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禾(九)
(四十六)
暑气蒸腾的八月,欧阳岚没有像往年一样享受完整的假期。她和开发小组的成员们,带着初步打磨成型的《乡土教育资源包(试行版)》,开始了在学区几所村小的巡回交流。资源包被刻录在光盘里,印在简陋的册子上,像一捧小心翼翼的种子,被带往不同的土壤。
反响各异。有的学校热情接待,老师们对里面利用树叶、石子进行数学启蒙,观察云雨记录天气等案例表现出浓厚兴趣;有的学校则反应平淡,负责人客气地收下资料,寒暄几句便搁置一旁,言语间透露出对“花架子”能否提升分数的疑虑;更有甚者,直接质疑:“我们这儿要啥没啥,你们柳溪村好歹有条河,我们这光秃秃的山坳,能开发啥资源?”
面对这些,欧阳岚不再像初出茅庐时那样急于辩白或感到挫败。她平和地分享柳溪村的实践,更注重倾听对方的困境。“资源不在于多少,在于发现,”她指着一所地处山坳小学窗外裸露的岩层,“这些石头,不就是最现成的标本吗?不同的颜色、纹理、硬度,可以讲地理,可以做分类,甚至可以当画笔。”
她的从容与务实,渐渐化解了一些隔阂。交流结束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位老师,私下里向她索要更详细的资料,或留下联系方式,希望后续能多请教。
(四十七)
巡回交流的最后一站,是镇中心小学。报告结束后,一位戴着眼镜、气质沉稳的男老师找到了她。“欧阳老师,你好。我是陈默,教五年级语文。你对《村庄里的数学》里那个‘估算粮仓容积’的案例设计,我很感兴趣。”
陈默的问题很具体,直指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设想。欧阳岚有些惊讶,在这个普遍更关注分数的地方,竟有人对乡土课程设计有如此深入的思考。两人站在走廊里,就着一个数学案例,竟聊了半个多小时。陈默提到他尝试过带学生走访老街,记录门楣上的匾额文字,结合社会变迁来学习语文,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或许,我们可以合作?”陈默提议,“语文和数学,本来就不是割裂的。”
夕阳的余晖将两人的影子拉长。欧阳岚看着眼前这个志同道合的同行,心中泛起一丝久违的、属于理想层面的共鸣。她点了点头,一种新的可能性,仿佛在视野里悄然展开。
(四十八)
新学期在忙碌中开启。欧阳岚重回一年级的教学岗位,同时肩负着开发小组的持续推进,以及与陈默初步尝试的“语文—数学”跨学科融合项目。时间被切割成更细碎的方块,她常常在哄睡了一年级的“小豆丁”后,埋首灯下,与陈默通过邮件和电话讨论方案到深夜。
疲惫是加倍的,但精神的满足感也是前所未有的。她不再是一个人摸索,有了可以相互激发、彼此支撑的伙伴。陈默逻辑严谨,善于构建框架;欧阳岚感性细腻,长于捕捉生活细节与儿童心理。他们的合作,像是为乡土课程开发插上了另一只翅膀。
一年级的教室里,她继续着她的“微尝试”。孩子们用采集来的不同形状的种子学习分类和计数,用揉捏的泥巴感受立体图形的构成。这些活动悄然融入日常教学,不再是为了展示或竞赛,而是成了课堂呼吸的一部分。她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发亮的眼睛,看到他们开始用“数学的眼光”打量周围的世界,心里那份笃定便又加深一分。
(四十九)
深秋,县教育局组织年度教育教学成果评选。这一次,欧阳岚不再是以单枪匹马的课例参赛,而是以“柳溪村小学乡土课程开发小组”的名义,报送了他们整理汇编的《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活动案例集(第一辑)》。
申报材料交上去后,她便不再多想,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与陈默合作的新项目《我们的老街》中。这个项目以镇上的老街为研究对象,融合语文(采访记录、描写风物)、数学(测绘老屋、统计店铺类型)、美术(绘制老街地图)等多个学科。
一个周五,她带着柳溪村小学兴趣小组的孩子们,与陈默带领的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老街上汇合。城乡的孩子起初有些隔阂,但在共同测量青石板路的宽度、好奇地询问老街居民过往故事的过程中,那层无形的冰渐渐融化。孩子们混合编组,分工合作,专注而兴奋。
欧阳岚和陈默穿梭在孩子们中间,不时交流着观察到的点滴。看着那些因共同探索而焕发光彩的小脸,看着古老街道在孩子们的笔下、尺下、言语间重新鲜活起来,一种超越奖项、超越学校界限的成就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五十)
初冬的第一场寒流掠过时,教育教学成果评选结果揭晓。《基于乡土资源的跨学科活动案例集(第一辑)》获得了本次评选的“特别创新奖”。评语写道:“该成果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探索了一条低成本、易操作、接地气的教育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推广价值。”
消息传来,柳溪村小学沸腾了。老校长拿着奖状,手有些微微颤抖,在全体教师会上,他第一次用“欧阳岚老师团队”来称呼那个曾经不起眼的小组。小赵和小孙激动得满脸放光。
欧阳岚看着那份沉甸甸的荣誉,心中却异常平静。她想起那些质疑的目光,想起巡回交流时的冷遇与热忱,想起与陈默在深夜讨论的一个个细节,想起老街上孩子们混合编组时那最初的羞涩与后来的默契。
这个奖,是对过去一段路程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指引。它告诉她,扎根土地的教育,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力量。
傍晚,她独自走在回宿舍的路上。寒风凛冽,田野空旷,越冬的麦苗在土壤下沉默地积蓄着力量。她呵出一口白气,望着远方暮色中苍茫的山线。
她知道,教育的田野广袤无垠,她只是其中一株努力生长的青禾。但她的存在,她的坚持,她的探索,或许正影响着身边更多的“青禾”,共同在这片土地上,描绘出一片更加蓬勃、更有生命力的绿色。
路还很长,但她脚步坚定,内心充盈。