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四章 佛罗伦萨展,证明文脉
仰韶彩陶数字建模的成功,让 “护脉志愿者团队” 对即将到来的国际交流充满期待。一周后,林晚秋、沈青崖、周教授与陈念安(负责文物复制品统筹)带着良渚万流玉琮复制品、仰韶花瓣纹彩陶复制品,以及 “史前文明交融” 的核心实证资料(玉质铭文板拓片、古河道交流脉络图、色彩数据库报告),登上了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的航班。
佛罗伦萨博物馆的特展筹备现场,工作人员已初步完成展品陈列。当团队走到良渚玉琮展台前时,却瞬间皱起了眉头 —— 展柜旁的解读标签上写着:“良渚玉琮,距今 5000 年,代表独立发展的长江下游文明体系,与黄河流域、辽河流域文明无直接关联。”
“这不符合史实!” 沈青崖立刻找到特展策展人马可,“万流玉琮上融合了红山玉猪龙纹、仰韶花瓣纹与古蜀鱼鸟纹,还有玉质铭文板明确记载‘四族共祭’,这些都是史前文明交融的直接证据,不能说良渚是‘独立体系’。”
马可却摇摇头,递来一份国外学者的研究报告:“我们参考了部分西方考古学界的观点,目前确实有争议认为,良渚文明的玉器工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更可能是独立发展后对外传播,而非双向交融。”
双方的分歧让筹备陷入停滞。林晚秋提议:“不如召开一场小型学术交流会,我们用文物实证说话,让更多人了解‘多元一体’的真相。” 马可虽有犹豫,但最终同意在特展开幕前一天,组织博物馆学者、当地高校考古专业师生参与交流。
交流会当天,周教授率先展示万流玉琮的细节高清图:“大家看玉琮方柱面的神人兽面纹,冠冕处的花瓣纹,与仰韶彩陶的‘花瓣纹’线条曲率完全一致,这绝非巧合 —— 我们通过光谱分析发现,此处纹饰的颜料中,还残留着仰韶地区特有的陶土成分,说明良渚工匠不仅借鉴了纹饰,还可能使用了来自仰韶的材料。”
接着,陈念安打开古河道交流脉络图,结合红山石器加工点的发现:“这条连接红山、仰韶、古蜀与良渚的史前古河道,我们在沿线发现了大量融合不同文明元素的工具与作物遗存,比如红山的玉料在良渚遗址出现,良渚的陶器在仰韶遗址出土,这足以证明当时存在频繁的物资交换与技术交流,是典型的双向交融,而非单向传播。”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沈青崖展示的玉质铭文板拓片:“这块出土于良渚祭祀坑的铭文板,用史前‘玉骨符号’记载‘红山出玉,仰韶作彩,蜀出纹饰,良渚制礼’,直接记录了四大文明的分工与协作 —— 如果良渚是独立体系,怎么会有其他文明的贡献记载?”
交流会上,当地高校的学生路易莎举手提问:“那良渚玉器工艺的独特性该如何解释?” 沈青崖笑着回答:“独特性与交融并不矛盾。良渚在吸收其他文明元素的基础上,创新出‘外方内圆’的玉琮形制,这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早期体现,就像现在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也会催生出新的艺术形式。”
马可看着台下频频点头的学者与学生,终于松了口气:“你们的证据很有说服力,我们会立刻修正玉琮的解读标签,还会在展台旁增设‘史前文明交融’的专题说明,用你们的脉络图与铭文板拓片,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展开幕当天,重新调整的良渚玉琮展台前围满了观众。一位意大利观众在看完专题说明后,对林晚秋说:“以前我只知道良渚玉器很美,现在才明白,它背后藏着这么多文明交流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原来早在五千年前,不同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在互相学习了。”
展期过半时,团队还收到了佛罗伦萨大学的邀请,希望能合作开展 “史前文明交融” 的跨国研究,共同梳理欧亚大陆早期文明交流的脉络。沈青崖在合作协议上签字时,感慨道:“这或许就是国际交流的意义 —— 不仅要为中华文明正名,还要与世界一起探索人类文明共同的起源与发展。”
深夜,团队站在博物馆的落地窗前,看着窗外佛罗伦萨的夜景。林晚秋拿出手机,给国内的张守业、李建国发去特展现场的照片:“我们在这边不仅展示了文物,更讲好了‘多元一体’的故事,接下来,就等你们把青少年研学营的经验,分享给更多想了解中华文明的人了。”
手机屏幕亮起,张守业回复:“放心!红山的研学营又迎来了一批新学生,他们还说要给意大利的朋友写封信,讲讲史前先民的交流故事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