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深秋,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覆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在晨曦微光中泛着清冷的光泽。
承乾宫的地龙早已烧得暖融,驱散了殿外的寒意。
瑾皇贵妃苏晚棠端坐在正殿的紫檀木嵌螺钿宝座上,身着一袭绛紫色缂丝八团云龙纹吉服袍,外罩石青色缎绣彩云金龙纹袷褂,头戴点翠钿子,正中缀以东珠,两侧垂下金丝流苏。
她面容沉静,目光平和,却自有一股不怒而威的气度流转于眉宇之间。
这已不再是那个初入宫闱、战战兢兢、只知在听雨轩中明哲保身的小小常在;
亦非那个晋位贵人、嫔位时,还需倚仗几分机巧和运气化解危机的年轻妃嫔。
历经协理六宫、推行新政、化解时疫天花之危、养育一双健康聪慧的皇嗣等一系列事件的锤炼,如今的苏晚棠,已然完成了脱胎换骨般的蜕变。
她的皇贵妃之位,并非仅仅依靠帝宠,更是凭借着实实在在的功绩——救驾、抚育、安宫——以及皇帝萧景珩那份近乎毫无保留的绝对信任,稳稳地立于后宫,坚如磐石。
她协理六宫的权力,也因庄妃蔡文和的鼎力配合与她自身日渐显露的理政能力,从名义上的“共治”,真正落到了实处,拥有了毋庸置疑的掌控力。
在处理日益繁重的宫务时,苏晚棠逐渐摒弃了初时的些许生涩与试探,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风格。
其核心,便是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既有春雨之润,亦含秋霜之厉。
对于恪守宫规、勤勉任事的下属,无论是低位嫔妃还是各司其职的太监宫女,她从不吝啬赏赐。
这份赏赐,未必是金银珠玉那般厚重,却往往更得人心。
或许是一盅根据其体质特意调配、由承乾宫小厨房精心熬制的药膳羹汤,赏给那位兢兢业业管理库房、近日偶感风寒的老嬷嬷;
或许是一碟御赐的、她转赠出去的精致点心,赐予那位在亲子同乐会中出力甚多、安排周全的管事太监;
又或许,仅仅是在众人面前,一两句温言肯定,点出其辛劳与成效。
这些看似细微的举动,却如春风化雨,让那些长期被忽视的底层宫人感念不已,心中暗暗归附。
永和宫的安嫔便曾私下对宫女彩屏感叹:“皇贵妃姐姐待人至诚,她的一句夸赞,比内务府多发一份月例还让人心里暖和。”
然而,面对那些阳奉阴违、懈怠职守,乃至试图挑战新规、从中渔利之徒,苏晚棠也绝不会心慈手软,姑息养奸。
内务府下辖的采买司中,有一位姓王的管事太监,仗着自身资历老、背后有些若有若无的关系,对苏晚棠大力推行的“账目需用阿拉伯数字与拼音辅助登记,以便核对清查”的新规置若罔闻,依旧沿用旧日那套模糊不清、易于做手脚的记账方法,导致一段时间内采买账目混乱不清,他则趁机中饱私囊,虚报价格,克扣分量。
此事被承乾宫安排在六宫中的“耳目”,以及那些因新政受益、对皇贵妃心存感激的底层太监悄悄禀报了上来。
苏晚棠并未立刻发作,而是命人暗中查证,搜集了确凿的证据——包括他私下篡改的账本、与宫外商人往来的不干净书信,以及人证物证。
证据齐全后,她并未越俎代庖,亲自处置以显权威,而是将一切卷宗证据整理妥当,亲自前往翊坤宫,与庄妃蔡文和商议。
“庄妃姐姐,”她将证据呈上,语气平和却坚定,“采买司王太监之事,证据在此。此人藐视宫规,贪墨公帑,若纵容下去,恐坏了两宫姐姐辛辛苦苦整顿的风气。妹妹以为,当按宫规严惩,以儆效尤。如何处置,还请姐姐定夺。”
庄妃仔细翻阅了卷宗,心中明了苏晚棠这是既给了自己这个协理之首足够的尊重,又表明了绝不姑息的决心。
她赞赏地看了苏晚棠一眼,点头道:“皇贵妃妹妹查证周全,所言甚是。此等蛀虫,断不能留。” 随即,庄妃以协理六宫的名义下发懿旨,将王太监革去职司,抄没非法所得,杖责四十,发配慎刑司再做苦役。
此举雷霆万钧,既狠狠立了威,震慑了那些还在观望或心怀侥幸的宵小,又全了与庄妃之间的默契与礼数,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连一向持重的庄妃私下里也对宫女飞燕赞道:“瑾皇贵妃行事,愈发沉稳老练了。”
经此一事,以及之前诸多事件的积累,苏晚棠在六宫之中的威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她不再需要事事借皇帝之威或庄妃之势来推行己见。
当她于宫务会议上,平静而清晰地陈述对某件事务的看法时,连素来矜持、家世不俗的长春宫德妃刘姝和,也会凝神静听,仔细权衡;
当她下达的指令从承乾宫传出,六宫各司执行起来,也鲜少再有以往的迟疑、推诿或阳奉阴违。
一种无形的、却真实可感的信服力,已然环绕在她周身。
这副后威仪,并非仅仅来源于那金册宝印所赋予的皇贵妃位份,更多的,是源于她一次次于危机中展现的力挽狂澜的智慧、卓有成效且惠及众人的宫务管理、以及养育出一双健康聪颖、深得帝心的皇嗣所积累的赫赫功绩。
这种由能力、功绩和帝王绝对信任共同构筑的无形权威,比单纯的地位更加牢固,更加令人心服。
瑾皇贵妃苏晚棠,终于在这波澜云诡、暗潮汹涌的深宫之中,真正地、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初步建立起了属于她自己的、无人可以轻易撼动的副后威仪与坚实地位。
前路或许仍有风浪,但此时的她,已然拥有了乘风破浪的底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