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林正咬着排骨,听见这话也没被戳穿的尴尬,反而放下筷子,故意装出一副 “理直气壮” 的样子:
“本来是打算调研完回来请你吃饭的,这不是今天已经吃了吗?
那自然就不必再回来了。”
周时济被她逗笑,他没再追问,只是语气放软,带着点包容,
“不想面对的事情,就先放一放。
你去做你想做的事,西部基地也好,调研也罢,你开心就好。”
饭吃到尾声,窗外的天色已经彻底暗了下来,巷子里的路灯亮着暖黄的光,透过包间窗户洒进来,在桌布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周时济叫来服务员结账,起身时顺手拿起椅背上的米白色针织开衫,递到书林面前:
“晚上风凉,穿上吧。”
书林接过开衫,指尖碰到他递来的温度。
低头套上衣服,刚要伸手系领口的扣子,周时济已经先一步抬手,替她把领口整理了一下。
指尖不经意擦过她的脖颈,带着点温热的触感,他动作很快,像只是顺手帮忙。
书林没敢抬头看他,只小声说了句 “谢谢”,转身跟着他往楼下走。
老板在门口送他们,笑着说下次再来,周时济应着,目光却时不时落在书林身上,悄悄藏起眼底的不舍。
车子发动后,车厢里没了吃饭时的热闹,只剩下空调出风口轻轻的风声。
周时济握着方向盘,偶尔侧头看一眼副驾驶的书林。
她正望着窗外的街景,侧脸在路灯下显得格外柔和,他心里忽然泛起一丝莫名的空落。
这一送,下次再见,不知道要等多久了。
“明天几点的机票?我送你?”
他没话找话,想多争取点相处的时间。
书林回过头,摇摇头:
“不用啦,李萌已经安排好了。”
车子很快到了教工宿舍楼下,书林解开安全带,她抬头看向周时济,发现他正看着自己。
眼底的不舍没藏好,露了点出来,又很快被他掩饰过去,语气尽量轻松:
“到了西北记得发信息,别让我担心。”
“嗯,我会的。”
书林点点头,准备推开车门。
书林右手指尖刚触到车门把手,左手手腕就被一股温温的力道攥住了。
她猛地一顿,眼里漫开层惊诧,像被风吹皱的湖面,片刻后又渐渐平复,静得能映出周时济的影子。
周时济垂着头,额发遮住眉眼,看不清神色,沉默像浸了水的棉絮,沉甸甸压在两人之间。
半晌才听见他扯出个笑容,声音有点哑:“好好休息。”
书林抽回手,“好,你也是!路上小心,开车慢点。”
周时济看着她的背影走进宿舍楼道,直到那抹米白色彻底消失在门口,才发动车子离开。
另一边,李昀的车刚驶进基地保密区,手机就弹出秦川院士团队发来的邮件。
附件里是激光武器散热模块的初步测试方案,落款是团队核心成员张工。
回基地的头半个月,李昀的工作重心全在系统调试上。
但每天午休都会雷打不动地与秦川团队对接。
起初多是和张工沟通,每次沟通,她都把技术细节抠得极细,连螺丝的材质选型都附上对比数据,张工在邮件里忍不住称赞:
“李工对实战需求的把控,比我们这些做了十年激光的还精准。”
这些细节,渐渐传到了秦川耳中。
一次团队会议上,张工汇报散热模块优化方案时,特意提到李昀提出的 “温度预警传感器嵌入设计”。
秦川看着方案里清晰的逻辑推导,指尖轻轻敲击桌面:
“这个思路很妙,既解决了维护痛点,又没增加太多重量。下次你们对接时,把会议纪要同步给我一份。”
从那以后,秦川开始留意李昀的技术反馈。
有次李昀针对激光能量输出稳定性提出疑问,邮件里详细列出了三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及验证方法,秦川看完直接拨通了她的电话。
他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对后辈的认可,
“我建议你可以对比下军用级屏蔽材料的参数,我让张工把相关资料发给你,验证一下这个猜想。”
这通电话,成了两人互动的转折点。
之后秦川不再只通过团队中转,偶尔会直接给李昀发技术文档,还附上自己的批注:
“这里的算法可以参考我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对你当前的验证有帮助”“实战测试时记得记录不同湿度下的数据,这是激光武器容易出问题的盲区”。
有次深夜,李昀加班整理测试数据,遇到一个棘手的参数匹配难题,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秦川发了消息,没想到半小时后就收到了回复。
秦川不仅指出了问题根源,还画了简易的推导图,末尾加了句:“你很有潜力,别局限于现有方案,多尝试创新思路。”
李昀看着屏幕上的批注,心里满是触动。
她认真回复:“谢谢秦院士,我会好好研究,有进展第一时间跟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