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盘造型规整、散发着艾草清香的驱蚊香,和数罐质地细腻、泛着淡粉色光泽的简易面脂,整齐地摆放在石桌上,如同刚刚诞生的婴孩,亟待外界的审视与认可。沈清徽深知,实验室的成功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市场,在于使用者的反馈。闭门造车,终难成器。
“酒香也怕巷子深,更何况是新物。”沈清徽对肃立一旁的陈砺说道,眼中闪烁着冷静分析的光芒,“需让最可能使用它们的人来评判,听其言,观其效,方能知优劣,明方向。”
她选择了两类初始试用对象:王婆子,作为未来的潜在销售者和见多识广的“意见领袖”;以及张寡妇、孙氏、李三娘这三位合作妇人,她们是产品最直接的目标用户群体——需要操持家务、面临蚊虫滋扰、且因劳作而肌肤受损的普通农家女。
这一日,王婆子照例前来,一进院子,就被那与往日茶香迥异的气息所吸引,目光立刻锁定了石桌上的新物件。
“哎哟,招娣丫头,这又是鼓捣出什么新鲜玩意儿了?这味儿……是艾草?还挺提神!”王婆子好奇地凑上前。
沈清徽脸上挂着温婉的笑容,拿起一盘驱蚊香和一罐面脂,递到王婆子面前:“婆婆来得正好。这是我近日试着做的驱蚊香和润肤面脂,正想请婆婆帮忙瞧瞧,看合用不合用。”
“驱蚊香?面脂?”王婆子眼睛一亮,接过两样东西,先拿起驱蚊香嗅了嗅,“嗯,是艾草味儿,还有点薄荷的凉气,闻着是比寻常的艾草团子好闻些。”又打开面脂罐子,用手指沾了一点,在手背上抹开,感受着那细腻的触感和淡淡的香气,“哟,这膏子挺滑溜,也不腻乎,味道也清淡,比那猪油膏子可强多了!”
沈清徽仔细观察着她的反应,解释道:“这驱蚊香点了,烟雾不大,气味也力求清雅些,放在屋里,或夏夜在院里乘凉时用,或许能挡些蚊虫。这面脂,用了些山花汁子,想着能润润手脚皮肤,免得干裂。婆婆您见识多,人面广,拿去用用看,若有什么不妥当、不如意的地方,千万告诉我。”
她刻意将姿态放低,以请教和帮忙的口吻,让王婆子更容易接受并愿意提供真实反馈。同时,点明驱蚊香力求“烟雾不大”、“气味清雅”,面脂追求“润泽不腻”,正是在传递她希望达到的产品标准。
王婆子被这番话说得身心舒坦,感觉受到了重视,立刻拍着胸脯保证:“放心!包在婆婆身上!我今晚就点这香,这膏子我也天天用!有好有孬,一准儿告诉你!” 她拿着两样赠品,喜滋滋地走了,心中已然开始盘算,若这东西真的好,又能多一条财路。
送走王婆子,沈清徽又让陈砺分别给张寡妇、孙氏、李三娘三人送去了同样的试用装,每人一盘驱蚊香,一小罐面脂。嘱咐的说辞也类似,只说是新做的小玩意,让她们试用看看,提提意见。
接下来的几日,沈清徽看似按部就班地炒茶、管理产业,实则密切关注着试用反馈的收集。
王婆子是最先带来消息的。她再次登门时,脸上带着明显的兴奋:“招娣!那驱蚊香真不错!我昨晚点在屋里,愣是没挨蚊子咬!我那孙子最招蚊子,往年夏天身上没块好肉,昨晚也睡了个安稳觉!就是……就是这香烧得有点快,一盘撑不了一整夜。还有那面脂,我用了,抹手上是挺润,就是感觉……要是再香一点就好了,现在这味儿太淡,显不出好来。”
她的反馈非常具体,既有肯定,也指出了明确的问题:驱蚊效果佳,但燃烧时长不足;面脂肤感好,但香气缺乏吸引力(从她的消费心理出发)。
沈清徽认真听着,一一记下。燃烧时长与香料配比、黏合剂种类和密度有关,需要调整。而面脂的香气,王婆子代表了一部分追求“显好”的用户心理,可以考虑在部分产品中增加花香浓度,或推出不同香型。
随后,张寡妇三人的反馈也通过陈砺间接传回。她们的关注点则更为务实。
张寡妇说:“香很好用,夜里点一盘,蚊子少多了,娃睡得踏实。就是……能不能做得再便宜点?咱们庄户人家,怕是舍不得常点。” 她提到了价格敏感度的问题。
孙氏反馈:“面脂抹了,手上裂的口子没那么疼了,挺好的。就是罐子小了点儿,不禁用。” 她提到了包装容量和性价比。
李三娘则细心些:“面脂味道挺好闻,自然。就是这罐子敞着口,容易落灰,也不好带。”
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朴素的反馈,如同最珍贵的矿石,蕴含着产品改进的无限可能。沈清徽在日记上详细记录了每一条意见,并加以分析:
驱蚊香: 效果肯定需保持核心优势。燃烧时长不足需调整配比,尝试增加少量助燃植物粉末(如松针粉),或调整塑形密度。价格敏感需考虑推出大小不同规格,或研究成本更低的替代辅料。
简易面脂: 基础滋润效果肯定 需保持。香气不足、 味道自然 需考虑产品线分化,推出“浓香型”和“无香\/淡雅型”。包装容量小需研制大容量包装。包装不便需设计带盖的小盒或采用密封更好的容器。
她并未因收到负面反馈而沮丧,反而如获至宝。这些反馈让她清晰地看到了产品与真实需求之间的差距,指明了迭代优化的方向。这正是一个优秀产品经理的核心素养——重视用户体验,以用户反馈驱动产品进化。
基于这些反馈,沈清徽立刻开始了第二轮的改进试验。
她调整了驱蚊香的配方,尝试加入少量经燃烧测试无异味的草木灰以延长燃烧时间,并重新塑形,增加香体的紧实度。对于面脂,她制作了不同香气浓度的批次,并让陈砺想办法找来了一些小巧、带盖的竹筒或木盒,替代原本敞口的陶罐,测试其密封性和便携性。
改进后的样品,她再次让王婆子及张寡妇等人试用,验证改进效果,并继续收集意见。
如此反复,不断打磨。
当王婆子拿着改进后能燃烧近两个时辰的驱蚊香,和装着带盖竹罐、香气略有提升的面脂,啧啧称赞“这下更妥帖了”时;当张寡妇表示新规格的驱蚊香分量更合适,价格也能接受时,沈清徽知道,她的新产品,距离真正走向市场,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试用与反馈,如同为她擦亮了一面镜子,照见了产品的不足,也映出了通往成功的路径。她不仅是在制造产品,更是在理解和塑造需求。
这种超越时代的“产品经理思维”,注定将让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打造出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