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骨:民国盗墓秘闻》新篇?当代续脉 第六章 联盟聚脉,薪火永续
古蜀鱼鸟纹玉璋的成功加固,让 “护脉志愿者团队” 更加坚定了 “多方协作守护文明” 的信念。回到良渚遗址后,林晚秋、沈青崖与张守业、陈念安、李建国三位护宝人后代商议,决定正式发起成立 “史前文明传承联盟”—— 联合红山、仰韶、古蜀、良渚四大遗址管理处、高校科研团队、非遗传承人与青少年社团,将分散的文物保护、研学传播、国际交流力量整合起来,形成长效协作机制。
联盟成立仪式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团队首先要做的,是梳理各地的文明守护案例,制作成 “传承成果展”。张守业负责整理近代护宝人的故事,他将爷爷的修复刀、陈默的转运箱、李藏的登记册复刻后,配上护宝日记节选,做成 “近代护脉实物展柜”;李建国则收集了红山研学营的照片与视频,剪辑成 “青少年与史前文明” 短片,里面记录着学生们挖掘模拟文物、拼合文明纹饰的鲜活场景;陈念安则把佛罗伦萨特展的交流资料与古蜀玉璋加固的技术报告整理成册,命名为 “国际对话与本土守护” 案例集。
然而,筹备过程中也遇到了小插曲 —— 青少年社团提交的 “文明传承创意作品” 五花八门,有手绘的史前先民交流漫画,有 3d 打印的迷你玉琮,还有用乐高积木搭建的古河道模型,如何将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与严肃的文物保护成果融合展示,成了团队的难题。
“不如就用‘文明传承树’的形式!” 林晚秋看着桌上的作品,突然有了灵感,“树干用四大遗址的文物脉络做支撑,树枝上挂满青少年的创意作品,象征‘老根新枝,生生不息’。”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众人认可,团队还特意邀请红山研学营的小宇等学生代表,来良渚参与 “文明传承树” 的搭建。
搭建现场,小宇拿着自己绘制的 “史前文明交流漫画”,认真地贴在 “红山枝” 上:“老师,我画的是红山先民沿着古河道给仰韶先民送玉料,这样他们就能做出更美的彩陶了!” 一旁的良渚当地学生晓晓,则将自己用苏绣做的鱼鸟纹挂件,挂在 “古蜀之” 上:“这是跟着苏州非遗工坊的老师学的,我想让古蜀的纹饰‘长’在良渚的树上。”
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张守业不禁想起爷爷当年在苏州地窖修复文物的场景:“爷爷那代人是‘偷偷守护’,现在的孩子们是‘主动传承’,这就是联盟的意义啊。”
联盟成立仪式当天,良渚遗址的莫角山宫殿基址前挤满了人。四大遗址管理处的代表、高校专家、非遗传承人、青少年代表与村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特殊的时刻。仪式上,沈青崖首先介绍了联盟的宗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史前文明的‘多元一体’精神,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研学传播中落地生根,让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文明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随后,佛罗伦萨博物馆的马可通过视频连线致辞,他身后摆放着仰韶彩陶与良渚玉琮的复制品:“这次古蜀玉璋的保护经验,让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明保护理念的共鸣,期待未来能与联盟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人类早期文明的交流脉络。”
最令人动容的环节,是 “护脉信物交接”—— 张守业将爷爷的铜制修复刀、陈念安将陈默的牛皮转运箱、李建国将李藏的文物登记册,郑重地交给青少年代表。小宇双手接过修复刀,眼神坚定:“我们一定会像老祖宗那样,守护好这些宝贝,还要把它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仪式结束后,众人参观 “传承成果展”。当看到 “文明传承树” 上孩子们的作品与古老文物的复制品相映成趣时,周教授感慨道:“从史前先民的玉器交流,到近代护宝人的默默坚守,再到现在的联盟协作,中华文明的传承从来不是断裂的,而是像这棵树一样,不断长出新的枝芽。”
夕阳下,林晚秋站在莫角山宫殿基址旁,看着远处孩子们在护城河岸边,用石子拼出 “多元一体,薪火永续” 八个大字。晚风拂过,带着良渚玉器的温润气息与孩子们的笑声,仿佛在诉说着一场跨越五千年的文明接力。
沈青崖走到林晚秋身边,递来一份新的计划:“联盟接下来要启动‘史前文明数字档案馆’项目,把四大遗址的文物数据、护宝故事、研学成果都整合到线上,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了解这些珍贵的文明遗产。”
林晚秋点点头,望向远方的天空:“这只是开始,文明传承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走下去。”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