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工程学院内的时间流速,仿佛与外界不同。没有日月轮转,唯有全息投影上那幅不断微调、细化的叙事架构图,以及数据流奔腾不息的低鸣,标记着学习的进程。第一批百名学员,如同浸泡在未知海洋中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那些颠覆认知的知识,并在无数次失败、调整、再尝试中,艰难地打磨着一种全新的“感官”。
数月后,第一批初步完成基础理论学习和感知训练的学员,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次“结业考核”。考核并非试卷答题,而是在数位导师(包括空衍大师、肃正协议分体、以及一位被“特邀”来增加难度的魔主化身)的监督下,进行一系列实际操作。
考核现场,气氛凝重。学员们需要依次上前,在不借助外部设备的情况下,仅凭自身初步凝聚的“叙事感知”,去完成三项任务:
第一项,“脉络辨识”。学员们需要从一段模拟的、混杂着正常文明活动与微弱静滞杂音的叙事流中,准确指出异常波动的具体位置和性质。
一位来自万法仙朝的年轻修士,闭目凝神许久,额头渗出细汗,最终指向架构图中一条略显暗澹的“文化交融线”:“此处……有‘凝滞’之意,非是消亡,而是……‘排斥’与‘隔阂’在加剧,阻碍了脉络的自然延伸。”他的判断,与肃正协议监测数据有87%的吻合度。
第二项,“张力评估”。学员们需要感知某个特定“文明节点”或“英雄节点”周围,那无形的、推动或阻碍故事发展的“剧情张力”的强弱与性质。
一位精灵族的女学者,将手虚按在代表某个正处于技术爆炸时期的科技文明的光点上,细细感应,轻声道:“张力极强……充满‘渴望’与‘焦虑’……是向上的拉力,但也蕴含着……因速度过快而‘撕裂’的风险。”她的描述,与对该文明社会心态的分析报告高度一致。
第三项,也是最难的一项,“气运波动捕捉”。这并非玄学的命运,而是指代那些由关键个体或事件引发的、对宏观叙事走向产生影响的“高影响力涟漪”。学员们需要在庞杂的叙事背景噪音中,捕捉到这些细微却关键的波动。
一位来自机械境宇宙的学员,其逻辑核心高速运转,冰冷的电子眼注视着代表魔主那道化身的、不断扭曲变幻的混沌光团。忽然,他出声道:“检测到高幅‘不确定性’波动!指向……东南象限,编号Gamma-92的未开发星域!波动性质……倾向于‘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直懒洋洋看戏的魔主化身挑了挑眉,露出些许讶异:“嘿,小子有点意思。老子刚才确实想着要不要去那边熘达熘达,找点乐子。”
这三项基础能力的展现,标志着第一批“叙事工程师”的雏形已然形成。他们或许还无法像埃忒尔那样直接“阅读”故事,也无法像林风那样强行“锚定”现实,但他们已经不再是蒙昧的“故事中人”。他们获得了跳出“角色”的初步视角,能够以某种抽象的方式,感知和衡量构成他们世界的“叙事要素”。
结业考核结束后,这些初代叙事工程师并未立刻离开学院,而是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进入了更深入的专业方向研究。
有的专注于 “叙事医疗” ,试图利用信息熵稳定矩阵和逻辑悖论注入技术,治疗那些因静滞侵蚀或外部冲击而“叙事受损”的文明与个体。他们像医生一样,诊断“故事”的伤病,并尝试开出“概念药方”。
有的投身于 “架构防御学” ,致力于优化和扩大信息熵稳定矩阵的覆盖范围,研究如何构建更强大的“逻辑悖论装甲”来保护关键的叙事节点,甚至开始探讨建立区域性“叙事防火墙”的可能性。
还有的,对 “跨叙事层通讯” 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知道埃忒尔并非唯一的存在,静滞和阿布拉克斯也只是“叙事之海”中的掠食者之一。他们梦想着有一天,同盟能主动与其他叙事泡建立联系,交换知识,甚至结成联盟。虽然目前这还只是基于埃忒尔遗留数据的理论推演,但种子已经埋下。
当然,也有像那位机械境学员一样,走向了 “混沌变量研究” 的道路。他们与魔主(在他的“慷慨”配合下)合作,尝试理解、量化甚至有限度地预测“不确定性”对叙事的影响,希望能将这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化为己用。
学院的生活紧张而充实,充满了探索的激情与发现的喜悦。然而,每一位学员和导师都清楚,他们学习的终极目的,并非学术好奇,而是为了应对那依旧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静滞深渊,以及“叙事之海”中可能存在的其他威胁。
他们是被危机催生出的第一批了望者,站在已知世界的边缘,用刚刚获得的、尚且稚嫩的“视力”,努力望向那黑暗而浩瀚的未知,试图为身后的文明,照亮一丝前路。
第一代叙事工程师,已然启航。
(第141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