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苏家村的果园里。
晨雾还没散尽,带着雨后泥土的腥气,缠在光秃秃的果树枝桠上。
果农老王蹲在自家破败的果棚前,双手插进乱糟糟的头发里,后背佝偻得像株被暴雨压垮的玉米。
他的果棚一半塌了,几根朽木歪歪斜斜地撑着残破的塑料布,底下的三棵苹果树全倒了,树根处还积着浅浅的泥水,泡得树根发黑。
“算了,走吧……”老王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上的泥,眼神空洞地望着村口的方向。
这场暴雨不仅冲毁了他的果棚,还卷走了他全年的指望——他的苹果是晚熟品种,本再有一个月就能上市,如今全泡在了泥里。
更要命的是,他去年觉得“保险没用”,没参保,连一分钱理赔款都拿不到,重建果棚的钱,他连零头都凑不齐。
“王大叔,您这是要去哪儿?”清脆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熟悉的暖意。老王回头,看见苏晓提着一个竹篮,快步朝他走来,竹篮里装着几株绿油油的果苗,叶子上还挂着露珠。
紧随其后的是林舟,他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口卷到胳膊肘,露出的小臂上还沾着没洗干净的泥点。
看到老王落寞的样子,林舟心里咯噔一下,快步走上前:“大叔,您要外出打工?”
老王叹了口气,眼神黯淡:“不出去咋办?果棚塌了,果树倒了,我老婆子还卧病在床,这日子没法过了。”他的声音里带着哭腔,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满是无奈。
苏晓把竹篮放在地上,蹲下身,轻轻抚摸着倒在地上的苹果树干:“大叔,这果树还能救,只要把根须清理干净,重新栽种,明年还能结果。您别急着走,我们一起想办法。”
林舟也点头,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笔记本,翻到空白页:“大叔,我算了一下,修复果棚大概需要五百块材料钱,再加上新果苗的费用,总共不到一千块。您放心,这钱我来想办法。”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钱包,把里面所有的现金都拿了出来,数了数,正好是这个月的工资——三千块,他全部塞进老王手里,“这些您先拿着,不够的我再凑。”
老王愣了愣,手里的钱沉甸甸的,带着林舟手心的温度。
他看着林舟真诚的眼睛,又看了看旁边一脸恳切的苏晓,喉咙哽咽着,说不出话来,眼泪顺着布满皱纹的脸颊滚落,砸在泥土里,洇出一小片湿痕。
“林干部,苏老师,这……这怎么好意思……”老王想把钱还回去,却被林舟按住了手。
“大叔,钱不重要,果园是您的根,不能就这么丢了。”林舟的声音坚定,“您要是走了,这果园就真废了,等明年丰收了,您再把钱慢慢还我就行。”
苏晓也拿起竹篮里的果苗:“这是我家果园里长得最好的红富士果苗,抗灾性强,我爸特意让我拿来给您的。我们现在就帮您清理淤泥,把果苗栽上。”
两人说着,就挽起袖子动手。林舟找来锄头,小心翼翼地清理果树根部的淤泥,动作轻柔,生怕碰伤了还没完全腐烂的根系;苏晓则提着水桶,从旁边的小溪里打水,一点点冲洗树根上的泥块。
他们的动静引来了周围的村民。之前因为防汛沙袋分配吵过架的张婶,提着一把铁锹走了过来:“老王,我来帮你挖树坑。之前是我太急了,不该跟大伙儿抢沙袋,你别往心里去。”
村里的老木匠李伯也扛着工具来了:“我来帮你修果棚,我那儿还有些闲置的木料,足够用了。”
“我这儿有肥料,给新栽的果苗施上,长得快!”
“我去叫我家那口子,帮你把倒伏的果树扶起来!”
村民们陆续赶来,有的扛木料,有的提水桶,有的拿肥料,原本冷清的果园一下子热闹起来。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清理淤泥,有的修复果棚,有的栽种果苗,没人喊累,也没人抱怨,脸上都带着实实在在的关切。
老王站在一旁,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
之前因为抢沙袋和张婶吵得面红耳赤,因为担心灾情对林舟有过怨言,可现在,这些矛盾都在这热火朝天的互助场景里烟消云散了。
他抹了把眼泪,也拿起一把小铲子,加入了清理淤泥的队伍。
这时,镇党政办主任赵伟也来了,他穿着一身干净的夹克衫,手里拿着一把铁锹,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他走到林舟身边,有些尴尬地说:“林舟同志,之前防汛的时候,是我考虑不周,不该搁置你的应急预案,也不该指责你擅自离岗。现在我来给大伙儿搭把手,也算弥补一下我的过错。”
林舟抬头看了他一眼,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赵主任,谢谢你能来。这边的树坑还没挖完,你去那边帮忙吧。”
赵伟拿着铁锹走到果园角落,想跟村民们搭话,可大家只是礼貌性地笑了笑,就继续埋头干活,没人主动跟他闲聊。
他看着村民们对林舟和苏晓的亲近,再看看自己身边的冷清,心里五味杂陈,终于明白,之前的官僚主义让他彻底疏远了村民,想要挽回信任,光靠嘴上道歉是没用的。
太阳渐渐升高,晨雾散去。
果园里的淤泥被清理干净,倒伏的果树被重新扶起来,用木桩固定好,新的果苗栽进了翻松的泥土里,残破的果棚也换上了新的木料和塑料布。
老王看着焕然一新的果园,紧紧握住林舟和苏晓的手,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谢谢大伙儿……没有你们,我这果园就真没了。”
林舟笑着摇了摇头:“大叔,这是大伙儿一起努力的结果。乡村里的人,就该互帮互助,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他的目光扫过果园里忙碌的村民,心里忽然明白,暴雨虽然冲毁了果棚和果树,却冲不散村民之间的情谊,反而让大家的心靠得更近了。
第二幕
午后的阳光透过村头大槐树的枝叶,洒下斑驳的光影。
树底下摆满了村民们从家里带来的桌椅,一场简单却热闹的丰收宴正在举行。
说是丰收宴,其实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都是村民们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还有刚从果园里摘的、没被暴雨泡坏的苹果,简单烹饪后,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林舟和苏晓并肩坐在一张木桌旁,桌上摆着一盘炒青菜、一碗炖鸡汤、一碟凉拌黄瓜,还有一大盘红彤彤的苹果。村民们端着自家酿的米酒,纷纷围过来向他们敬酒。
“林干部,谢谢你帮我们争取到理赔款和补贴,我敬你一杯!”之前质疑过林舟“预警不力”的李大叔端着酒杯,脸上满是愧疚,“之前是我太冲动了,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你,你可别往心里去。”
林舟端起面前的米酒,轻轻碰了碰李大叔的杯子:“李大叔,我明白你当时的心情,果园是咱们农民的命根子,换做是我,也会着急。以后有什么事,咱们好好商量,一起解决。”说完,他仰头喝了一口米酒,米酒的醇香在嘴里散开,带着一丝暖意。
苏晓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容。她给旁边的孤寡老人夹了一块鸡肉,轻声说:“张奶奶,您多吃点,补补身子。”
张奶奶拉着苏晓的手,眼眶红红的:“苏老师,这次多亏了你,把我们安置在学校,还给我们送吃送喝,你真是个好姑娘。”
村民们的热情像夏日的阳光,炽热而真诚。
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聊着灾后重建的趣事,有人说自己挖淤泥时挖到了一条小鱼,有人说新栽的果苗已经发芽了,还有人计划着等果园丰收了,要一起去县城卖苹果。
欢声笑语在大槐树下回荡,冲淡了暴雨带来的阴霾。
林舟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暖暖的。
他想起刚到青杨镇时,面对务虚的公文写作,他感到迷茫和不适;想起调查建材厂违规占地时,面临的重重压力;想起暴雨夜里,和村民们一起清淤、转移、抗灾的艰辛。
这一路走来,有委屈,有疲惫,有争执,但更多的是收获和感动。
他明白了周明远笔记本里“心要沾甜”的含义,这份甜,不是来自晋升的喜悦,而是来自村民们真诚的笑容,来自自己为乡村做实事后的满足。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大槐树下,是李曼。
她穿着一身浅蓝色的连衣裙,手里提着两个大纸箱,站在人群外,显得有些拘谨。
“李曼?你怎么来了?”林舟有些意外地站起身。
李曼深吸一口气,提着纸箱走到林舟和苏晓面前,脸上带着一丝歉意:“我来看看大家,这是县政协捐赠的农业书籍和优质果苗种子,希望能帮到大伙儿。”
她顿了顿,看向林舟,眼神里满是复杂的情绪,“林舟,之前建材厂的事情,还有防汛时我给你打电话提的无理要求,都是我的不对。我不该因为我舅舅的利益,就让你放弃原则,对不起。”
苏晓看了看李曼,又看了看林舟,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坐在一旁。
林舟看着李曼真诚的眼神,点了点头:“李曼,谢谢你的捐赠,这些书籍和种子对村民们来说很有用。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以后我们还是同事,希望能以公事公办的方式合作,一起为乡村做些实事。”
李曼听到这话,脸上露出了一丝释然的笑容:“好,我明白。那这些东西,我帮大家搬到村支部吧。”
村民们看着李曼的举动,没有之前的排斥,有人主动上前帮忙:“李同志,我来帮你搬。”
“谢谢。”李曼感激地笑了笑,跟着村民一起往村支部走去。她的背影有些单薄,却透着一股释然,或许她终于明白,真正的帮助,不是利用关系谋取利益,而是发自内心地为他人着想。
林舟和苏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神里看到了默契。
第三幕
丰收宴结束后,村民们陆续散去,大槐树下恢复了宁静。
林舟和苏晓沿着村后的田埂慢慢散步,田埂上的泥土还带着雨后的湿润,踩上去软软的,留下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远处的果园里,新栽的果苗整齐排列,嫩绿的叶子在夕阳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金光;畅通的排水渠蜿蜒曲折,像一条银色的带子,环绕着果园;重建的果棚错落有致,透着勃勃生机。
“真没想到,一场暴雨,反而让大伙儿的心更齐了。”苏晓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感慨。她的头发被风吹起,拂过脸颊,带着一丝淡淡的清香。
林舟点点头,目光落在田埂旁的一株小草上,小草虽然被暴雨冲刷得有些弯折,却依然顽强地挺立着,顶端还顶着一朵小小的黄花。
“就像这株小草,看似柔弱,却有着顽强的韧性。乡村也是这样,只要人心凝聚,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那个已经有些磨损的笔记本,翻开,在上面写下一行字:“人心是最好的抗灾物资,团结是最硬的乡村根基。”字迹工整有力,透着他内心的感悟。
苏晓凑过去看了看,嘴角露出了温柔的笑容:“你写得真好。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你心里装着村民,装着这片土地。从你刚来镇上,不愿意写那些务虚的公文,到后来为了排水渠的事情,顶着压力举报建材厂,再到这次暴雨,你一直冲在最前面,我都看在眼里。”
林舟合上笔记本,转头看向苏晓,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像盛满了星光。
“其实我也有过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坚持有没有意义。有时候觉得,官场的规则很复杂,想要做实事很难。但每次看到村民们真诚的笑容,看到这片土地的变化,我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他想起周明远赠予他的笔记本,想起扉页上“笔要沾墨,脚要沾泥,心要沾甜”的题字,想起暴雨夜里周明远发来的“坚守一线,我来协调”的短信。正是这些鼓励和支持,让他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在压力下坚持了原则。
苏晓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一个小罐子,递给林舟:“这是我新晒的杏干,用今年刚摘的杏子晒的,比上次的更甜。你放在公文包里,忙起来的时候可以吃一点,补充体力。”
林舟接过罐子,打开盖子,一股浓郁的杏香扑面而来。
他拿起一颗杏干放进嘴里,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带着苏晓独有的温暖。“谢谢你,苏晓。每次在我最累、最迷茫的时候,你总能给我力量。”
苏晓的脸颊微微泛红,低下头,轻声说:“我只是希望你能一直保持初心,不被官场的功利所迷惑。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陪着你,和你一起面对。”
夕阳渐渐落下,把天空染成了一片橘红色。田埂上的两人并肩走着,影子被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
就在这时,林舟的手机响了,是周明远打来的。他接起电话,语气恭敬:“周县长。”
“林舟,苏家村的灾后重建和抗灾示范基地的事情,做得很好,上级领导很满意。”周明远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赞许,“现在有个新任务,上级要在苏家村试点农业抗灾示范基地,准备在全县推广你们的经验,这个任务就交给你负责了。”
“谢谢周县长的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林舟的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这是对他工作的最大认可。
挂了电话,林舟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苏晓,苏晓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太好了!这样一来,苏家村的果园就能发展得更好,村民们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林舟点点头,眼神坚定。他把装着杏干的罐子放进公文包,和周明远的笔记本放在一起。
公文包里的东西不多,却承载着他的初心和使命——笔记本记录着他的工作感悟和村民的诉求,杏干代表着纯粹的温暖和支持。
他抬头望向远方,夕阳下的麦田翻滚着金色的波浪,果园里的果苗茁壮成长,村民们的房屋炊烟袅袅。
田埂旁的风吹过,林舟和苏晓的脚步继续向前,他们的身影渐渐融入夕阳的余晖中。
(第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