孩子了。这帝国未来的路,该如何走得更稳、更远?”
她的及笄之礼,不仅仅是一个少女的成人仪式,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
它标志着那个凭借“天书”奇思和父皇宠爱推动变革的小公主,已经成长为一位深刻影响着帝国走向的核心人物。
所有的筹备,所有的期待,所有的荣耀,都如同聚光灯,打在了这位亭亭玉立的帝国明珠身上。
而她,即将在这光芒中,完成最重要的加冠,正式肩负起属于她的、与这庞大帝国命运休戚相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