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年的三月,香江娱乐圈像被按下了快进键,电影圈的大佬博弈与乐坛的派系争斗搅在一起,连空气里都飘着几分剑拔弩张的意味。
彼时的香江既是 “东方好莱坞”,也是华语乐坛的造星工厂,名利场里的每一次动静,都能牵动全港市民的目光 —— 而这年三月的故事,要从一个叫周大发的演员说起。
周大发当时正是香港影坛的 “香饽饽”,他既能在黑帮片里演活狠辣大佬,也能在赌片里拿捏住潇洒浪子的气质,几乎是所有大制作的 “定海神针”。
这年三月,他竟同时接到了两部重头戏:邓光容筹备已久的黑帮片《龙虎斗》,以及向强旗下永胜公司力推的《赌?神》。
两部片子都想抢在暑期档上映,档期不可避免地撞在了一起,一场围绕周大发的 “大佬博弈” 就此拉开。
邓光容对《龙虎斗》倾注了极大心血,为了还原真实的黑帮生态,他不仅亲自去澳门采风,还特意请了退役警员当顾问,誓要拍出一部超越以往的黑帮佳作。
而永胜的《赌?神》则背靠雄厚资本,剧本打磨了两年,连赌桌道具都是专程从拉斯维加斯定制的,向强更是放话 “要让《赌?神》成为香江赌片的标杆”。
两边都不肯让步,一开始还只是经纪人之间的私下协商,后来渐渐摆上了台面 —— 邓光容带着剧组主创去周大发家拜访,送上定制的翡翠摆件。
向强则直接在尖沙咀的酒楼设局,席间话里话外都透着 “永胜不会让演员吃亏” 的底气。
这场博弈持续了近半个月,全港媒体都在盯着后续。有人说永胜会用资源施压,也有人觉得邓光容的人脉更广,直到三月中旬,消息终于传来:邓光容胜出,成功从永胜 “借” 走了周大发 50 天档期。
后来才有知情人透露,邓光容不仅承诺给周大发的片酬再涨两成,还答应帮永胜引荐一位东南亚的发行商 —— 在利益与人情的平衡里,这场档期之争才算落了幕,而《龙虎斗》也得以顺利开机。
这边电影圈的风波刚平,乐坛的战火又烧了起来。
三月正是唱片销售的黄金期,张国容的新专辑《Stand Up》与谭阿伦的《朋友》几乎同时上线,很快就在各大电台的排行榜上 “打” 了起来。
《Stand Up》走的是前卫路线,专辑封面里张国容穿着银色亮片外套,头发染成浅金色,连 mV 里都用了太空舱布景。
而《朋友》则延续了谭阿伦一贯的抒情风格,旋律朗朗上口,歌词里的 “朋友一生一起走” 更是刚推出就成了街头巷尾的传唱曲。
两张专辑的竞争有多激烈?当时香江电台的 “中文歌曲龙虎榜” 上,《Stand Up》和《朋友》交替占据榜首,有时这周张国容领先,下周谭阿伦就凭着歌迷投票反超。
这种胶着状态很快蔓延到了线下 —— 三月下旬的一场公开签售会上,主办方为了平衡两家粉丝,特意把容迷和谭迷的座位分开,但还是出了岔子。
一位容迷举着 “张国容乐坛第一” 的灯牌,不小心碰到了旁边谭迷的应援幅,双方先是口角争执,说着说着就动了手,现场的海报被撕烂,饮料瓶撒了一地,最后还是警方赶来才控制住局面。
这场冲突让原本就紧张的乐坛氛围更添了几分火药味,媒体也开始各执一词。
《明报》把焦点放在了张国容的创新上,以 “张国容太空造型颠覆乐坛” 为题,用一整版篇幅分析《Stand Up》的 mV—— 从银色连体衣的未来感设计,到太空舱布景里的光影运用,甚至连歌词里 “冲破次元壁” 的概念都逐一解读,称其 “为香江乐坛打开了视觉新维度”。
《星岛日报》则更关注数据,直接刊登了两张专辑的预售数据:张国容 20 万张,谭阿伦 18 万张,还配文称这是 “乐坛新老势力的对决”—— 谭阿伦出道早,粉丝群体更稳固;张国容则代表着新锐力量,正一步步打破传统格局。
但并非所有媒体都看好这种创新,几家保守媒体就发文批评张国容的造型 “妖异”,认为他 “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反而掩盖了音乐本质”,甚至直言 “好好的歌被花里胡哨的造型抢了风头,这不是乐坛该有的样子”。
另外谭阿伦所属的宝利金唱片公司知道那些报社是被人指使之后,非常生气。
要知道,谭阿伦当时可是宝利金的 “一哥”,公司自然不会坐视他被诋毁。
没过几天,宝利金就找到了亲自己派系的两家报社:《东方日报》和《天天日报》,打算用另一种方式反击。
这两家报社很快就抛出了 “新素材”—— 被电台禁播歌曲的歌手李默然。
《东方日报》的文章带着明显的挑衅意味:“某位姓张的歌手跟报社真是太不要脸了,区区预售 20 万张的专辑销量也好意思拿出来炫耀?把羊城仔李默然放哪去了?”
“人家的磁带卖了 9 白金,cd 卖了 6 白金,加起来 75 万张,这才是实打实的销量,哪用得着靠造型博眼球?”
要知道,当时香港唱片销量的 “白金” 标准是 5 万张,9 白金就是 45 万张,6 白金是 30 万张,75 万张的总销量确实甩了预售数据几条街。
《天天日报》则把矛头对准了电台的 “双标”:“电台也是没脸皮了,嫌弃李默然的《黑街》题材敏感,禁了就禁了,可为什么连《知心当玩偶》《挑战》《深夜港湾》这些风格正常的歌也一起禁了?整整一张专辑都被封杀,这也太过分了!”
“当初梅燕方的《坏女孩》歌词那么露骨,造型那么大胆,也没见电台禁掉整张专辑,怎么到了李默然这里就变了规矩?”
文章里还特意列出了被禁的 9首歌,每首都标注了曲风,字里行间都在暗示电台是 “看人下菜碟”。
这两家报社的影响力可不容小觑 ——《东方日报》每天的发行量约 30 万份,是全港发行量最高的报纸。
《天天日报》也有 10 万份的发行量,两家加起来几乎占据了香港报业市场的半壁江山。
他们的文章一刊登,很快就引发了连锁反应。
许多原本支持张国容的年轻女性,尤其是 15-25 岁的群体,开始动摇 —— 之前张国容在这个群体里的支持率有 58%,远超谭阿伦(谭阿伦的粉丝多在 30 岁以上男性),但李默然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李默然比张国容更年轻,长相也更符合当时少女心中 “阳光帅哥” 的标准,只是他常年在内地发展,很少来香江露面,粉丝只能默默等他的消息。
如今看到报纸上说 “华兴~张国容所属经纪公司和张国容联合电台封杀李默然”,这些女孩子瞬间炸了锅。
她们想起二月份就有过类似的 “骚操作”,当时也只是封杀《黑街》而已,现在旧事重提,愤怒更是直接爆发 —— 有人去华兴公司楼下扔臭鸡蛋,有人砸了公司的玻璃窗,甚至还有人往张国容的车上扔污秽物。
张国容得知消息时正在拍 mV,看到自己的车被砸得面目全非,气得浑身发抖。
他本就爱美,连衣服上的褶皱都要整理半天,如今爱车遭此对待,再想到自己明明没参与过 “封杀”,却要背这个黑锅,竟差点没忍住要从楼上跳下去。
后来他在采访里还委屈地说:“整件事跟我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什么大家都盯着我?谭阿伦也在竞争,怎么没人去扔他的车?”
而彼时的谭阿伦,正躲在录音棚里筹备 8 月的演唱会,对外面的风波避而远之,只偶尔透过经纪人传来一句 “专注音乐,不参与纷争”。
眼看事态越来越严重,华兴的高层不得不出面,联合 tVb 的高层一起找到演艺协会,希望协会能公开表态。
很快,演艺协会就发布了声明,谴责《东方日报》和《天天日报》“故意挑起行业矛盾,制造粉丝对立”,呼吁媒体 “客观报道,尊重艺人”。
可报社哪里会在意这种谴责?对他们来说,越多人骂,报纸的销量就越高 —— 声明发布后的第二天,《东方日报》的发行量反而涨了 5 万份,编辑还在内部调侃 “多亏了演艺协会的‘免费宣传’”。
骂不动报社,大家就把怒火转移到了李默然身上。
有人说 “都是因为他,乐坛才这么乱”,有人觉得 “他就是宝利金推出来挡枪的,没安好心”,最后甚至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电台不再播放李默然的歌,颁奖礼也绝不给他提名。
明明是被封杀的受害者,李默然却成了这场风波的 “背锅侠”。
和其正:“这套路好熟悉啊!!!”
。。。
3 月底,燕京的初春总带着股挥之不去的冷意。街面上残雪还没化透,屋檐下偶尔滴下几滴融水,砸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李默然裹着件半旧的军绿色棉大衣,踩着雪水往北影厂的办公区走,棉鞋踩在积雪上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像极了他此刻焦躁的心情。
香江那边的娱乐新闻他是半点没听说 ——1986 年的资讯传递远没有后来那么便捷,长途电话要提前去邮局预约,报纸上的香江消息至少滞后三四天,更别说那些片场里的 “纷纷扰扰”。
李默然满脑子只有一件事:《红楼梦》到底什么时候开拍?
他推开谢铁利办公室门的时候,老导演正埋在一堆稿纸里,鼻梁上架着的老花镜滑到了鼻尖,手里攥着支红蓝铅笔,在《红楼梦》剧本的页边画着密密麻麻的圈。
办公室角落里的煤炉还没撤,炉上坐着的搪瓷缸子冒着丝丝白气,空气里混着煤烟味和墨香。
“谢导,” 李默然把棉大衣往门后一挂,径直走到办公桌前,“咱们,呸,我们,该死的,相处久了,口音都被感染了。这培训都快一个月了,什么时候正式开机啊?天天练身段、背台词,再等下去我都快忘了怎么演戏了。”
谢铁利抬头,把老花镜往上推了推,指了指对面的木椅:“坐。我比你还急,可你看看剧组那些孩子 —— 黛玉的扮演者昨天还把‘葬花吟’的词记错了,你聪明,一点就透,他们可没你这悟性。”
“这也太拖拉了吧?” 李默然一屁股坐下,声音不自觉提高了些,“我听人说香江那边拍电影,一个月就能搞定一部。我们拍个《红楼梦》,光培训就耗这么久,等拍完不得猴年马月?”
谢铁利放下铅笔,拿起桌上的原着翻了两页,指尖在 “黛玉葬花” 那一段停住:“咱们拍的不是香江那些快餐式的片子,是《红楼梦》啊。”
“就拿葬花这场戏说,黛玉的步子要轻,手里的花锄要稳,说话的语气得带着愁绪但不能太悲 —— 这些都得琢磨,哪能随便拍?我从去年开春就开始改剧本,改一稿不满意,推翻了重来,足足改了六稿才敢拿出来。”
“六稿?” 李默然愣了一下,随即皱起眉,“您该不是要拍六集吧?”
“差不多。” 谢铁利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个牛皮纸笔记本,翻开里面记满了数字,“超过两小时的电影上座率会掉不少,我打算把每集时长控制在 110 分钟左右。具体还得看拍摄效果,要是某个情节拍得好,多几分钟也无妨,但总得有个准数。”
这话像块石头砸在李默然心上,他原本以为顶多拍一年,哪怕久点也能等,可六集电影 —— 他猛地想起隔壁《西游记》剧组,11 集电视剧拍了三年,那还是电视剧,《红楼梦》是电影,要更精致,岂不是要拍更久?”
难怪他前世从没听过什么电影版《红楼梦》,明明这剧组的演员比表姐那版电视版漂亮,演技也扎实,怎么最后是 87 版红楼梦封神了?敢情它扑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