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单
办公楼的玻璃幕墙将午后的阳光折射成碎片。林晓看了一眼手表,十一点四十分,比预计时间提前完成了外勤工作。
“回单位食堂肯定没饭了,回家又得一个多小时。”她转头对同事赵明说,“要不我们在附近随便吃点?我请客。”
赵明正低头查看手机,闻言抬头,简短回应:“行。”
他们走进一家装修简洁的中式餐厅。林晓拿着菜单点了两菜一汤,赵明自始至终盯着手机屏幕,偶尔抬头也只是看向窗外。当服务员拿来账单时,林晓自然地掏出钱包,赵明没有任何表示,既没提出分担,也没有道谢。
饭后回到公司,林晓在茶水间对另一位女同事打趣道:“真搞不懂赵明是情商欠佳还是生性吝啬,总之觉得他不够有男子气概。”
这话很快传到了赵明耳中。
接下来的两周,办公室的氛围变得微妙。赵明不再与林晓搭档完成项目,即便被分配到一起,也仅限于必要的工作交流。有次部门需要两人共同前往郊区考察,赵明借口手头有其他工作,推荐了另一位同事代替自己去。
林晓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她不认为自己有错,反而更加确信赵明小家子气。“一顿饭就看透一个人,值得。”她心想。
一个月后,公司接了一个重要项目,需要组建临时团队。赵明因专业能力突出被任命为组长,有权选择组员。出乎所有人意料,他没有选择部门里能力公认最强的林晓。
“为什么?”部门主任私下询问。
“这个项目需要无缝协作,我与林晓合作可能效率不高。”赵明回答得滴水不漏。
林晓得知后,一股无名火涌上心头。她直接走到赵明工位前:“能谈谈吗?”
会议室里,林晓开门见山:“是因为那顿饭的事吗?”
赵明表情平静:“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我在餐厅请你吃饭,你既没抢着买单,也没说谢谢,后来还在工作中排挤我,这不明显吗?”
赵明沉默片刻,从手机里调出一张照片:“那天是我母亲的住院缴费单,截止时间是中午十二点。我一直在等医院的确认短信,所以心不在焉。”
林晓愣住了。
“我本打算下次回请,也没想到一句玩笑会传得尽人皆知。”赵明继续说,“至于项目人选,确实与这件事有关,但不是因为你请客,而是因为你不沟通就直接下定论。”
林晓一时语塞。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了解过赵明当时的处境。
“我...我很抱歉。”她最终说道。
赵明摆摆手:“过去的事了。”
但事情并没有真正过去。林晓被排除在重要项目之外,职业生涯遇到了瓶颈。更糟糕的是,办公室开始流传她“小题大做”“难以相处”的言论。原本简单的同事关系变得复杂,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几个月后,公司年会晚宴上,林晓注意到赵明独自坐在角落。她犹豫片刻,还是端着一杯果汁走了过去。
“能坐下吗?”
赵明略显惊讶,点点头。
“我后来才知道你母亲住院的事,她还好吗?”
“已经康复了,谢谢关心。”
短暂的沉默后,林晓说:“我一直想正式道歉。那天我仅凭表面现象就评判你,确实不公平。”
赵明沉吟道:“我也有责任。当时应该解释情况,或者至少表示感谢。只是那段时间压力太大,不想把私事带到工作中。”
“我们都被自己的视角困住了,不是吗?”林晓苦笑。
这次对话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坚冰。年后,当公司有新项目需要组建团队时,赵明主动邀请林晓加入。
“我相信你的专业能力,也希望我们能重新合作。”他说。
项目进行期间,两人不得不频繁交流。一次出差途中,林晓好奇地问:“你当时为什么最终选择原谅我的冒失?”
赵明望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因为我意识到,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人。你认为男性应该主动买单是气度,我认为不应以性别预设角色责任。两者都没错,只是需要沟通和理解。”
他停顿片刻,继续说:“而且,我姐姐告诉我,她刚入职时也因类似小事被贴上标签,花了数年才摆脱。我不希望成为那样的人。”
项目结束后,团队庆祝成功,大家齐聚餐厅。这次,当账单送来时,林晓和赵明几乎同时掏出钱包,然后相视一笑。
“这次我来吧,”赵明说,“算是补上上次的。”
“不如我们AA,”林晓提议,“同事之间,这样更轻松。”
赵明点头同意,随后郑重补充:“谢谢。”
回家的路上,林晓思考着这半年来的种种。她明白了,那顿饭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习惯于通过微小的行为片段来定义他人,却很少思考背后可能的原因。真正的成熟不是急于判断,而是保留评判的耐心与空间。
次日午休,林晓看到新来的实习生因为不熟悉流程而手足无措,几个老员工在旁窃窃私语。她想起曾经的自己,起身走向实习生。
“需要帮忙吗?”她微笑着问。
窗外,城市的脉搏一如既往地跳动,而室内,一种不易察觉的改变正在发生。林晓明白,每个人都在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以及彼此相处,而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从放下成见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