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宇宙文明共生 第四章 深空传新讯,银汉再回应
“共生号” 离开天狼星轨道后,向着银河一号的方向疾驰了整整十年。此时探测器已跨越 200 光年的距离,进入了猎户座旋臂的边缘区域 —— 这里的星际空间更显深邃,远处的恒星如同散落的钻石,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光。北平控制中心的屏幕上,“共生号” 的各项数据依旧稳定:恒星帆能量储备剩余 65%,文明存储器芯片无异常,引力波通信系统持续监听着来自银河一号的信号。
“按当前速度,‘共生号’还需 35 年才能抵达银汉一号,” 林晓雅看着航行轨迹图,对身边的团队成员说,“这段时间里,我们需要持续优化探测器的能源管理,同时密切关注银汉一号的信号动态 —— 毕竟十年件,我们还没有收到过他们的新回应,不知道那边是否有新的变化。”
话音刚落,引力波通信系统的警报突然响起 —— 不是故障警报,而是 “高优先级信号接收” 警报。屏幕上,一组频率稳定、编码规律的引力波信号正在被实时解码,信号强度远超此前接收的任何一次,且编码中包含大量与地球史前符号高度匹配的 “特征码”。
“是银河一号的新信号!而且信号中携带的符号密度,是之前的 5 倍!” 负责信号解析的埃琳娜教授激动地站起来,手指快速在键盘上敲击,“初步解码显示,信号中包含‘银汉一号文明近况’‘星际资源分布’,还有一个疑似‘合作邀约’的模块 —— 这是他们第一次向我们传递如此详细的信息!”
团队立刻启动 “跨星系符号深度解码系统”,将信号中的编码与地球史前符号库、银汉一号历史信号库进行三重比对。沈青崖重点关注 “合作邀约” 模块,发现其中反复出现的 “双手交握符号”,与非洲津巴布韦史前矿脉的 “部落结盟纹” 结构完全一致 —— 这种符号在地球史前文明中,代表 “资源共享、风险共担” 的结盟意愿,结合信号中的 “星际资源分布” 数据,推测银河一号希望与地球建立 “跨星系资源协作” 关系。
“‘双手交握符号’的每一道指节刻痕,对应一项合作内容,” 沈青崖指着解码后的符号图,“第一道刻痕对应‘恒星能源共享’,第二道对应‘行星环境改造技术交流’,第三道对应‘宇宙文明线索互通’—— 这与我们之前向银汉一号传递的‘共生愿景’高度契合,是跨星系文明合作的重要契机。”
和小雨则带领团队解析 “银汉一号文明近况” 模块,发现其中的 “人口增长符号”“技术突破符号”,与地球史前的 “部落扩张纹”“工具革新纹” 存在演化关联。更关键的是,信号中提到银汉一号近期在其周边发现了一颗 “类地行星”(命名为 “银河二号”),行星表面存在液态水与可耕种土壤,但缺乏 “大气改造技术”—— 这正是地球近年来重点研发的领域,双方合作存在天然的互补性。
“银汉一号的‘大气改造需求’,可以用我们结合史前‘生态调节符号’研发的‘大气循环模拟系统’来回应,” 和小雨展示着系统模型,“这种系统的核心逻辑,源自地球史前人类‘顺应季风规律调整农耕’的智慧,能模拟行星的自然大气循环,比纯技术手段的改造效率提升 40%—— 这是我们与银汉一号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在解析 “星际资源分布” 模块时,团队遇到了一个小难题:信号中提到的 “星际矿脉位置”,用的是银河一号独有的 “三维星象坐标”,与地球常用的 “黄道坐标系” 无法直接对应,若不能准确转换,后续的资源协作将无从谈起。
林晚秋想起火星 “星际迁徙图” 中的 “多维度星象转换纹”—— 这种刻在图边缘的 “交叉网格纹”,能将 “北极星坐标” 转换为 “太阳坐标”,是史前人类跨越不同区域导航的关键。团队据此开发出 “星象坐标转换算法”,将银河一号的 “三维星象坐标”,通过 “交叉网格纹” 的参数映射,转化为地球能识别的 “黄道坐标”,转换误差控制在 0.1 光年以内。
“这就像史前人类从北极冰原迁徙到非洲草原,需要转换星象导航坐标一样,” 林晚秋说,“跨星系合作也需要‘坐标共识’,而史前符号就是我们达成共识的‘通用语言’。”
完成信号解码后,团队决定向银河一号发送 “合作响应信号”,包含三个核心内容:一是 “地球大气改造技术方案”,用 “生态调节符号” 与银汉一号的 “大气需求符号” 结合,直观展示技术原理;二是 “地球史前结盟仪式记录”,通过动态符号动画,还原非洲 “部落结盟纹” 的起源与含义,强化合作诚意;三是 “太阳系资源共享清单”,标注地球周边可开放的 “小行星矿脉”“恒星能源区”,以实际行动回应银河一号的邀约。
为确保信号传递的准确性,团队还特意在响应中加入了 “天狼星 b 环状符号” 的影像 —— 这是向银河一号传递 “我们已发现其他宇宙文明线索,希望共同探索” 的信号,进一步拓展合作的广度。
响应信号发送后的第三十天,银河一号传回了简短但意义重大的回应:一组 “火炬传递符号”,画面中,银汉一号的智慧生命手持 “火焰符号”(对应地球史前的 “薪火纹”),将其传递给象征地球的 “蓝色星球符号”—— 这种符号在地球史前文明中,代表 “智慧传承、使命共担”,是银河一号对地球合作响应的明确认可。
“‘火炬传递符号’的火焰高度,比银汉一号历史信号中的‘火焰符号’高出 30%,” 埃琳娜教授解读道,“这在银河一号的符号体系中,代表‘合作优先级提升’—— 他们将与我们的跨星系协作,列为最高等级的文明任务!”
消息传回地球,“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 举办了 “跨星系合作启动仪式”。全球 193 各国家的代表通过直播,共同见证 “地球 - 银河一号合作共识” 的签署;青少年传承者们用不同语言,朗读着以 “薪火纹” 为核心创作的 “跨星系文明宣言”,宣言中写道:“从地球的岩石刻痕到银汉的引力波信号,从史前的部落结盟到宇宙的资源协作,文明的薪火跨越光年,共生的信念照亮星河 —— 我们愿以符号为桥,以智慧为炬,与银汉一号共护宇宙文明的多样性。”
仪式当天,“共生号” 向地球传回了一张新的深空照片:照片中,“共生号” 的恒星帆反射着天狼星的光芒,帆面上的 “地球 - 银河一号合作符号” 清晰可见,背景是遥远的银河一号星系 —— 这张照片被命名为《星途共行》,成为人类与外星文明合作的永恒纪念。
北平的深冬,控制中心内,林晚秋、沈青崖、林晓雅、和小雨站在屏幕前,看着 “共生号” 继续向着银汉一号疾驰。虽然还有 35 年的航程,但跨星系合作的种子已在宇宙中种下,文明共生的愿景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未来的 35 年,我们会继续完善合作方案,培养能与银河一号直接对话的新一代传承者,” 沈青崖说,“就像史前人类为后代留下符号智慧一样,我们也要为子孙后代搭建好跨星系文明交流的桥梁。”
林晓雅望着窗外的星空,眼中满是期待:“或许在‘共生号’抵达前,我们还会收到银汉一号的新信号,甚至发现更多像天狼星 b 这样的文明线索 —— 宇宙这么大,文明的相遇与合作,才刚刚开始。”
夜空中,猎户座旋臂的光芒格外璀璨,仿佛在见证这场跨越光年的文明对话。“共生号” 的星途还在继续,“文明无界,薪火共传” 的信念,也将随着探测器的航程,在宇宙中不断延伸,直至银汉一号的星球,直至更多未知的文明角落。
(第五章 星途共协作,文明谱新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